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昨日盛宴

曾读过《寻根》上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大作:《勺子·叉子·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印象颇深。文章研究中国古代的进食方式,说的是勺子和筷子。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使用餐勺的证据,属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实际上,勺子的起源大约在1万年以前,而筷子的使用至少已有3000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最早的古箸出土自安阳殷墟。一般人认为进餐用的刀叉是西方人发明的,其实,中国人使用餐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在青海和甘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曾有骨质餐叉出土。只是由于叉子使用的地域不广、使用的传统时有中断,更因为有筷子的出现,最终被基本淘汰。筷子与勺子,为人们的进食分担起不同的职掌。一直到今天,中国正规的中餐宴会的餐桌上还要为每位食客摆放一套勺子与筷子。全文写的是读者熟悉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王仁湘致力于饮食考古研究已经二十多年,旁搜博考,左右采获,取得了累累硕果。《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收入了他近年来关于饮食考古的系列文章,让喜爱饮食考古的读者得以“大快朵颐”。

《中国最早利用了蒸汽能》说的是甑,一种底部有许多小孔的炊具。釜—锅的发明,结束了祖先不用炊具的火烹时代;而甑的发明,则使饮食更上层楼。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甑,约在公元前4000年上下。史书上说釜熟,指直接利用火的热能,称“煮”;甑熟,指利用火烧水产生的蒸汽能,称“蒸”。甗,是将甑和鬲合在一起的炊具,上蒸下煮。蒸是东方烹饪术特有的技法。有了甑这种蒸器后,人类至少可以获得超出煮食一倍的馔品,想想看,这是多么了不得的飞跃。

饺子是中国人爱吃的食品。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了。《古代饺子的模样》在援引文献记载之后,又从考古印证它的踪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发掘出不少点心实物,居然就有饺子。因为那里气候干燥,所以饺子的形状和颜色都保存得相当好,与现在的饺子大小形状几乎是一模一样。更其难得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滕州一座春秋晚期墓中的铜器里,见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那该是中国最早的饺子了。

《古代中国人的分餐制》述说中国进餐方式的变化。围桌会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但这一传统存在的时间也就是一千年多一点,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古老。我们从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看到的是席地而坐、一人一案(食案)的宴饮场景。文中以史籍的事例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席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会食制的诞生大体在唐代。西晋以后,民族的融合、风俗的变化、室内空间的扩展、高桌大椅的出现等因素,导致席地而居的习惯发生了革命性改变,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17世纪描绘清代船宴的画面中,官员们正是围桌会食,可见这时会食制已经发扬光大了。

中国的饮食店起于何时?《古代的饮食店》一文也作了探寻。文中说,《古史考》言姜太公“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也许商代时就有了食肆酒店。从《诗经》、《论语》、《史记》等诗文中可以知道:周代,饮食店的存在确定无疑;东周时,市镇上的饮食店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至于后来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饮食店数量之多、分工之细,见之于小说、绘画的要比考古发现的为多了。

诸如此类的小品文字,不便一一列举。犹如叙说一场昨日盛宴,从调味品制作、茶食茶饮、酒的发明、素食的起源、御膳的膳单、菜名的学问,到饮食的礼仪、厨师的地位等,《往古的滋味》出入典籍,涉史成趣,笔墨随意,从容为文。台湾“三十秒网上短评”评曰:“作者统合数据的功力与书写的流畅度堪称一流,各类史料典故信手拈来毫不显拖曳累赘,反而予人大开眼界、恍然大悟的惊喜与趣味。”

推荐访问:叙说 盛宴 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