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非遗融媒发展策略探索——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

方明 王艳云 陆雨晴 刘勇(通讯作者)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乡村振兴战略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机遇,也是促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人文古迹众多。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在现代融媒技术推动下,加强对其的解读、探索和继承,振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途径。

1.1 湘西州非遗资源概况

随着历史的推移,湘西州人民创造了众多文化,非遗文化最为突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目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共计十大类别,具体数量分布(见表1)。同时,湘西州是国家文旅部授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含着大量历史文明古迹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留存有各类非遗名目3200多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永顺县老司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苗族赶秋)。

表1 湘西州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非遗数量统计

1.2 湘西州非遗传承概况

长期以来,湘西州政府立足实际,以非遗保护为核心,在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湘西州的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具体表现为:普查探明非遗根基,建立电子管理与服务系统;
成立非遗保护协会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
形成一批传习阵地,开设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非遗培训进村入户,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在这些保护发展体系的合力下,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非遗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同时,实现了当地村民在家就业,带动了本地旅游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当前非遗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即使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湘西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由于遭受到各方面客观原因的影响,湘西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面临着较多困境(见表2)。

表2 湘西州非遗发展现存问题及分析

2.1 非遗传承逐渐脱节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较多非遗传统手艺与现在的百姓生活脱节,非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甚微。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伴随着老一辈传承艺术家逐渐递减,部分传统技能与相应艺术濒危灭绝。非遗技艺创新力不足、价格过高,非遗产品绝大部分是手工制作,批量化生产难以实现,与其相比竞争力显然不足,这一系列问题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

2.2 非遗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群众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不高,对非遗重要含义理解不足。往往把非遗文化理解为普通乡村文化,认为其无开发价值,导致对于非遗关注度不足,对于比较小众的非遗文化,如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社会其受众较少,缺乏重视。如今处于濒危的边缘,急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部分地区在商业利益的驱策下,过度歪解、随意开发非遗资源来获取商业价值,使非遗缺失了原本意义。

2.3 缺乏战略部署及规划

一是帮持资金欠缺,但针对其所需,政府所帮扶资金不足,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是发展规模小的传统工艺类非遗产业,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多为小作坊式生产模式,缺乏品牌树立意识与规模建设方式;
三是保护方式缺乏其科学性,静态保护居多,活态保护较少。涉及人群并不广泛,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言需形成客观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案。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效率显著提升,融媒体技术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的产物,具有独一无二的传播效益,如何把融媒体技术与非遗有效结合,对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见图1)。

图1 融媒体技术助力非遗发展

3.1 融媒体引领非遗的情感思潮

正确的舆论引导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交流互动的新场域,给予非遗发展新机遇。非遗在传承断层、人才匮乏与缺乏保护意识的困局下,根源是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外界的诱惑数不胜数,年轻人看不到非遗红利的曙光,自然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漠不关心;
源远流长的非遗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民族精神,探索其“情感路线”,立足于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可观的效益。融媒体为提升情感价值提供了路径与传播方式,线下充分利用非遗展示平台与宣讲、线上网络推广与互动,为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促进非遗传承,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与环境,引领更多群众主动去了解、传播、传承非遗。

要使非遗薪火相传,须使其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非遗与大众生活更亲近,便能更好地展现其吸引力与魅力,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加浓烈。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年轻人审美与创新意识的融入也必将给予非遗更多元的发展,因此保护发展非遗,把非遗融入人们现代生活是极佳的方式;
但其前提是基于现实生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合应用,并加以创新,推陈出新,让非遗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的生活,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热爱,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城乡建设等方面切实发挥好非遗的推动作用,促使非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3.2 融媒体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与融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以传播促传承,为非遗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可靠途径与有益条件。融媒体不仅让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也使传播与传承有了更多元化的方式,能使非遗更好地与大众进行互动接触,进而获得大量的关注与可能性,充分利用融媒体线上加线下的联动传播,能够覆盖到更多年龄层次的群体;
如针对中老年群体可采取社区、文化基地、广场进行文艺、戏剧类表演,在商场、电子宣传栏进行文字科普与音频讲解;
青少年群体可增加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平台、快手,小红书、微博、虎牙直播、微信等扩大宣传范围,制造非遗相关短视频,节目、歌曲、H5、游戏、小程序、AR和VR视觉体验项目等手段进行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审美,增添参与感与成就感,为当地非遗创造遍地开花的景象。

利用“非遗+”手段结合融媒技术进行活态传承具有无可比拟的效益。如通过“非遗+旅游”塑造一批高质量的非遗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度假村等,利用古镇老街、展厅等区域,搭建线下非遗展示平台,让更多游客无间隔地了解非遗,通过融媒体进行传播与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类似方式还有“非遗+文创”,提取非遗元素,与产品相结合,打造文创产品,形成具有IP名片的湘西州文化,将文化创意作为发展为主题,同时可通过“线上+线下”的传播手段,两者相融合共同发力,协调推动其发展。研究“非遗+”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的新途径,以融媒体宣传为依托,复兴传统工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客源群体,实现消费群体的互补和叠加,将会更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促使全州的非遗绽放出璀璨的新光芒。

3.3 融媒体助力非遗的交叉相融

非遗与现代创新相结合,融媒体技术促使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两者交叉相融必将擦出创新的火花。传统工艺与现代表达的碰撞,当代的设计理念与非遗的融合,也将给予传承艺术家更多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创作灵感;
如提取民俗故事做成系列文创产品或转化为影视作品,可创立一系列的非遗品牌——湘西竹编、土家族织锦、湘西苗画、踏虎凿化等,提取土家族民歌中的歌曲片段,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可打造成朗朗上口的乐曲等;
这些通过融媒体手段可促进地方文化的品牌效应扩大与推广,将促成以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新国潮;
非遗的市场化、活态化、融合化可促进传承人和消费者的零距离互动与探讨,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从而给非遗传承增添活力和生机。

技艺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学习与创新,融媒技术为沟通交流传播提供了新桥梁。非遗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碰撞,对其发展与建设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非遗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对不同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也有着突出优势。学科交叉对于非遗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及深化,建设非遗学科可依托于成熟的学科,在其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开展相关专业教育,构建相关学科集合体,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相融与教育者的联合,推动非遗的教育性保护;
非遗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的建立,能使更多优秀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进而反哺于学科建设,这也是对于非遗保护措施多样性及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

非遗是体现中华民族特色魅力的重要因素,其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于非遗,人们只有在了解之后,才会有兴致、有热情去喜欢它并传承它,非遗在人们喜爱的氛围下才有更广阔的发展传承空间。今天,以传播文化促传承尤为首要,静态保护传承固然重要,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融媒体时代为这一思路提供了更多传承路径,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途径,以便捷通俗地方式推广着非遗的传播发展;
同时交叉相融给予了非遗发展新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传承发展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而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助推着乡村振兴。融媒体必将为非遗文化建设和全面乡村振兴汇聚新能源、提供新生机。

猜你喜欢湘西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欢乐湘西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走进湘西凤凰城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湘西 国画文艺论坛(2017年4期)2017-05-08

推荐访问:湘西 湖南省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