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职教学科规划课题研究的突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一批职教科研机构和学科专家,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十一五”;职教学科;规划课题;突破;特点;问题

作者简介:周凤华(1974—),女,湖南益阳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宏观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工作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10]1号)职教学科组“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子课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5-0010-05

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职教学科“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研究现状,更好地展望“十二五”规划时期职教研究趋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教学科组“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课题组对全国的职教科研机构(主要是各省市教科院的职教研究所或直属于教育厅、教委的研究中心)和职教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各职教科研机构对“十一五”期间本单位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要成果和进展情况,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机构承担课题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0个科研机构共承担了5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0余项省市级规划课题,职教科研机构仍然发挥了职教科研主力军作用。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承担了1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领和联系着全国各省市的职教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了国家的一些重要课题,切实发挥了中心所的作用。各省市职教科研机构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研究的依赖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和沟通职业院校的纽带,从他们承担的课题数量来看,仍然是专职从事职教科研的中坚力量。如江苏职教科研中心承担了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1项省市级规划课题;上海职教所承担了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级规划课题;辽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项省级规划课题;湖南职教所承担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规划课题;吉林职教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项地方规划课题;河北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即使一些职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研究机构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些省份的教育研究机构专职从事职教研究的人员才两三名,甚至只有一名,但他们也承担了数量不等的国家规划课题以及大量的地方的规划课题。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职教科研机构和专家在调研中认为,“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形成权威认识,解决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课题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但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认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黄尧(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教育部职业教育重大课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了十几位国内有声望、有影响、有理论造诣的职业教育专家、上百位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多,最后形成了《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专著。此课题由“十六论”(16个子课题)组成,“解决了一个由无到有的问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常务副主编王明伦),其在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职教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职业教育的一些重大政策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将职业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融为一体,将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既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伟大实践,又反映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力求推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政策完善和实践探索,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可以说,该成果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职业教育学”,因此而被科研机构和专家誉为“‘十一五’期间最具成就的专题”之称号。

(二)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立足于现实需求,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十一五”期间职教学科规划课题对实践方面的立项占绝大部分,这些课题立足于现实需求,着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庄西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持的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优秀毕业生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讨论,探索了技术工人的成长规律,提出各培养环节不可或缺,“学校归学校,工厂归工厂”,同时强调职业学校应突出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职业培训。课题采取从个案研究到整体过程研究的方式,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论对于指导职业教育改进技能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突出学校教育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吴炳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研究员)主持的专项课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界定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概念,介绍了国外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应当完善“双赢型”的法规,培育“双元型”平台和培养“双师型”的师资,改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其研究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国际视野和现实参考。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持的青年基金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辨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概念,厘清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突破,必须打破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项目课题体系设置原理与方法以及项目课程体系的编排模式。其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董仁忠(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持的青年专项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在“大职教观”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社会动因,针对职业教育供给、行政制度、教育全球化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逐一提出完善、发展的政策建议。课题分析了在“大职教观”视野中开展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提出了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调整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的若干策略。该课题研究的观念较为新颖,对现状把握比较准确,国外情况掌握有一定的基础,提出的结论有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史学研究贯通古今,梳理了其变革和发展的脉络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盛世修史,以史咨政。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杨金土(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大事要事研究与编纂》,针对3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用守护职业教育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脉络,并对卷帜浩繁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内容系统全面而且权威,其成果不仅为将来撰写中国职业教育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启发我们进一步借鉴历史的经验,推动职教的改革发展”(中华职教社副总干事陈光)。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也重放光彩。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副院长、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梳理了我国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重点选取特定时期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的代表性思想,分析了中国古代致用思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启示、张之洞《劝学篇》的实业教育思想、晚清洋务派技术、实业教育思想、梁启超在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贡献、卢作孚的民众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生计教育思想、晚年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辨析、周恩来重提职业教育的意义、钱亦石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杨贤江职业教育思想、蒋介石的生产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对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超越、胡适和潘光旦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课题将以往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职业教育思想精细打磨,使其重放光彩,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的特点

