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摘 要: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2008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铜陵、安庆、巢湖、六安、池州五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是有效率的,安徽省其他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效能不足的问题,建议政府可采取一定措施保持和提高科技投入绩效。

关键词:区域 创新 绩效 数据包络分析

1.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池仁勇等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和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评价了浙江11个地区的创新效率;王海盛等提出应用生产函数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本文通过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并给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方法。它是一种非参数统计估计方法,也是对具有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相同类型部门(称之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同类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从而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直接使用不同量纲的指标,不必实现预定指标间的函数关系;能对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排序;能计算未能达到100%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欠缺指标或多余量,从而为决策提供管理信息。

DEA的评价步骤的四个阶段如下:

(1)选择决策单元集合

选取适合的DMU,每个DMU要有相同的比较基础。并且DMU的个数至少需为投入与产出项数目总和的两倍,分析集合中DMU的越多,通常它们的同构性越差,分析结果越可能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2)建立评价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建立正确可行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各DMU选择的投入产出项必须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各单元呈现绩效特性的投入产出因素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因素的强度或幅度。

(3)选择评价模型

并非每一种模型都适合目标DI~IU的相对性评价,一些模型仅适合特殊项目,还有一些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BCC模型可用于计算技术效率,而CCR可用于计算规模效率。DEA模型需先转化为线性规划,再利用数学软件的帮助,将数据输入,得到结果。

(4)评价结果与解释

根据模型显示出来DEA值,评价主体活动是否有效,给予结果解释及对策建议等。

根据已经确定的科技统计核心总量指标,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核心总量指标为中心,横向扩展,即有目的增加相关总量指标并结合经济统计、社会统计的相关总量指标;纵向延伸,即延伸能揭示科技活动结构、强度、趋势的相对指标,系统反映科技活动的整体特征。

(2)规范性原则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的规范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遵照国际规范;二是一些自立指标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设立。

(3)科学性原则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其科学性应考虑到体系的扩展、指标的少而精、指标是否能反映科技后活动的重要特征。

3.安徽省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3.1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DEA方法进行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DEA在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评价时有很大的优势:

(1)DEA致力于每个决策单元的优化,关注的是每个决策单元的优化解;

(2)DEA方法可以直接采用统计数据进行运算,更具有简明性和操作性;

(3)DEA不必事前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更强。

DEA评价方法有多种模型可供选择,考虑到输入(输出)指标的可控性以及有效性的认定,本文选择基于投入的模型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3.2评价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指标的设计,我们在坚持结合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把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面:技术创新投入类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类指标。本文选取了2008年安徽省各地市技术创新效率的相关统计数据,数据均来自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各地市年度统计报告。

3.3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体来看,一个区域的创新体系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需要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投入的资源经过区域内的创新机制转化为创新产出。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就是在根据区域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情况,对该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从投入方面看,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部分。若想要对一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做出合适的评价,就应当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来来考虑投入指标的选择,这样能够兼顾区域创新投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力度, 因此我们选择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作为衡量区域创新绩效的绝对指标,R&D经费占GDP比重和每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作为衡量区域创新绩效的相对指标。

创新产出是对于特定主体的创新活动成果的衡量。对于不同的主体,对其创新产出衡量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从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区域对于创新的关注点在于创新活动能够为本区域带来多少效益。本文选择更能体现对区域贡献的指标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选取的指标同样涵盖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高新技术产业总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1.创新投入类指标:

(1)R&D经费投入(X1)

(2)R&D人员(X2)

(3)R&D经费占GDP比重(X3)

(4)每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X4)

2.创新产出类指标:

(1)高新技术产业总值(Y1)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Y2)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Y3)

3.4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分析

我们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代入上述DEA模型,应用软件DEAP2.1进行分析求解,对安徽省各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如下表1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共有铜陵、安庆、巢湖、六安、池州等五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是有效率的,而其他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效能不足的问题,现有政策法规适用性较强,政府可采取一定措施保持和提高科技投入绩效。具体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1.R&D经费利用效率不足,有六个地区的R&D经费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一定的资金剩余。

2.R&D经费占GDP比重过高,有五个地区的R&D经费占GDP比重过高。

3.R&D人员数量过剩,有八个地区的R&D人员数量过剩,未能充分发挥R&D人员的工作效能。

4.每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比例过高,有十个地区的每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比例配置过高。

4.结论与建议

我国对区域创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系统的认识还有待完善,当前安徽省的17个地市的产业结构和比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各地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因此各地市在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时应在着重解决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矛盾的同时,促进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知识的流动,加强创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对于那些创新效率高但创新投入低的地区,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方面,通过实行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科技支出总额,科技人才的数量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增加其创新产出。而对于那些创新投入相对较高,但创新效率较低的省市,则应在适度增加创新投入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设法提高其创新投入尤其是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的使用效率方面,通过更有效率地使用科技资金投入和发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增加创新产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2):23—27.

[2] 王海盛, 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9—40.

[3] 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3(2):24—26.

[4]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 盂激.多层次结构DEA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8(8):149一150.

[7] 孙艳玲,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5.

[8] 申菊梅.基于DEA的我国区域R&D效率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93.

[9] 倪东生.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 2008(8): 22—28.

作者简介:

徐溪红(1971-),女,安徽休宁人,副研究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安徽省 技术创新 区域 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