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对话描写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就少不了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等加以描摹,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特点。写好人物对话,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对话描写是我国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同学们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一课后,林冲、洪教头这两个人物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很能表现其心理和性格特征,不同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说出来的话各不一样。对话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写好了,文章框架就架构好了。写作中如能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如何进行对话描写呢?

首先,对话要围绕一个中心,否则就会产生答非所问的感觉。三年级时学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与爸爸的对话就是围绕“该不该把这条鱼放掉”。《第一朵杏花》中气象学家竺可桢与孩子的两段对话都围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展开。《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后半部分写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最后萨沙把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以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形式写的,对话围绕“谁是最弱小的”展开。

其次,对话描写往往是分段写。即一个人一次说的话,不管长短往往都独立成段。一年级课文中的《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就有这种对话描写形式。对话独立成段,不仅显得清爽,而且还有利于灵活使用提示语,更能有利于与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搭配使用。

第三,灵活运用提示语。对话描写肯定要涉及到提示语的运用。对话描写提示语有三种形式:提示语前置,这是常用的形式;如果要突出所要说的话,可将提示语置后;根据所说的话内容不同、时间的间歇,可将提示语居中。在人物对话描写时,恰当地变换说话人的位置,还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活泼。

如《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提示语置后,突出所要说的话,提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提示语居中,所说的话不同,先是回答,后是询问。提示句插入中间,提示了人物说话的动作,表现人物慈祥和善的特点。)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提示语置后,突出所要说的话,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其实提示语放中间更恰当。)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第四,在对话描写中穿插肖像、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要想对话写得丰富精彩,肖像、神态、心理、动作等其他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对话描写时加入恰当的提示语,对展示人物的身份、神态、情感及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番茄太阳》中,通过我、盲童明明、明明的爸爸之间的对话,表现了明明乐观开朗、聪明机灵、善良的特点。再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对话描写,“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都是神态描写。“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是动作描写。

为了表达的需要,对话描写时可省略提示语。如《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与孩子的第二次对话描写,省略了提示语,是符合当时的语境的。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开放的时间,很高兴,竺可桢当听到他关注的杏花开放的消息时也兴奋。省略提示语符合当时两人对话时急促、兴奋的心情。同时,两人对话时节奏较快,词语可独立成句,如“刚才。”“是。”

第五,对话描写可用提示语直接替代“说”、“问”等,即句中不出现“说”、“问”、“喊”等词,用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替代了“说”。组合起来使用,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读起来更流畅。如:“树上挂满了毛桃,怪不得有清香,原来桃子还没熟,一个个像青苹果,长了满身的毛,表姐说:‘摘个尝尝怎样?’‘算了,肯定不好吃。’我说。”用动作代替“说”,将“表姐说”改为“表姐目不转睛地盯着毛桃”,“我说”改为“我直摇头”。

同学们,如果你的作文中能运用好人物的对话描写,那么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推荐访问:教你 一招 描写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