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课程双语教学的创新探索

孙利波

(华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国美术史》是国内高校美术类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对于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承担《中国美术史》和专业外语课教学任务多年,发现这两门专业课程存在某种互补性,二者建立一定的教学联系是可行的。近两年在这两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创新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根据本人十多年美术专业外语的教学经历,总结近些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双语教学上尝试的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一)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时代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双语教学在国内逐渐兴起,很多高校都设立专业外语课程。就艺术类学科而言,国内的不少高校也为学生本科阶段设立了艺术英语课程。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深入和扩大,我们已经不再停留在原来的文化输入阶段,需要的是本国文化的输出。一方面,我们需要研读西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著作,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把自己研究的文化艺术成果介绍到国际社会,对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意义非凡。

(二)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双语教学的兴起,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专业英语教材,但大都较为泛泛。目前从出版教材看,专门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还很少见,进行教学实践的更为罕见,艺术类专业更是如此。就提高文化品格和进行文化交流而言,艺术类双语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来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艺术类双语教学都远远不够,对艺术类专业的某一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探索以及教学研究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美术史》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中国美术史》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技法类课程相比,作为艺术理论课,承载的文化信息更多,因此对其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最具可行性。

本文针对《中国美术史》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创新进行研究与探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切合当今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模式的时代要求,讲好“中国故事”。

本人担任本学院《专业英语(美术英语)》课程的讲授已经有十余年,2012年本人编著《美术英语》教材一部,用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通过多年不断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应该针对《中国美术史》这门文化信息量较大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这是之前的专业英语这类学科公共课不能比拟的,产生的意义将更广、更深。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方法上建立“双语教学框架”,首先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双语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更切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并配合以教学活动设计,挖掘《中国美术史》中的有效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促进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步有效达成。

(一)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里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听课节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知识讲授,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想把握好这一点,不光需要预先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点,还要随时跟进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节奏和方法。

1.课前预热法

通过课前上传与授课内容相关的PPT,对PPT中的专业术语关键词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以便学生课前在线上对知识进行预习。首先明确上传的预习内容是课堂正式讲授内容的引子,选取预习内容需难易适中,所以可以选一些介绍知识的作品并配合一定的问题供学生提前预热学习,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对它产生求知欲。比如:文人画(Literati Painting)、院体画(Court Painting )、唐代王维及其作品(Wang Wei and his masterpieces )等。注意要利用好美术视觉艺术属性的优势,通过PPT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表述,使学生对它们产生好奇和思考,这样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问答中来,从而完成课前和课中,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在课前将课堂讲授的PPT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同时上传的还有学习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一方面包括由本人根据平时搜集的美术专业影像资料用电脑软件剪辑制作而成,另一方面是本人对自己讲授的每个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网上录屏软件录制成教学微视频。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前课后都可以清晰直观地学习课堂讲授的内容,当然,上传的资料并非课堂内容的复制,而是课堂的提纲和有益补充。通过线上资料的发布,学生就可以在上课前大致了解课上要讲授的内容,做好提前预习工作,不至于在面对课堂讲授时显得完全生疏,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在教授南北朝美术章节时,让学生通过英汉对照了解三方面的信息:一是章节中讲授的题目服饰;
二是题目下方中间部分为时代文化背景的提示:“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佛教大盛,道教出现”;
三是要讲授知识点的提示:裲裆和襦裙;
最后用最直观的方式,图片展示该知识点。通过PPT图片传达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查询学习,以便课堂的学习与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尽可能地在开课之前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2.看图说话法

当今这个读图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片段方式的阅读与学习。与文字相比图画是最形象的表达,同时也能抓住人的眼球,结合本课程属于视觉艺术的性质,所以课堂PPT上要突出“图”的优势,用图说话,看图说话,以“图解”或“图表”的方式,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归纳,通过自制学习图表,学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

看图说话中,适度融入联想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之前讲授的知识与当堂讲授的内容融会贯通。比如,在讲授汉代马王堆T形帛画的时候,当讲至画面上部分扶桑树与九个太阳、太阳与金乌、月亮与蟾蜍时,可以提问学生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鸟纹与蛙纹的文化象征内涵,以及它们与汉代帛画当中金乌与蟾蜍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学习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

3.线上复习法

课后通过上传教学平台思考题目和录制本人解读知识点的短视频,并设置任务点,以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复习学习,一方面考察和巩固学生对当堂课知识要点和重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以思考研究的题目形式,拓展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方便学生的随时随地学习。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定期进行知识测试,方便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查学习。该教学法属于教学闭环的末端,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一关节要求恰当的教学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上面谈到的在讨论区设置讨论题与学生互动,上传学习微视频延伸课堂内容和设定任务点激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法的三个关节相生相助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体系,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自学和研究的能力。

此外,“线上复习法”的另一个亮点是制作了英文版PPT。此部分虽目前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可以作为知识的延伸部分,提供给知识的双语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对本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特点,选取更切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挖掘《中国美术史》中的有效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配合以教学知识延伸和课下讨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促进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步有效达成。

