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思想

摘 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伟大著作里,马克思驳斥了以前的唯物主义,并指出了它们的弊端,提出了实践的新思想,使实践的概念范畴跃入了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视野,成为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总的视野立脚点,明确了它的重大影响,建立了他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尽管全文仅有十一条观点,但个中隐含的思想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挖掘和探究。本文主要通过探究这部著作的写作动机,来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有一个更好的把握,然后通过分析在此著作中有关实践的部分,获得对这一思想的深入认识,最后探讨了这一思想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费尔巴哈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动机

“实践”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他的科学的实践思想出现以前,这一概念就被很多哲学家讨论过。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和原因,人人都要追求“善”、遵循“善”,也要“为善”。这蕴含着实践的因素,尽管他的“为善”是一种追求,但却不是一种实践上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实践”是以“善”为指导原则和目的的活动,是人们对于“善”的一种追求的历程。在近代的哲学家们也对于实践作出了论述,康德是首个将实践带到哲学的范畴中进行思考的,但是他所谓的实践是与伦理方面的范围相关联的,并且仅限于此,没有走出去。黑格尔则是把实践范畴带入了认识论的领域,他承认思存同一性,主张主观和客观要想統一仅靠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但他的实践观是唯心主义倾向的,他把实践理解为观念本身的活动形式,只是从一种抽象的方面表达了其能动性。费尔巴哈批驳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人是感性实体,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但是他没有看到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也没有看到人在社会方面的属性,所以他并不真正的知道人的本质是什么,对于实践也不懂得。

促使马克思着手对费尔巴哈进行批驳,有着其内在的推动因素。随着他理论的深入研究,他关于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并且他通过学习并进一步的探索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发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这一规律,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极其重要的观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最高的、权威的思想。马克思对他进行批驳就能在理论上对他进行超越,与此同时还能借机会论述自己的一系列观点,何乐而不为呢。

而马克思批驳费尔巴哈的外在的推动因素,一是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里,驳斥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从反面显示出了费尔巴哈理论的缺点,这引起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另一方面是“真正的社会主义”[1]的盛行。1844年后,赫斯、吕宁、格律恩等人利用费尔巴哈的思想,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宣扬要用人类的普遍的爱来实现社会主义,抹黑无产阶级的斗争,认为这是一种很野蛮的破坏倾向。此类看法体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思想理论带来的不好影响,影响了共产主义活动的开展,这时的马克思便不得不划分出与它的界限。

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实践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它对认识和历史的作用,但此时实践并不是他的核心概念。他在《神圣家族》里也分析过关于实践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但在这里实践的地位依然不明确。只有在《提纲》中,他才得以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了有关实践的观点,他不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二、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的制定

《提纲》里面,马克思先是驳斥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认为它们看事物只看到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表面的反映关系,有着直观的性质的缺点,没有看到主体自身的能动性的发挥,而是脱离开了实践去看待它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们不懂得实践。

而费尔巴哈虽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3],认为人是感性的对象,主张从人出发,这也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是他所谓的人,是抽象意义上的,他没有看到在人身后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实践和人的社会性质的重要之处,认为人是自然性质的意义上的人,他所谓的人便不具有现实性,是抽象意义上的。

马克思也批驳唯心主义,认为它只是“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4]。它突出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精神能够决定一切。虽然它懂得能动性的重要,但是它不知道主体的能动性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之中去实现,所以它也不懂实践。

“实践是标志主体同客体的本质关系的范畴”[5]现实的、有血有肉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的人才是真正的实践的主体,才是马克思的主张,他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且认为人在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样主体就可以看做是社会的本身。这种把主体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的路径与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理解实践的路径是完全相反的。

马克思规定客体的方法也同前人不一样,在他看来,客体是实在的、客观的,被限定着的,之于实践活动来说的对象。客体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显示出的属性事实上是社会属性,然而自然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客观对象不只是通过主观对于它的反映和认识而得来的,同时也体现了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人们认知和进行改变客观的世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伴随着人们在实践中能力的提高,被人们进行改变的客体那部分世界就会扩展。因此,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使这关系变得具有能动性,而这能动性要在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够达成。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实践的范畴显示了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它阐述了主观与客观、主体同客体的一个辩证地转化的路径。这就能够说明,思维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得以确定和判断。在理论的范畴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能够在人的实践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以处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自此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践思想形成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这就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的地位。现有的社会环境是人们以往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动地对环境进行改换,自身也发生变化,这都是因为实践活动的原因。那么,“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0]费尔巴哈太直观,他只能看到表面,他所谓的人是抽象了的,不拥有社会方面的性质。所以,在社会历史观的方面上,他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仅能把握到市民社会的程度,他的思想理论并不能够改变现有的社会状况,进而使世界发生变化。而马克思不同,他关注实践,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使得普遍性得以实现。他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是带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他要建立的理论不是为了构建自己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他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要阐明这个世界,而是要使它发生变化,这就勾勒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三、意义

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马克思批评了以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足点,认为它们并不了解人的实质所在,也不了解实践对于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实践。而马克思以实际的人为出发点,阐明了人的实质,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还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的范畴,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用于检验真理。实践作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建立,也为他的哲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提纲》中的实践思想对于现实也有着指导的意义,能够为我们的现实活动提供帮助。当前,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在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探索和索取时,破坏了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样便影响并限制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它进一步的探索,那么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再把它们带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此来找到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办法。

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还能够在我们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提供帮助,他科学的实践思想提出真理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那么我们要从现实的情况出发,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从而及时的发现当前的不足,调整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便使其更符合实际,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此外也要重视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激发人们的能动性,以此推动社会良好健康的发展,国家才会越来越好,中国梦的美好愿望才会达成。

参考文献

[1]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0.

[2][3][4]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5]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6][8]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9]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作者简介:

李悦(1996-),女,汉族,陕西省,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哲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推荐访问:费尔巴哈 提纲 试探 实践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