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播音员主持人才培养方式适应性构建探究

王颖荷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伴随媒介科技革新,受众个性化需求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直播技术日新月异,播音员主持人面临技术升级、宣传思路转型等多样挑战。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播音员主持人,需要适应当前的全媒体宣传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重镇的高校,肩负人才适应性培养的重担,不仅要在思路上适应当前全媒体媒介和宣传方法的变化环境,还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培养思路和方案。

传统媒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是“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着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1]。作为媒体联系受众的桥梁,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群体的制约、社会的制约,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然而多元化的媒介变革中,“信息-主持人-受众”的传播链正在面临受众需求激增,AI主播、网络主播、跨界主播频出,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和职能等多重挑战。

1.1 受众多元需求增加

在传播研究的魔弹论时期,受众被播撒信息,只能够单向、被动、直接地接受大众媒体传播者传递的知识、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受众作为传播对象的选择权受到制约。随着大众传播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渡,“受众文化”逐渐被“用户文化”所取代,与受众相比,用户具有个性更加凸显、移动需求鲜明、社交倾向突出等特征。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普及让用户成为中心,打破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地位。

2021年CSM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日均观看短视频超过60分钟的用户占比达56.5%,20.7%的短视频用户会选择在“看电视时”看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介生态中的地位持续攀升。信息主动权的回归使得用户在选择信息时,可以结合信息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乃至心理需求,更具有主观能动性。2022年的除夕,超过1.2亿的中国人选择在微信视频号里“守岁”,微信端的春晚视频号直播间当晚点赞数超过3.5亿次。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观看视频时可以即时发布弹幕或评论,与其它视频观看者分享感受,充分达到互动需求的满足,提升了参与感和话语权。学者彭兰认为,传统媒体对于其受众,本质上是“俯视的”“教化的”。即使媒体越来越多地追求“寓教于乐”的技巧,但核心还是“教育”“教化”[2]。作为传统媒体“传声筒”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受到了内容生产上的限制,受众对自上而下的“宣讲”表现出疲惫,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为了迎合受众喜好,甚至有意淡化主持人角色,将主持人作为常驻嘉宾对待。

1.2 AI主播粉墨登场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因技术发展、科技进步促进和推动产业革命升级,最终极大提升人们的体验以及生活感受。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搜狗和新华社联合推出的以新华社主播邱浩为原型的AI合成主播“新小浩”闪亮登场,成为全球首个 AI 合成主播[3];
随后地方媒体相继发力,广西电视台AI主播“小晴”于 2020年2月正式亮相,湖南卫视2021年10月推出AI主播“小漾”。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新闻的首个冬奥AI手语主播全程为中国听障人群带来了手语服务。AI主播作为智媒时代播音主持的新形式,逐步突破了传统认知的桎梏,显示出科技以人为本的文化色彩。

AI主播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相比,其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意识等缺失,应变能力受到制造方的主观限制。但AI主播可以根据预先的程序设置,毫厘无差地完成播报,而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经过常年累月的系统学习和业务实战,且无法保证每次播读都准确无误;
AI主播全时全域多维的工作模式,更是真人不可比拟的。从这两点看,AI主播多能、高效的优点尽显无遗,给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一定的认同危机。

1.3 网络主播势头汹涌

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庞大的用户群体催生出网络主播这一职业的“遍地开花”。数据显示,我国网络直播行业主播账号数量在2020年底累计超过1.3亿[4]。与AI主播不同,网络主播的直播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容创新,都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体验。无论是主打娱乐和游戏的YY直播平台,还是以购物为主要内容的淘宝直播平台,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择想观看的主播,并通过观看直播达到娱乐陪伴的目的。

全媒体时代下的受众主体存在全程参与传播活动、成为传播活动主人的强烈意愿,网络主播受众意识强,且与互动技术的应用发展高度同步,但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相比,其政治素养水平、艺术创作水平较低。

1.4 跨界主播占领阵地

如今,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已不是荧屏的唯一主角,在不同节目中,我们都能见到跨界主持人的身影,他们甚至成为一些综艺节目的卖点。