(一)教育决策研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近年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需要我们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此时,教育决策研究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参与调研的专家普遍认为,“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紧密围绕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积极为行政决策服务。如教育部重大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立项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当时已经出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引导,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甚至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在此种背景下,该课题集中全国的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又如:为筹备好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借鉴上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当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7年7月设立了15项“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各个方面。各课题组按照课题确定的研究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视角,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调查分析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了一批以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和实验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反映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为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行政决策参考。

除国家课题之外,各省市的科研机构同样承担了很多政策决策研究课题。如北京市职教所承担的北京市教育工委委托课题《用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推进首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首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调研报告》,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从全市的高度较为准确地判断了首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在参考市级权力机关和决策机构相关建议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首都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提出了积极发展首都职业教育的八项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该课题成果指导了“十一五”期间北京职业教育宏观政策走向。湖南教科院职教所承担的省规划重点课题《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规划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江苏职教科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政策分析和对策研究》,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框架及其构建路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咨询。上海职教所承担的上海市教委委托课题《农民工子女中职毕业后报考高职的政策研究》,为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上海中职毕业后在上海报考高职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些课题从宏观到微观都将职业教育放在时代发展的背景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够积极为行政决策服务。

(二)为职业院校服务的意识增强

直接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科研机构,其本身就应该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机构、智囊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是地方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职能。地方教育科研机构需要在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夯实学术理论的基础上,做到教育科研的“顶天立地”。如果说“顶天”就是为教育决策服务好,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那么“立地”则是为一线学校的教师服务好,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只有做到了“顶天立地”,教育科研才谈得上“有为有位”(重庆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各科研机构在教育决策研究方面如果做到了“顶天”,那么,他们在为学校为教师服务方面也当之无愧地做到了“立地”。湖南省教科院职教所承担的11个地方规划课题中有6个是为职业院校服务的,如《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研究》、《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模块式课程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的实证研究》等。辽宁职教所19项地方课题中,为职业院校服务的课题就占了半壁江山。这些课题涉及到教师教育、学校管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切实发挥了科研机构为院校服务的功能。地方科研院所积极联系院校共同参与课题,院校积极配合研究需要充当课题实验试点的试验田,共同探索本地、本校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良策。

(三)追踪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职教科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1.重视德育尤其是校园文化作用的研究。德育效果低下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的顽症,甚至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匡瑛(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持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入手,借鉴国外德育途径分析的框架,从更新颖的视角剖析当前职业院校的德育问题。课题主持人通过走访十余所职业院校,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德育存在着“普通化”和“去行业性”的倾向,这同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和“行业性”之间的鸿沟导致职业教育德育退至“边缘化”和“累赘化”的地位。要改变当前的尴尬局面,应将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作为职业院校德育的主体内容,行业与职业规范作为道德底线教育,融合与践行作为德育的改革取向,履行职业教育育人的职责。

此外,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主持者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雷久相副教授),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命题。在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立意新颖且有一定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其研究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在于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运行模式,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此课题,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升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最为直接的途径和最为坚实的支撑。

2.试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除前面提到的吴炳岳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外,还有孙福权(大连东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持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课题《面向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实践办学模式研究》和田秀平(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主持的《“校企一体”的高职教育集团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立项。“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入了高潮,如《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等。这些课题都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着手,力图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适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教科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十一五”期间的职教立项课题,“大多集中在应用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翟海魂)。“研究比较注重实用性,关注职教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较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民),并且,“为配合政策的制订出台,改革措施的推进,应用性研究有很大进展”(中华职教社副总干事陈光),这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立项课题,还是地方各省市的立项课题,应用性课题都占了绝大多数。如国家立项课题,仅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就达到了18项之多。江苏职教科研中心承担的50多项地方课题中,绝大多数为应用性课题。这些课题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效发挥了决策咨询功能。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经验是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教育部委托青岛市教育局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教学管理研究》课题的研究。该课题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规划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方案,探索出推动和深化其发展的基本策略,一方面为教育部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推进青岛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不断深化。

湖南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其选题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致力于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核心的问题,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式。课题以模块式课程开发实践为核心,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现状研究、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范式研究、10个专业模块式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基于工作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等,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五)适应职业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开始重视区域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对区域职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开始重视(重庆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