1.从审美观念的角度突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通过挖掘中国美术史中先辈艺术家求真求实、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担当,增强学生对审美体系的专业认识,形成专业的审美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审美认知,整合知识体系,形成艺术追求和审美判断。通过学习不同朝代、不同流派和不同画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审美视野,指导他们进行更好的艺术认识和艺术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历代“中国山水画的布局和笔墨的演变”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和创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美与创作美能力。

从中国美术史中看,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伟大的中国艺术,离不开先辈艺术家求真求实的精神。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在不断探索未知的宇宙世界,这种探索创造的精神始终扎根于我们的艺术之中。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的外形,不正是中国古代先民用“天圆地方”对天地宇宙的一种朴素抽象的解读吗?此外,青海出土的一件精美的彩陶双耳水罐,其特殊的造型,只需将空水罐置入水中,无水时水罐平行漂浮于水面,当水逐渐流满容器时,水罐就会自动垂直于水面,这正是古人在不断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浮力,同时利用力学原理取水的一种智慧之物。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从这个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一直贯穿了中国美术史每一个时期的艺术品。而正是我们的民族凭着这种求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才创造了历史上伟大的中国艺术。

我们伟大的民族艺术的缔造还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比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蛋壳杯,最薄的地方只有0.02厘米,这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才可以做到,可见这种精益求精的大匠精神早已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之中。

2.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创新求变的艺术精神

中国美术史也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中国的书法可以追溯到36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脉传承下来的文字。今天我们用的汉字就是它的后代,其象形表意,单音节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而与它同样古老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等今天都已经被封存于博物馆,不再流动使用。除了古老长寿,汉字就象形表意之特点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此外,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陪葬坑里,出土了一柄青铜宝剑,有两个地方令人叹为观止,其一,宝剑长度冲破青铜铸造极限,居然长达一米有余。其二,剑表上涂有一层铬盐氧化层,这是中国古老的防锈术,所以使得这柄秦代青铜宝剑历经千年,寒光耀眼。这种防锈术是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申请的专利,可见我们的先民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伟大的,引人自豪的。

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艺术史始终贯穿着推陈出新、创新求变的艺术精神。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艺术的悠久与辉煌,并且认识到中国绘画历朝历代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取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继承,没有对前朝的继承就没有后来的新风格。通过比较现当代艺术的取向,让学生体验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这样才能切实理解纷繁复杂艺术现象背后的联系和价值取向,从而建立更全面完整的审美意识。历史发展的层面上,使学生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昨天、今天的艺术,摆脱盲目无序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构建逻辑清晰的知识发展框架体系。

3.在课程知识延伸和课后自由讨论中,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建构正确的艺术观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找讨论题的论据资料,甚至可以进行与同一时代西方艺术的对比,通过这样的思考学习,使得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人类艺术瑰宝,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比如中国南朝5世纪的画家宗炳提到的“竖画三寸有千仞之高,墨横数尺提万里之迥”,即表明此时中国人对山水风景的近大远小透视问题已有正确的理解与应用,而西方在一千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乔托和乌切洛为代表的画家才开始尝试着进行艺术实践。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新的正确关系。纵观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继承传统的历史,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化与艺术。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是封闭的,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横向来看,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南北交融、东西借鉴的特点。如纵向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艺术家、艺术作品在某个时间段会呈现出跨越式、分水岭式的变化。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艺术主张,以及绘画风格可谓是开启了中国山水画一个新的时代。有人说他之前中国的山水叫“丹青”,而他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多了一种叫“水墨”。此外,北宋的文人苏东坡推行的“文人画运动”,也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中国画绘画的目的和观念。中国画的第二个一千年基本以苏轼的艺术观点为基调向前发展。正因为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求变,中国的艺术才会变得那么生动鲜活。

《中国美术史》课程通过上述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入,两年多来在教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的低头率大大降低,记笔记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习惯。其次,从线上统计的数据看,学生课前和课后线上学习的参与率较高,在学习讨论专区,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与老师的讨论和问答。最后,从线上测验和线下考试的试卷看,大部分学生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补考率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教学相长,在课堂之外本人也取得一定教学成果,曾多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竞赛奖项,校级双语比赛一等奖、校级优质课堂、校级思政优秀案例及校级金品一流课程。

当然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仍有地方需完善提高:随着双语教学法和“万个教学小视频”(本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名称,针对某一门专业课录制的教学微视频)制作的跟进,本人不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断通过创新进行优化。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本人正在撰写一部中国美术史的英文版教材,作为本次教学创新的另一个成果,希望能对本专业将来的教学有新的突破,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美术史讲授双语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5期)2021-01-18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人民音乐(2017年4期)2017-04-30郭诗奇作品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1期)2017-02-04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8期)2014-02-28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中学理科·综合版(2008年10期)2008-12-04

推荐访问:中国美术 探索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