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

摘要: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教材编写思路清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课改的方向,守正创新,建设符合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语文教材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和创新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关,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关键词: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主要特色;总体思路

2012年3月,教育部启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编写工作,语文学科聘请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组成了由专家、学者、教授,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在主编的带领下,编写组研究多年以来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并慎重对待10余年来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历时4年,研制编写出这套新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

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力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

一、教科书编写的总体思路

中央领导、教育部高度重视这套教科书,编写历时4年,前后经过多次审查、两轮一定规模的试教、100余位特级教师的审读,这些过程都为教材的日臻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也更好地检验了这套教材总体编写思路的准确性。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优势,把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与母语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法制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内容融合在整套教材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避免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思想教育,新编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的是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教材以选文为主要载体,集中编排相关人文教育的内容,同时又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分散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课改的方向,守正创新,建设符合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语文教材体系。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继承多年以来语文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同时,新教材又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是: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素养”,更多吸纳了近年来教育界重点研究的“核心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核心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包括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方面整体素质的要求,有学生未来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的要求。新教材仍然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同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目前语文教学仍然受中考与高考的制约,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新编语文教材尽可能地帮助师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意识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靠拢。在选文、助读系统设计等方面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生多接触中外经典,减少和避免僵硬的“说教”;注重熏陶、涵泳与积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天性;注重方法的引领,学习能力的构建,努力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材设计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

为使教材更好体现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编者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了精心设计,努力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教科书的新体系,创新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避免当前较为流行的“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混合组元带来的不同弊端,新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所谓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線索。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预习、阅读提示或习题设计之中。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每课一得,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也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三个维度”也就能比较均衡呈现,其中所谓“过程与方法”也就能较清晰地得到安排。

2.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标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

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强调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3.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据此,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有尊严感。所选课文大部分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所选作品应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文章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沥,虽然其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不过时,但时代可能与学生有些距离。为此,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初步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0%以上,七年级上册甚至达到40%以上。

语文性、适用性也是选文的重要标准。所选文章既要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这条线的教学需要,值得咀嚼、涵泳,并能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学习,适合教学。

此外,选文强调多样性,尤其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的作品也占一定比重。还将选收一些科普文、新闻报道、应用文,以及非连续性文本。实践证明以往教材中不少传统的课文是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编教材也会注意连续性,将保持60%左右传统的课文。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教材编写也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比如阅读教学不只是注重字、词、句及段篇的积累和理解,也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探究性学习更考虑兴趣,注意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编教材采用多种办法,将课堂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包括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相关联,设计新颖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此外,在教材出版后,还将通过配套资源、网络等提供辅助教学、拓展教学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自学。

5.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为此,新编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八、九年级新增4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資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一实践活动一写作。

文本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深入揣摩,排演剧本。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比如借助戏剧的知识,揣摩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以更好地代入角色。活动的落脚点是写作,或将活动搜集的素材整理成文,或者根据活动要求撰写文稿,或者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比如八上第一单元,设计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消息、特写和通讯文本,把握新闻在结构和写作方式上的特点。任务二,设计了一个新闻采访活动,要求学生模拟报社的运作机制,召开新闻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定小组采访方案,并展开采访活动。实际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了解很多新闻方面的知识。任务三,落脚在写作上,要求学生将任务二搜集的素材,整理成一篇消息,或者人物通讯。

6.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语文知识如何体现,是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往往很注重讲授和操练,注重做题,语文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系统性或基本取消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或把握母语自身的特点。新教材尽量避免这些弊病,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力戒繁复,不要求学生死板记忆概念定义,不刻意追求系统性,而尽量和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学以致用。

新教材在语文知识的安排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除旧布新,删繁就简,依据课标中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二是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诸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了之后能自主建构知识;三是特别注重“随文学习”的原则,主要素材来自课文,又很自然体现在各单元习题和相关设计中;四是与课文结合适当安排一些小补白,以简洁易懂的方式适当介绍有关语汇、语法、修辞,以及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选择精要,且多与阅读、写作配合,有利于教师掌握与实施,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这种种安排设计,避免了过分追求系统性所造成的机械与繁琐,又能体现教学的层级和梯度,应当是比较可行且有效的。

7.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新教材在根据课标规定安排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师生教学留出选择与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主要措施有五:(1)设置精读、略读两类课文,且两类课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2)依照双线组元的总体计划,思考题设计有序列、分层次,写作实践丰富多样、贴近学生,探究性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兼顾核心价值观和语文素养等;(3)在主体学习内容以外,尽可能多地提供扩展阅读的建议和资料,提供学习的策略,为学生广泛阅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留有空间;(4)每个单元各板块的设计都尽量考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5)合理而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

[责任编辑 韩四清]

推荐访问:素养 教科书 编写 强化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