如重庆市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理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策略、资源共享策略等内容的研究,提出了“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城市和职业院校互动发展,区(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论。天津市承担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天津市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天津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天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分析为背景,通过对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的天津市高职院校实施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比较分析,探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开展了创建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包”——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措施同样具有亮点。如,进行与项目同步的研究实践;提出建立适应“小批量、多类型”顶岗实习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提出高职文化建设,以及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引导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丰富了高职服务区域产业、面向社会就业、实现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等思路与办法。

上海职教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通过对我国各地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与办学水平进行科学比较,分析和梳理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不同区域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为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级政府部门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咨询,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课题成果在广西、辽宁、新疆、湖南等地得到部分应用。江苏教科院职教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经济、社会、教育、人口、生态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实施应用性理论模型,设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路径图,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此外,还有吉林省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专项课题《职业教育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作用与对策研究》和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范式的案例研究》,以及辽宁省承担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等,这些课题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四、“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职教科研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从研究内容来说,立项课题增多,但研究方向分布不均

1.基础理论研究少,一些热点方向课题立项较为集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职业教育学科课题和职业教育专项课题共立项150余项,但课题研究方向分布不均衡。职业教育学方向立项课题很少,应用研究占了立项课题的绝对优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是简单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的、有深度的理论性研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陈光、韩民等)。职业教育研究缺乏创新,更多的是抄袭国外经验(辽宁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鸿)。比如“职业教育经济学基础”方面,目前这类研究中价值很高的成果几乎为零,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需要我们对此做更加细致、深入的工作(万明春)。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后课题应更加重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技术学等)以及职业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有些方向课题的研究内容大同小异,职业教育心理学方向有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研究》、国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和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研究》。应用研究仅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方向有18项课题,其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课题有3项。

2.区域职业教育研究不够。“十一五”期间,区域职业教育虽然受到重视,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新时期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以及职业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来说,研究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的有效研究太少。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的职教科研势在必行,以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3.体系构建落后于现实需求。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职教自身完整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衔接是其体系构建的基本要义,尤其是如何搭建人才发展的“立交桥”更是现实需求。中高职有效衔接有什么社会价值,中高职衔接如何制定纵横上下相通的政策,如何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沟通机制,如何比较借鉴国际经验等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这些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有不少,但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权威的、可真正作为政策支撑的研究成果。

4.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职教科研的重点和热点,立项课题也很多。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业结构的改变、新生代农民的成长,职教科研也应该迅速做出反应,对农村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如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的全域研究和区域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借助“新农村”建设增强办学吸引力研究等都滞后于现实发展和需要。

(二)从研究成果来说,数量多,精品少,对决策影响力不够

“十一五”期间,职教立项课题明显增多,成果也很丰富,但有影响力的精品成果很少。虽然研究关注的面比较广泛,“但从部分参与评审的研究成果看,研究深度不够,低水平重复性研究不少”(韩民)。而且,职教科研总体上落后于职教发展实践,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职教发展中的问题作出预测和评判,因而其科研成果对职教决策的影响力不够,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指导作用也较差(王明伦)。万明春也认为,“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职教理论研究力度不足;二是职教学科特色研究不够;三是职教研究的视野相对狭窄,成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米靖(天津大学职教学院副院长)认为,要注意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如应用研究中虽然师资队伍建设方向有18项课题(国家规划课题),但当我们对科研机构和专家调研中却发现,认为“十二五”规划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得票率为最高,这进一步说明了现有师资研究方面的成果其决策影响力、前瞻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的研究重点。

(三)从研究队伍来说,队伍壮大,积极性高,但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机构的研究队伍依然很稳定,他们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政策研究课题的依赖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和沟通院校的纽带,不论从他们承担的课题数量来看,还是从成果数量来看,职教科研机构仍然是专职从事职教科研的中坚力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有的省市没有设立职教科研机构,或者从事职教科研的专职人员很少(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两个),有的职教科研机构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没有承担过任何职教科研的任务。同时,各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阵地,一线教师参与职教科研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承担课题的数量很少,今后课题立项应向一线教师倾斜(翟海魂),或者充分发挥职教科研机构的中坚作用,通过“帮、带、扶”等途径积极吸引一线教师参与职教科研,提高研究能力。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推荐访问:职教 十一五 课题研究 学科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