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历史与未来共振的公众文化教育桥梁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社会发展日趋加速的过程中,人们对博物馆、纪念馆发挥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的期待与日俱增。而如何找到切合本馆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载体,是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讲座、讲堂这些常见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与场馆公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精心组织、扎实落实,着力打造了“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以南京大屠杀历史及中日关系史等内容为横轴, 以“历史”与“未来”为纵轴,从而构筑一座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公众文化教育的桥梁。

[关键词]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讲堂;公众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6)02-0107-05

当代世界,“科技发展飞快、魔力巨大,网络化、信息化、电商化高歌猛进以及多元价值冲突不断,导致‘是’不再为‘应该’所引导、人类‘能做的’不断突破‘应做的’底线和边界”,人类进入了在“精神进发、人性解放同时的思想彷徨和精神困惑的苦闷期”。[1]反观当代中国,亦复如此。面对文化的贫乏和精神的荒漠化情势,人们迫切需要重塑精神家园和文化乡愁,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对于对博物馆和纪念馆应该发挥社会教育、公共服务、资政育人功能的期待也与日俱增。面对这样一个既当代而又中国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如何找到切合本馆实际且操作性强的活动载体,是国家、政府以及各级文化教育部门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和纪念馆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的关键。正适应时代之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称“纪念馆”)近年来有计划地举办了系列公益文化大讲堂,力图搭建历史与未来的公众文化教育桥梁,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生幸福的提升添砖加瓦,奉献正能量。下面,我们就该大讲堂的有关情况进行阐述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大讲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一、大讲堂的基本情况

三年来,“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已经举办了21讲,加上2013年全年安排的剩余2讲,共23场。经过多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和实践,“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已经成为纪念馆公众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

(一)运行机制分析

大讲堂以讲座、讲堂这些常见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与场馆公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精心组织、扎实落实,给力打造了“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以南京大屠杀历史及中日关系史等内容为横轴, 以“历史”与“未来”为纵轴,从而敷设了一座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公众文化教育的桥梁。根据观众的来源与层次以及特殊活动的需要,纪念馆精心设计与安排了大讲堂开办的时间与讲座内容,在时间上,保证一月或者两月一讲座。同时,根据纪念馆特定的纪念日或者大型活动,邀请外国人士做讲座。比如,纪念馆曾经在2011年8月15日,邀请来馆参加南京国际和平集会的日本铭心会会长、小学退休教师松冈环女士做了题为《为何我们会去记录参加攻占南京的日军士兵和南京的中国受害者的证言》讲座通俗易通,吸引了当天来参与讲座的中外观众来旁听,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授课主体分析

纪念馆三年来共邀请了20多位专家来大讲堂做讲座,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天津社科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而且,这些专家均为各自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有建树,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或社会影响力。比如,受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步平先生,担任诸多重要学术职务,既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又是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的首席委员,长期致力中日、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影响很大;受邀的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是2010年任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是研究中日关系尤其是钓鱼岛问题的著名专家。事实也证明,这些专家带来诸多的精彩讲座以及广大观众的满意和点赞是他们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社会影响力的证明。

(三)讲堂内容分析

总体上看,大讲堂主题鲜明,但是又不狭隘片面。讲堂内容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南京大屠杀历史方面,而是更多地涉及到中日关系史、抗日战争史等方面。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够给观众来到纪念馆除了接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识外,有一个必要的知识延伸与扩展,获得纪念馆展览以外的知识补充与丰富。具体内容关涉中日关系、对日索赔、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 、民初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记忆等方面,譬如,步平研究员做了题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讲座,王久辛先生做了题为《诗与审美的历史创造》的讲座,王跃教授做了题为《再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的讲座等,都体现了大讲堂内容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四)受众对象分析

三年来大讲堂共举办了20多期,每期都引来不少观众参与。总体上看,这些受众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来馆参观的观众;二是在宁的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和中专生、中小学生;三是在宁的市民或者社区居民。这些受众对象包含有固定与随机两种。其中,固定受众对象主要是本馆职工、社区居民、临校大学生,随机受众主要是当天来馆参观的观众,他们是根据我们的宣传海报或者网站上的公告慕名来馆听讲座;四是纪念馆本馆员工。由此可以看出,受众对象分布较为广泛,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也呈现出差异化的情形。下图为大讲堂自开办以来已经举办的讲座内容及主讲人的详细情况统计表格。

大讲堂开办以来所举办的讲座内容及主讲人(时间截止2015年12月)

二、大讲堂取得的现实效果与影响

多年来,纪念馆一直不断努力,在注重公众服务,积极拓展社会教育的路径,着力提升场馆文化内涵、优化社会教育职能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定期举办临时展览、邀请幸存者来馆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组建演出队走出去为社区居民表演等方式,上述活动受到了观众和社区民众的一致欢迎与称赞。尤其是自2011年以来,纪念馆充分利用了自身在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以及中日关系中的地位和优势,先后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著名的教授、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利用大讲堂的形式打造“面对面”的现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观众提供一个解读历史与文化的新视角、新平台。

推荐访问:共振 文化教育 搭建 桥梁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