江苏卫视科学竞技类节目《最强大脑》选择了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作为主持人,在节目中,他自带“学者”韵味,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与节目风格十分契合,所以节目开播至今五季,仍然有着他的身影,也是节目唯一没有改变的地方。央视新进新闻主播邹韵,在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中斩获新闻类金奖,但她却是不折不扣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与她情况类似的还有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

受众细分使得传统媒体的节目越来越趋向于类型化、专业化,需要主持人在传播信息、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具备极具行业性的知识储备,这就使得原先专业对口这把“保护伞”迅速消失。跨界主播适应垂直化专业属性类节目,但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相比,其专业基本功水平较弱、在横向领域内融合度较低。在行业发展的当前,人才的需求也因此变得多样而复杂。

2022年3-5月,笔者所在课题组采用访谈法,选取来自国内四所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6名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见表1),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资料收集。本次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访谈对象在校学习的主要课程内容,及是否满足目前行业需求;
二是了解访谈对象在从业过程中,发现哪些专业技能对职业发展有推进作用。

表1 访谈对象信息表

2.1 课程内容难以匹配行业需求

国内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依照媒介渠道设置课程的做法,有的尽管表面上增加了一些模块课,但本质上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缺少依据节目或业务类型构建课程体系。

“大一的课程是吐字发声,大二的课程基本是围绕稿件创作,会有新闻播读、朗诵等等,大三进入广播节目主持和电视节目主持,一般分组上镜或者小课模式。”

“用的基本是中传的教材,上课基本都是按照书本的内容来。但真正工作时很少会照本宣科。”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媒体中加入直播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主持人口语即兴表达能力有更高要求,既要能全面生动介绍稿件,还要具有良好的控场能力,巧妙加入即兴创作。

“听众会在节目中发微信和我们主持人互动,并不是完全按照流程来,虽然每期有主题,但是听众的思维比较发散,不会每个人都按我们想的那样来参与互动,就需要准备很多内容,和在学校上课那种固定的形式不一样。”

“以前广播节目可能不需要出镜,现在我们都是一边做节目,一边开抖音直播。有时候会手忙脚乱,毕竟以前做广播节目不用太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听众挺喜欢的,会觉得很真实,距离感小了。”

网络视频直播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全民化、多互动、快节奏等特点对主持人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课程体系单一老旧,难以适应当下需求,语言、思维以及知识储备结合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2 培养体系难以满足教学主体发展需求

全媒体环境下,传播能力具体表现为熟悉和掌握传播技术、传播途径、传播效果等各个传播环节的能力。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联动性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传播活动系统的终端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处于核心的位置。

“找工作的时候查了很多电台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招聘公告,基本都包含技术方面的要求,比如会制作短视频,或者新媒体直播。在大学的时候不能只看书本内容,还是要多接触些技术实践。”

“应聘新媒体公司还要求懂直播运营和数据分析,这些以前没有学过。可以多开设一些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

“经常会拍短视频。有的是台里的宣传需要,有的是个人视频号。每天都在琢磨拍什么,拍完了还得想着有没有人点赞,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只会用一些简单的手机剪辑软件,稍微复杂一点的功能就不太会了,赶紧报了一个网课充电。”

“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使播音主持工作愈益复杂、语言艺术样式融合变化,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功力要求更严格,如何在坚持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5]从受访者的表达中可以得出,在就业市场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中,除了基本的主持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还侧重新媒体平台运营、采编播技术的掌握,而这些在现有的专业教学中还未得到充分重视,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建议在校期间的教学能多侧重于实践,并导入全媒体技术方面的内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融媒时代所需要的主持人不只是一开始那个打开“话匣子”说话的播音员(broadcaster),而是需要更多元化素养的广捕者(broadcatcher)[6]。面对教学主体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认为需要在教学改革中结合专业特点,采用适应性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构建新路径。

