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软实力视阈下图书馆的特殊功能

摘要:图书馆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设施和重要手段,以“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为视角引擎,挖掘图书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积淀、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特殊功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图书馆功能 文化使命

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心。它不仅具有文化教育、文化传播、文化积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功能,而且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文化软实力”的多维视角和学理依据出发,研究和解读图书馆的特殊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的中外语境及内涵

1.“软实力”及“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又称“软权力”,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与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一场围绕美国国力是否衰落的论争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今世界对一个大国综合国力的判定和考验不只是军事、经济这些硬实力,还包括文化教育、国民凝聚力以及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是一种通过经济或军事这些有形的、直接起到支配和改变他人立场的实际力量。而软实力是一种与硬性力量形成鲜明对照的“同化式实力”。1990年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2004年3月,他在《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进一步解释说:“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国内文化软实力的话语背景和研究初衷与西方学者有着一定的区别。西方学者往往把“文化软实力”看作是一种征服别国的政治力量和权力工具。国内学者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语境,以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以实现地区间、国家间的文化认同、互惠共赢、协调发展为目的诠释“软实力”的内涵。1993年王沪宁首次提出了文化软权力这一概念,他说:“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①2004年后,该话题逐渐火热,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以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涉及更多领域,与现实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2.“文化”“文化力”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要定义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文化”和“文化力”。历史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 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将“文化”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③“文化力”,也不是一个新概念,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就把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提了出来,他说:“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④那么,什么是文化力呢?笔者认为,“文化力”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化教育、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社会规范、文化业态等文化体系所产生或呈现出的文化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全球性,它具有建立一套良好的规则和机制以约束过激行为的能力”⑤因此,文化是形成文化力的基本内容和力量源泉,文化力又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要素和核心内容。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近几年国内学者有诸多解释,如“文化综合影响力说” “概念衍生说”“文化资源說”等。笔者综观约瑟夫·奈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解释,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产生、定位以及其内容和作用等方面对其内涵加以概括: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结合和延伸。它作为软实力的一个分支,既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地说,文化软实力是指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对的综合文化力。主要指一国文化对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从微观说,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文化体系中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政策、法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国民素质等社会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文化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文化业态的繁荣程度,文化品牌、及文化外交的辐射力度、文化历史的悠久及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等综合文化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图书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特殊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对知识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保护、传播、利用的特殊功能,承担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责任,完成引领主流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抵御不良文化入侵,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高国民素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历史使命。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1. 图书馆文化传承功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攀升的基石和阶梯

图书馆搜集、整理、存储、传播文化知识信息,传承人类文明的特殊功能不仅是人类文化孕育的基础,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攀升的阶梯。季羡林曾说:“没有书籍,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遇到极大的障碍,延缓前进的步伐。而图书馆就是储存这些重要载体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各个国家,中国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类似今天图书馆的设备,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⑥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存储和保护,“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诸子百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大量损毁和遗失;如果没有图书馆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组织和流通,文化信息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传播。不仅华夏子孙不能见诸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而且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中国国学以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就会减弱。

充分发挥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功能。对那些濒临失传的兽骨、石刻、青铜、简牍、帛书要加以抢救和保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最大社会效益,而且对纸张、光纤、磁盘、电子出版物等现代文献载体资源要精心收藏、保护和有效利用,重点加强数据库、网上图书馆等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在图书馆人的手中有力传承。

2.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和保证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根本。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⑦充分说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在国家文化实力中的重要性。国民素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最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甚至国家形象。图书馆是对全民开放的文化教育服务机构。这种教育和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教育的需求,而且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资源优势和更广泛的受众空间。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动优秀文化内化为民族素质,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

图书馆通过与读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在政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正确价值观,实现公民对社会政治文化认同。并且,图书馆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源、教育设施及其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由实体资源、虚拟资源和人力资源多项并举的知识资源体系和教育体系,为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宣传导航、阅览流通等方法,加强对读者的思想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读者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激发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最终达到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3.图书馆文化导向功能是引领主流文化的向导和先锋

主流文化是一定社会形态特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文化。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被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群体所倡导和广泛认同的主流思想、先进文化、法律规范、主导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社会意识形态。亚文化又称小文化或副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非主流的、局部的、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现象。其中一些非主流文化具有对抗主流文化、破坏主体价值取向、诱发犯罪、瓦解社会文化软实力、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因此,图书馆一要引领社会主导价值趋向,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图书馆员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社会教育的实践者,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导读者利用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化;二要加强法规和科普教育,抵制不良文化的滋生。利用科普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普及科学知识,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三要整合多元文化,疏导非主流文化,促进边缘文化的回归。对于主流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提倡和坚持。对于外来文化要通过鉴别、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方法整合多元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4.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是提升民族文化辐射力的桥梁和纽带

哲学家罗素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文化传播,把不同国籍、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群的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整个社会整合、协调、发展和变迁。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文化传播更加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数字图书馆和因特网在图书馆的应用,使跨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实现了海量信息储存、知识信息的快速发散与传播、不同文字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与交流以及跨地区、跨国家的资源共享等人类梦想。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设施和海量资源,为跨文化传播构建一个方便、高效、快速的交流平台。

图书馆承担着保护和推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人类文明,这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提高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⑧因此,图书馆员必须提高认识,“不能把跨文化传播简单地看做是“文化侵略”,应充分肯定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积极功能”。同时,也要认识到,“跨文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构成挑战,又有可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拓展文化创造的空间”。⑨图书馆必须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好传播媒介的角色, 加强图书馆对文化传播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大力弘扬和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敏锐洞察、评判、有效整合和虚心借鉴外来文化。构筑一个丰富性、多样性和有序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加大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 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1

②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③ 辞海(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1533页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8.385页

⑤ 约瑟夫·奈 美国霸权的困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11页

⑥ 季羡林(1934)“温馨的回忆”[EB/OL]http://.cn/chinese,2001.11.2

⑨ 单波 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638-640

作者简介:邵艷,本科、副研究馆员,河北大学图书情报学专业,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文化传播。

推荐访问:下图 书馆 实力 功能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