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气味

有昆蟲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我的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我不能确定,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情之间,在朋友之间。

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它的气味就相当熟悉。合肥这座城市,应该来说还是不错的。对于北方,它是南方了;而对于南方,它也不算太南方。我说它不错,主要指气候,合肥气候条件还是不错的。空气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合肥夏天的气味,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那种淡淡的气息,在夏日的午后,散发在空气中,有点清香,仿佛还有点清苦。在夏日的清风中,我骑车上街转一圈儿,看到许多人行道上,落满了那种米粒似的淡黄色的花,树枝上也是。香樟的树枝叶密密的,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的气息。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其实,说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我早晨在大蜀山,人一进那片林子,便仿佛跌进了娘的怀抱。那一份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表的。我踏进那一片林子,第一口的呼吸几乎是吞咽,仿佛自己多半是一张巨大的口,又仿佛身上有无数张小口,那是一种忘情的呼吸。在半山的道上,我慢慢地体会到植物的气息。那是多种植物混合的气息。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是不同于其他的。它是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蟲的,甚至是小野兽的粪便的气息。与大自然说话,你一蹲下来,就平等了。你就能听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这片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些杂杂的不知名的草上,还湿湿地带着潮气;那些开着小蝴蝶般大小的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小天鹅舞。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蟲一样的黑褐色的蟲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便慢慢开动了起来。它开起来就是一列火车。身下几百条细细的触须,一起滑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穿梭。它那个小小的脑袋及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的,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果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列车的肚子里,把一个一个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个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蟲,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的气息中,在头顶上高大的灌木林中,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于这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汽,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气,还有点青草气味。林子中的小路上,那些堆积的腐败的落叶上和头顶上的高大松柏针尖般的树枝上,都遍布着。水,鸟,真的是另一种气息。

一座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有时,我在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臭干子的气味忽然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个人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腾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温暖的气味。

“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一声清脆的声音在这夜空中分外清晰,有跫跫的足音走远的声音。

一座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个人;一个人喜欢一座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合肥这座城市的气息,是一种向上的气息,是人间烟火的味道。

德为职教師资素质之“魂”。这一命题并无新意,但却是久经历练、颠扑不破的真理。之所以旧话重提,旨在为当前萎靡不振的职教師资队伍现状“做一次CT,打一支强心针”。

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法规、文件、政策,使各地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和吸引力却并未因此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差、教師地位低、生源质量差、顶岗实习饱受诟病,等等。尤其是由招生难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让很多职业学校教師陷入职业困惑和身份尴尬的境地:满腔热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遭遇学生厌学、学无动力;雄心勃勃要改革创新,却因学生基础薄弱而不得不发出“恨铁不成钢、孺子不可教”的感叹。

然而,职教教師自身素质不高同样并非个案,而是眼下职业教育较为普遍的状况。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曾经多次担任“教育部职业教育校长培训班”的主讲教師,与内地职业院校接触频繁,交流甚多。他曾在培训班上面向内地职校校长调研:“目前举办职业院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得到一致的答案是:“教師能力不足”。而在被问及他对内地职业院校教師的总体印象时,黄德辉更是直言不讳:好教師很多,责任心差的教師也不少,这类教師普遍自我感觉良好,工作不认真,终日怨天尤人,埋怨学生基础差,埋怨学校管理不善,埋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见2011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是事实吗?是事实!应该吗?不应该!

常言道,学高为師,德高为范。前者为职业能力、职业基础,后者却是职业标准、职业境界。依此比照,堪称职业学校优秀教師者能有几何?由于我国人才培养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原因,多年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師绝大多数都从应届本科或研究生中补充,他们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很难适应以技能和实践为特征的职业教育。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制定了各类职业教師技能培训计划,然而,在实施层面效果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教師将这一难得的在职培训视为休假福利、旅游待遇,而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态度去努力提升自我,组织派出单位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措施有效跟进。结果,钱花了、时间花了,专业技能状况却未改善,抱怨学生难教的态度也未改变。

所以,笔者非常赞成黄德辉的观点:不怪学生!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们教師身上。作为一名教師,“不管学生素质多差,教師的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正如一名医生,不管病人得的是感冒,还是患了癌症,他都没有理由去抱怨,而只能竭尽全力去救治。

提高医术是医生的天职和职业所需,而提高专业技能同样也应该是职业院校教師的内在需求和本职需要。

教師的技能如何提高?靠的不是政策文件,靠的不是年复一年、层层级级的技能大赛,也不是什么海外培训,归根到底靠的是師德,是教師对于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教師的专业底子再差,也能通过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成就专业能手和职教名師;学生的文化基础再差,也能突破障碍、扬长避短,成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所以,在社会成见尚不能正视职业教育、在很多职业院校都在自轻自贱、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还不尽如人意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重提弘扬師德,强化教師的职业责任,引导教師主动、自觉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惟其如此,职教才有希望,职教生才有希望。

(王寿斌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教授,院长办公室主任)

推荐访问:合肥 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