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理想中展现纯真的民族情结


打开文本图片集

马小庆新近创作的一批系列人物画,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将现实的空间与主题人物融为一体,带有现场感。马小庆的人物画表现内容仍是西北地方生活的感受,他的新作品开始以大幅面、大构图、大场景的手法,试图对西北博大的地域特色做出自己的回应,充满着对西部文化精神理想化的理解与表达。画面中虚实节奏的变化,水墨浓淡的交融,光影的闪烁和空间的营造,极富感染力。

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创作是马小庆的另一个自由天地。工作之余,他经常去沟壑纵横、川原交汇的黄土高坡,或是天高云淡、牛羊成群的雪域高原,因为那里有淳朴辛劳的农牧民、土色土香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都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远离都市、远离工业、远离嘈杂繁忙的一群人、一片云、一座山和徜徉于大地间的精神皈依。

马小庆曾热衷于对自然、舒展、轻松主题的表现,而今却义无反顾地进入人物画这样一个严肃主题的创作,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归。人物画在当代备受冷落,市场利益驱使的原因显而易见。在任何时代里,人的主题应该是艺术表现中最重要的题材,时代变迁也包含着人的意志、思想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多样或多元的“版本”,正是人丰富精神的体现。所以,艺术仍然需要更直接地表现这个以人为本的现实世界,通过艺术来映照人们的内心世界。

马小庆的人物画强调对作品内涵的思考,在他的画作里,每个人物都带有地域特征,甚至有极为相似的表情、情绪和隐含的宗教意味。这是马小庆对他们生活现实、感情状态的还原,是创作时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尝试。

马小庆作品的地域性表达突出,这是西北自然和人文环境长期对他的影响。他总是自觉地在作品中表达一种激情和朴素的感受,这是通过多次深入实地写生体验获得的。在形式处理上,他善用连续的排列来突出人物,类似于一些传统壁画的手法,使形象显得庄重、肃穆,表达出对人这一宏大主题的敬重和期待。

马小庆说:“画家需要用眼睛捕捉生活中感人的事和物,需要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美和善。”感动他的往往是高原人那灵动的双眸和自然淳朴的生活,老阿妈慈善祥和的面庞,老阿爸深邃平静的神情,小伙子沉稳坚定的身影,姑娘们明亮清澈的眼睛,一个个唯美的神态透过双眸撞击着马小庆的心。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森林、牧场与晒佛、念经、浪山、过节、放牧、劳作的牧人组成了一幅幅自然和谐,至纯至真的画面。平静于人心浮躁的时代,淡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更崇高呢?因此,马小庆的画笔不自觉地停留在这里,也由此记录下了藏区人民生活的朝朝暮暮。

一直以来,马小庆认为,水墨画就是对笔墨的诠释。笔墨是中国画的代表性语言,也就是中国画的独有特质,然而在具象上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手法。笔墨上的“南腔北调”,内容上的雅俗共具,往往让他喜形于色。由于马小庆对藏乡藏情的偏爱,他的水墨人物画大多以藏族的生活为题材,形式简单,内容清静。也许是受高原人真实、纯净的生活态度的影响,他的画就像一杯清淡的水、一片飘荡的云,无所修饰,随意挥洒,真实地呈现出他对藏区人民的深情与热爱。

2008年,马小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学习现代写实水墨人物画,杜老对他的藏族题材人物画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这让马小庆更加坚定了画好藏族人物画的信心。杜老经常说:“人物画要贴近生活、表现生活,真实的是最美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才是真的美的艺术。”在这里,杜老师人物画的表现态度和对藏族风情的无限热爱,给了马小庆很大的启发。

2009年春节期间,马小庆在甘南碌曲西仓寺晒佛节上写生。为了还原与神同游的圣洁情境,他在运用笔墨的层次关系上,把人物和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模糊的处理,让人物既是画面的主题,又没有从空间中拉开距离,让人与境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这种墨色的处理就是要让现实中人物有一种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感觉,更加符合藏族人民的宗教习惯和生活氛围,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他对高原民族精神生活的一种体验和理解,粗犷而明快,简单而丰满的人性,从这种独有的水墨情调中表现出来。

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生动再现,不同的情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态度。马小庆的人生态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画自己喜欢的画。他的笔墨线条也就同他的藏族情结缠绕在一起,从最初的神秘朦胧,升华为永恒朝圣般的虔诚和纯真。在马小庆的灵魂深处,最让他不能释怀的还是洋溢在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脸上的祥和微笑,这种美源于他们对苦难的淡定与对信仰的坚守。圆润高尚的情结,是身处闹市的马小庆所向往的。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在简单朴实的生活中追求艺术的真和美是他的理想。

推荐访问:情结 纯真 展现 理想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