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哲学

摘 要:邓小平人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关键在人"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尊重人、依靠人和发展人。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本着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提出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观点是对邓小平人的哲学的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人的哲学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1.08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1-25-05

邓小平人的哲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解放人"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来对人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关键在人"的哲学思想。这不仅赋予了"人的解放"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找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邓小平人的哲学的基本内容十分丰富,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尊重人"、"依靠人"和"发展人"三个方面。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彰显了邓小平人的哲学在人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人的解放"所赋予的新的时代和实践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深入学习并积极光大了邓小平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继沐改革开放成果的东风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立足笔者对邓小平人的哲学理论的理解,通过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对邓小平人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尊重人"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出发点,努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揭示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问题,因此,应当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尊重人、解放人。"尊重人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权和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的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邓小平人的哲学的核心和灵魂。"他的"尊重人"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尊重人权、尊重人才、人民为本三个方面。同时,这种"尊重人"的哲学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应当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来看待这一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理解了邓小平"尊重人"的哲学思想的实践精神,因而做到了务实求真,从政治、实践、战略等高度全面观察人的问题,从而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尊重人"这一哲学思想。

(一)尊重人权

众所周知人权问题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诞生的,时至今日仍是时代话题中最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念之一。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常常把"人权"视为其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而肆意抨击社会主义,大声疾呼尊重"人权"。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邓小平用中国特色的语言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权问题开拓性的阐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人权从革命到建设的一个大转折。在对敌对势力攻击我们侵犯人权的批判中他阐述道,"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 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社会主义的人权强调的是普遍性、平等性,"社会主义运动使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了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这是资产阶级人权根本无法比拟的"。而在人权建设方面,邓小平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对生存权、发展权优位的抉择和对人民富裕程度的高度关注。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讨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邓小平抓住人权普遍性和平等性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大国的人权攻势,而且展现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精髓的把握,这也是他的人权思想的深度之所在。

邓小平人权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性阶段依然具有高度适用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定性阶段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其中就本着对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继承,提出了"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并将"人权司法保障"的相关改革安排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人权保护的基本观点仍旧与邓小平人权思想保持高度一致,生存权和发展权依旧是中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和保护的首要环节。全会提出,人权司法保障要立足邓小平所提倡的人权普遍性和平等性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为人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体现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此外,全会还强调人权保护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标,除了予以司法保障外,还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审判机制,部署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从而推动人权保护体系在中国不断完善。这样一来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了邓小平人权思想,使得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权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飞跃。

(二)尊重人才

"关键在人"这一问题,是邓小平始终萦绕心头的大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可以说是最丰富的。关于尊重人才的思想,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党在民主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等人才的价值,但是由于后来反击右倾扩大化,错误地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知识分子等人才被污蔑为"臭老九"遭到严重迫害。邓小平深感如果不尽快清除极左路线的毒瘤,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解放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难以启动。为此,他以超人的胆略,围绕着解放人才,发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呐喊。他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随后,邓小平还提出了"人才观三部曲",即解放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一时间,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压抑或迫害的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都得到大解放,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科技、决策、管理、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卓越才智,让中国的经济、政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决定性阶段,邓小平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人才观思想一直被党和国家继承并发扬。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决议提出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思想,试为全面深化改革确保人才的支撑。全会强调,人才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大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才蓄力,要敢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此次改革,力图建立更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破除"官本位"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同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机制......这彰显出了党对邓小平人才观思想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实践上的发扬,新的人才观思想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

(三)人民为本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一切人的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重大原则问题。"人民本位"的思想作为邓小平人的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这个原则问题的科学回答,它内在地包含着三方面内容: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人民是目的是共产党的宗旨,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且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人民是目的的具体措施,即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给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在邓小平人民本位思想中,他始终侧重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他看来,人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动力。所以他一再强调,要落实人民群众是主体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三个标准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标准,这就是人民利益标准。邓小平始终认为离开人民利益标准,其他三个标准就是空的,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