3.1 适应全媒体环境,培养“个性化”人才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嵌入媒体融合的进程,逐步成为媒体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7]。“全能型”主持人成为新的时代需求,不仅要完成信息传递、组织协调等传统播音主持工作,也要能跳出局限,以新技术、新思维、新方式做好信息服务、价值引领。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转变培养理念,充分注入互联网思维,重视“采编播”实践环节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未来的主持传播实践中,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仍是主持人发展的基础和制胜的关键,主持人也只有真正扎根于垂直领域,才能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价值与人格魅力。”[8]教学中不能“一锅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适合新闻主持的学生可侧重于对新闻素养、逻辑思维、口语表达的培养;
更适合综艺娱乐节目方向的学生,那么才艺积累、控场能力、访谈能力就要多加锻炼。培养环节要分阶段适时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先天优势,杜绝传统人才培养路径下只会单一的“照本宣科”,将“怎么说”与“说什么”在教学环节中融会贯通。

3.2 适应“网生代”个体,引导自我完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理论教学多采用大课形式,专业技能多以小课教学为主,通常以教师示范或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的方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相对较低,很难针对性因材施教,也难以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思考能力,容易使教学情境固化、教学手段封闭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应对灵活多变的媒介样态和受众需求的临机处置能力。

在重构教学模式改革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充分考虑到00后作为“网生代”的优势,选择各类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创建个人网络电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拍摄等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将策划、拍摄、剪辑等技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通过不同环节个人和团队的展示,感受学习和分享的快乐,增强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过程中定期举行教学成果展示,邀请同专业其它年级的师生观摩、讨论,师生共同唤醒自我、提出质疑、思维碰撞。与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展合作教学,邀请编导班学生共同完成阶段性作品,创新沉浸式教学体验,将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体验学习融为一体,打破课堂沉默,给予师生不同的课堂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教”与“学”相得益彰。

3.3 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实践结合社会服务

笔者所在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带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深入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围绕专业理论核心内容展开社会实践综合训练。师生团队先后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山区走访考察,为受疫情影响的农户开启了主题为“青春有担当”直播助农活动;
在抗美援朝70周年和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分别创作了主题晚会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播。从课程内容出发,迸发灵感,将艺术创作与文化宣传所需相结合,以沉浸式、场景式的项目实践的思维组织教学,让学生认识语言艺术的创作特征,研究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应用方式,服务于社会宣传工作,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热情。

校外实践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提高了学生专业创作能力,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传播效果,让学生理解“深入创作第一线-发现痛点-寻求解决方案-查阅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开发-创作实践应用”整个过程,为学生后续综合实践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4 适应专业发展前沿,掌握场景传播要义

口语传播范畴涵盖人际沟通、团体沟通、组织传播、公共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次领域[9],这就使得其相较于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言,涉及的场景更宽泛、多元。加强与口语传播的学科交叉,引导学生着力提升用词水平、文化修养,培塑语言能力,熟悉传播策略,并使之学以致用,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需要。

口语传播的关键因素在于场景,智媒时代的传播场景因其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移动便捷等特点,已经成为媒体传播又一核心要素。场景传播被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场景传播能力是一项复合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场景传播的思维,培养学生快速、有效感知不同场景变化特点和用户群体特征的能力,如增加大型直播活动的模拟训练等,不局限于演播厅播报和录音间录制,帮助学生锻炼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迅速准确传播与用户群体需求相适配的信息或服务[10]。

长久以来,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知识储备、临场发挥等方面均衡培养有所忽略,不利于场景传播能力的生成。当前,各专业院校对场景传播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未来可增设场景主持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场景中信息的感受力;
增加虚拟仿真教学场景的应用,助力场景信息采集、感知、传播能力的系统提升。

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一味被动地“随波逐流”,要关注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适应性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构建新路径新模式;
守正创新,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需求的本质,对接未来5G技术普及带来的行业发展变革,进而输出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播音员主播主持人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4期)2020-08-24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第一次做小主播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9年11期)2019-12-20我是小主播小学生导刊(2018年13期)2018-06-29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传播(2018年3期)2018-05-30我是小主播小学生导刊(2017年18期)2017-05-17我是小主播小学生导刊(2017年15期)2017-05-17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推荐访问:播音员 适应性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