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以安徽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各地市的旅游总收入、人口数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ESDA方法对2001-2011年安徽省四大地带之间、地市之间差异特征进行时空演变的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变化上,安徽省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差异化程度在增大,皖中、皖江、皖南区域内的差异度在减小,而皖北处于增大的趋势。

一、引言

安徽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旅游得到长足发展,但无论是从旅游发展规模、质量还是效益来看,在全国都处于尴尬的中游地位,制约安徽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明显、结构失衡已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借助ESDA技术,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安徽省的旅游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回顾

借鉴国内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丰厚研究成果,基于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可比性和获取可行性,中国省间、地带间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多选取入境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东部沿海省份因入境旅游在省内旅游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较高,也采用入境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对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近年各区域尤其是中西部省区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了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而对于中西部省份则倾向于选择国内综合收入指标,如何瑛等(2011)就以此指标探讨了河南省、新疆省的旅游经济差异。单一指标已无法综合衡量旅游经济,多样性差异化的方法不断被运用其中,一部分研究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结合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测度,如张广海等(2008)均采取两种方法研究。另一类研究倾向于将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析方法相结合,且更注重相对差异分析,分析时采用多种方法组合,研究尺度也较广泛,从中国地带间、地带内、省间、省际等角度对旅游经济差异做了分析,陈秀琼等(2006)采用多层次分解的泰尔系数的方法,对于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和地带内及省际差异变化状况进行测度。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按照空间地理、文化、自然等的因素,结合《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的行政区划,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淮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蚌埠)、皖中(六安、合肥、滁州、巢湖)、皖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和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四大地带,涵盖了安徽省17个地级市。本文以旅游总收入(TR)、人口数为研究指标,从空间、时间和关联度三方面反映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差异度、空间聚集度。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1年的《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的统计公报,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库。

(二)指标选取

标准差(S)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的常用指标。加权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指标。Theil指数又称为泰尔熵,用于衡度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Theil指数越大,表明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反之,越小就表明差距越小。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指数是用于衡量总体空间观测单元之间关联度和差异程度的指标。若I值为正,则是正相关,且I值越大表示相关性越强,越小表明越弱;若I值为0,则表明各观测单元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相互独立并且在空间上随机分布。若I值为负,则表示观测单元在空间分布上为负的相关性,呈现出分散

格局。

四、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序变化特征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标准差(S)、加权变异系数()、Global Moran’s I指数(I)见图1,由于Global Moran’s I指数依赖于空间权重矩阵,而2011年安徽省发生行政区域重新划拨,影响到空间权重矩阵的生成,因此2011年略去;二阶段分解的Theil指数见图2所示。

图1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及Moran’s I指数的年际动态

图2 安徽省两阶段Theil指数年际动态图

由图1可知,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S)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92587上升到2011年的1050409,升幅高达10倍之多,表明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程度在增大;从相对差异来看,加权变异系数()在2001-2005年表现为上升阶段,在05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但是在2006-2011年又呈现增幅态势,总体而言,指数值在11年的构成中虽有所起伏,但仍然处于增长状态。从图2中泰尔指数的二阶段分解中可以看出,全省范围内的旅游经济差异,即各地市之间的相对差异在11年间虽有所波动,但是整体趋势较为平缓;而四个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加大;其中皖中区域内的差异程度在波动中有所降低,皖江、皖南两个区域内的差异程度基本上呈现平稳的态势减小,而皖北各地市的差异程度却处于不断增大的状态。

(二)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

利用Arcgis10.0将安徽省旅游经济分为发达、较发达、中等、较欠发达和欠发达五个等级,且根据Global

Moran’s I指数的时段特征,截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研究断面进行分析。从时序图的变化中可以看出,2001年旅游经济较欠发达的最多,有5个;而2005年中差的最多,有5个;2010中中等的最多,有7个。这种总体趋势的变化表明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在经历了05年的低潮之后,后期发展有所改善,倾向于纺锤形的发展态势呈现。其中合肥市与黄山市的旅游经济相对而言最好,而整个皖北地区的旅游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安徽省整体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大于四个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全省的泰尔指数在2000-2011年基本在0.25左右波动,整体变动趋势较为平缓;而四大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在0.15附近徘徊,且起伏较大,最低点为2005年的0.12,最高点为2010年的0.17。

2001

2005

2010

图3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空间分布状况

四大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皖江区域内的差异程度最小,仅为0.0037,区域旅游经济综合优势明显。皖北区域内的泰尔指数由2001年的0.03上升到2008年的0.11,随之是2011年的0.06。整个皖北地区的旅游经济是相对薄弱的,但是泰尔指标在11年中的变化是显著增大的趋势,表明整个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在增大,不均衡程度有扩大趋势。皖中地区在2005年之前泰尔指数值处于增大的趋势,表明2001-2005年皖中区域内的城市旅游发展差异化在增大,随后的泰尔指数在0.15左右波动,2011年安徽省行政区划重新分布以后,泰尔指数降到了最低值0.135,表明皖中地区的差异化程度有着缩小的可能性。皖南地区中黄山的资源禀赋最好,宣城和池州相对于黄山来说略逊一筹,区域内旅游经济难免会有所失衡,因此其泰尔指数值在2005年之前都在0.15之上,但是2006年之后都在以0.15为基准的下方徘徊,表明其区域内差异程度在减小。

通过比较可知,全省和四大地带间的泰尔指标较高,表明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很大。目前皖中和皖南地区内的旅游经济差异化程度较大,但是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皖江地区的差异化程度最小,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最为均衡,皖北地区内各市的差异化程度在扩大,有极化现象的

可能。

五、小结

第一,安徽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格局基本呈现出如下的态势:总体上,各地市间绝对和相对差异在增大;从区域内看,皖中、皖江、皖南地区旅游经济差异程度呈现不同波动程度的降低趋势,而皖北区域的差异程度处于增长的态势;

第二,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格局基本形成。从全省的旅游总收入的五个等级梯度可以看出,合肥市与黄山市属于第一梯度,皖江地区基本处于第二梯度,皖北地区则徘徊于第四、五梯度,空间集聚性有所加强。从局部空间特征分析看,地市层面旅游经济的差异化程度大于四大地带间的差异化程度,其中皖江区域的差异化程度最小,发展最为均衡,皖中与皖南的差异化程度较高,皖北的差异化程度虽居第三位但是有增大倾向,此区域的极化可能性最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

重视。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推荐访问:安徽省 演变 差异 区域 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