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育重在扎根\立魂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每逢佳节,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都会以各种方式欢度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

我们曾经对二年级一个班级32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知晓情况。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圣诞节的知晓率最高,都达到100%,但是对重阳节、寒食节、七夕节的知晓率却远低于万圣节、感恩节、愚人节、情人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的影响力正日趋减弱,令人担扰。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互相交流,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情人节的时候,鲜花的价格会暴涨;愚人节的时候,学生们也会开一些捉弄别人的小玩笑;圣诞节的时候,父母们都会给孩子准备圣诞礼物⋯⋯这一切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节日却日渐式微,学生们知之甚少,比如寒食节,竟无人知晓。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为尽孝道,宁可烧死也绝不出世做官而设立,它所蕴含的孝敬父母、忧国忧民、清正爱国的思想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一个古代的重要节日,学生们竟然一无所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植根于我们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挖掘其深厚的人文资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一、传统节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传统节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教学合力,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学科德育的主阵地,是德育显性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科教版)教材中,就有好几个学习课题是跟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首先对教材中的相关学习课题进行了梳理。如一年级下第四单元《中国人过新年》、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端午粽香祭忠魂》和《中秋月圆诉亲情》,对于这些学习课题,我们组织老师们认真备课,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以下教学片断:

师(拿出了粽子,让学生闻闻粽香):香不香?

生:香。

师:想不想尝一尝粽子的味道?

(生品尝粽子,感受粽香。)

师: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生:味道好极了。

生:粽叶的清香和糯米赤豆混在一起,很美味。

师: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那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啊?

生:这是为了纪念屈原。

师(出示课件:端午节与屈原):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生:屈原是很爱国的,他的主张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纪念。

生:屈原在忧愤之中投江自杀,他的爱国热情感动了很多老百姓。

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为了防止鱼虾吞咬屈原的尸体,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

师:屈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因此,我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纪念他的忠魂。

通过以上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闻粽香,品味道,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端午节的距离,进而再通过课件,了解屈原的故事,理解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由此,把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成功地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除此以外,其它学科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如语文教材一年级上的《重阳节》;二年级下的《立夏节到了》《粽子》;三年级下的《啊,汤圆》;四年级上的《泼水节的怀念》《摇花船》;五年级上的《嫦娥奔月》等。学校引导老师们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节日教育因子,以此对学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传统节日教育与年级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挖掘学科教材的基础上,学校还编制了校本教材,与年级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如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在元宵节开展“吃元宵,猜灯谜”活动。同学们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感受着元宵文化,也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组织三年级同学开展“走近寒食节”的文化教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一起吟咏唐代诗人韩的著名诗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吟咏诗歌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了介之推为尽孝道,宁可烧死也绝不做官的故事,感受他的高风亮节。虽然在这一天里,不再要求学生们吃“寒食”,但是介之推的故事和寒食节的风俗却深深印在了每一位孩子的心中。组织四年级学生在中秋节开展“中秋月圆话团圆”主题活动,同学们吟咏古代著名的中秋诗,体会古人的中秋诗韵和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我们还请孩子们为自己的家人写一首小诗,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探究活动,如“节日与节气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对于这些年级主题活动,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三四年级在此基础上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够诵读理解一些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诗文;五年级不仅要对传统节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还要求能够探究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话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丰富而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传统节日文化,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的知识得以增长,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与日俱增。

三、传统节日教育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

随着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很多节日孩子是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把传统节日教育与家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

端午节前学校以《告家长书》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指导家长有效开展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完成“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知道原因吗?”“端午节那天各地为什么要划龙舟?”“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的门口为什么要挂艾蒿?”等问题,同学们通过收看专题电视节目或者网络搜索,找到答案,了解到这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民风民俗。而通过“我学包粽子”的活动,更是促进了亲子沟通。同学们还把自己学包粽子的经过拍下来与班里的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节日的快乐。

重阳节作为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我为老人做一件事”活动。学校设计了一张亲情记录卡,请学生和老人在活动结束之后一起填写,有一些老人激动地写道:“今天终于感觉孩子长大了,他为我煎了一个荷包蛋,虽然样子有点‘黑’,但吃起来特别香!”“太开心了,孩子今天给我洗了一次脚,洗脚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我开心得流下了眼泪!”“小丽,今天对我特别关心,让我休息,帮我泡茶,还把自己的房间理得干干净净,太高兴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孩子与老人间的亲情,重阳节尊老的传统也得以传承。

当然,在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时,我们要注意传统节日并不等于汉族传统节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丰富的节日文化,许多节日也是我们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但是由于历史和风俗的不同,一些少数民族也拥有自己独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比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藏历“春节”等等,这些节日,各具特色,也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在传统节日的教育中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就有专门的少数民族节日教育板块,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感受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风情,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总之,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很多节日时值今日,仍有其重大的教育作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辅之以现代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解、体验传统节日,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市 20040)

责任编辑王清平

推荐访问:传统节日 扎根 重在 教育 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