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儒家伦理道德延续的困境

摘 要:儒家自汉武以降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虽然“五四”以来,儒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或动乱中不断受到冲击,但其影响挥之不去,摆脱不掉。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来自儒家自身的价值生命力,来自于几千年来其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主流价值及信仰的缺失,导致我们延续传统文化地位时,进入了一个迷雾之中。

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道德困境;社会转型期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不少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但其具体要求在总体上说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其中也不乏我们应当借鉴的精华。

一、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儒学有中国社会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儒家伦理精神,概括说来,就是一种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精神,其特征是宗法精神、家族精神、政治精神一体,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宗法的原理,再把血缘宗法的原理直接上升为政治的秩序,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与特殊的意识形态,可将之概括为“伦理政治”。儒家伦理向来注重的一般模式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点构建人伦关系,形成了人伦结构。由于儒家伦理精神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情理文化、血缘文化、入世文化的文化方向与特质,于是便成为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但儒家伦理道德是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直到今天,我们的各种生活(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中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亲情血缘等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

二、 儒家伦理思想延续的困境

从中国具体情况来看, 儒家思想自近代开始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在中国思想、政治界的中心统治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西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下, 历经千年的中国儒家思想也仅仅能够在思想领域保留三分之一的天下。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大陆地区兴起了现代新儒家热,有大批的学者从事儒学研究,加大了儒家思想的宣传,但他们既未改变儒家思想心性论立场,也未开出儒家思想学统和政统的新外王。

从文化表达方式来看,儒家文化的传递方式是单维度的。它具有一个稳固的“表达——接受”的模式。少部分的文化制造者,成为一个个的中心,他们制造出文化作品,向周边人群传播。人群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能分享、接纳给定的作品。他们的文化意愿不能直接地获得公共表达的渠道。文化的制造者虽然也会对作品做出反馈。但是这种反馈往往是对其他专家批评的反应,或者是通过自身的理解的对大众意见的反应。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曾把文化的传递方式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以及后喻文化。我们现在所处的后喻文化的传递方式为主的社会,青年一代已经不再被动的去接受老一代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的流行文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不信任以及颠覆,使得儒家伦理思想延续相对较为困难。

在现实层面上,当代儒学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是其实践主体和实践方式的问题,即什么人又如何实践儒学的问题。我们说,在历史上儒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从孔孟到程朱陆王所进行的事业绝非是纯粹的理论撰述,而是以生命来体现理念、以实践来践履信仰。而从今天和未来看,儒学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也必须是以真正践履为根本目的和最终标准。当然,这一标准对于其它传统学说的复兴也是适用的,而对于儒学是尤其适用的。因此,对于当代儒学提出实践问题绝非是过高要求或求全责备。如果着眼于当代儒学的发展变化来说,则对于当代儒学提出这种实践要求就不为过了。因为如果没有实践意义,人们自然可以怀疑儒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就算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儒学理论未能具备操作意义,但在儒学未来的发展中再不具备甚至不考虑操作层面则是说不过去的。

儒家伦理道德的兴盛,实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当今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类型的文化侵入,对于我们一直以家庭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代宗教的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梁漱溟曾说:“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因他转从启发人来的理性作功夫。”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但是前提是道德中有三纲五常,君臣关系,在大一统的秦国,虽然没有宗教来约束民众,但是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人们存在对君主的敬畏,因为社会稳定有序。西方民主国家就更不用说,虽然自由,但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宗教信仰致使他们在处事上还有一定的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是要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差异。在当今社会主义的中国,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逐渐被经济所挤占,而这道德对于社会所负担的任务,是否就以每个人自觉自律就能代替了呢?当然不行。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这一转型性质的发展使整个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人们对传统道德产生认同危机和重构核心价值观念时期。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容易被眼前的眼花缭乱所迷惑,把很多传统道德抛诸脑后,就更不用说儒家伦理道德要求的仁、义、礼、智、信。仅孝这一被称为百善之本的伦理道德,被追求经济利益的人抛诸脑后的现象比比皆是。看看孔子时代的三戒九思的内在修养,看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大度,看看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外在气度。在当社会渐行渐远,年近百岁的老人无人赡养,儿子和母亲言语不和愤而杀母,药家鑫仅仅是为了怕农村人难缠而激情杀人,等等社会现象无一不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没有主流价值的今天的中国,如果不认清现实就一味的讲求延续儒家的伦理道德,那是无法实施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武华.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德育价值[J].才智,2010,(21).

[2]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上海:[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3]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M]中信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儒家 伦理道德 困境 延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