实践为我们证明了邓小平人民本位思想的科学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参会党员积极学习和贯彻了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思想,并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人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决定着我国前途和命运,因此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深化改革的每一步都着眼于保障人民的权益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这样一来,十八届三中全会便从邓小平人民本位的角度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全会还提出深化改革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精神,用实践行动将邓小平改革开放事业推向了新高。

二、"依靠人"

正如上文所述,尊重人民,就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论"包含着丰富的人的哲学思想。他依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如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要重视农民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等等。他关于依靠人的思想可以分为解放思想与解放人、群众路线两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深化改革大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将邓小平这种依靠人的思想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一)解放思想与解放人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精髓,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在邓小平那里,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解放人,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观念和思想与时俱进、与时同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的基础。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是靠人来干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步伐之所以落后于时代,归因于以往的政治、经济体制把人捆得死死的,致使人的观念和思想都落后于时代所要求的水平,而且人也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解放思想,从解放思想入手来解放人,从解放人入手来解决依靠人的根据和基础问题。"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把依靠人的问题首先转到解放思想与解放人上面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号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打破思想常规的条框,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转型发展。历史雄辩地向我们证明: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从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入手,才能更好地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群众路线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他的群众路线思想和方法最具鲜明的特点。邓小平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睿智地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依靠群众的实践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新型乡镇企业的开创就稳切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约蒂和赞盖里时所指出的那样,"承包责任制和新型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我们只是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高瞻远瞩及时地把体现农民根本利益的承包责任制和新型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政策加以推广,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邓小平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思想使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民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关键阶段,建设越是推进就越是需要人民的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绝不仅仅是历史经验的昭示,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李克强同志在会上特别重申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的意愿和策略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只有群策群力凝聚人民创造力量,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中华民族奔向复兴的滚滚洪流。

三、"发展人"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的塑造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秉承邓小平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神,发出了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系列号召,从而进一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一)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结合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改善,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就此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他又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述,号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全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目标步入了新的实践轨道。

邓小平依据以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人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的战略决定,时隔多年仍激动人心、影响后世。如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继续坚持走邓小平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人的发展之路。习近平同志在全会中指出:"历经35年的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虽然得到巨大发展,但先进生产力所占比重不大、布局仍不均衡,因此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我们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了特殊阶段,我们的深化改革要本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更是围绕这一话题将这"三个进一步解放"纳入《决定》,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出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活力释放的良好环境,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人的塑造

寄希望于人,塑造一代新人是邓小平人的哲学的落脚点。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深深感到人的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在谈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时,他都强调说,他最关心的是人,是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首先是人的障碍,只有冲破禁锢人的枷锁,解放人的才智,才能发展人,因而根本的问题是塑造人,塑造人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人的素质的高低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塑造一代新人,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邓小平就此还指出了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并把"四有"新人的塑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就等于把人的塑造提到了全局的、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为最终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是具有实用价值、能够长期指导实践并随之不断发展的,邓小平塑造人从而发展人的理论正是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继承了邓小平关于人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深化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蓄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道德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与邓小平"四有"新人的塑造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任务,应当倾力贯之。此外,《决定》还提出要改进素质教学,让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素养齐头并进,同时要特别发展教育事业欠发达地区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让深化改革的成果惠及各个地区。人的全面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深化教育改革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因而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实现发展人的伟大目标、进而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的可靠保证。

邓小平不是喜欢高谈学理的人的哲学的专家,他关于人的哲学的风格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实践家的品质。他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的问题,以"尊重人"、"依靠人"和"发展人"为视角为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承并发扬了邓小平人的哲学的实践探索精神,在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问题上,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既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保持高度同步,又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形势密切相联,使我们倍感亲切而真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秉承前辈真理、沐浴改革新风,相信中国的腾飞定能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N]人民日报,2013-11-1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黄楠森.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杨欣(199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秦利民

推荐访问:与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哲学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