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保存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促进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保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师资培养是“双语”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以云南省双江县布朗族“双语”教育为例,探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调研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双语”教学 师资培养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师教育联盟2014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JZ1416)

引言

民族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主要特色所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稳固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保证“双语”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进行边疆地区“双语”教育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多次召开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为民族地区提供资金和专业技术指导,采取向民族地区倾斜等政策和措施,大力提高和发展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从目前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双语”教育的覆盖面扩大。尤其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关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双语”人才,使得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有了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原临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民族“双语”师范班,有针对性地培养基础教育“双语”师资队伍;云南民族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有针对性地与地方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单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和“双语”师资队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指的是民族地区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并且指非语言课程采取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一般所指的英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教学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云南省双江县的布朗族“双语”教育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布朗族的“双语”教育具有大多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对双江县布朗族“双语”师资教学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和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和方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1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意义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民族性和多元化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成为各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1] 要做到真正了解异民族和异文化,就必须从民族语言中进行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对存在于其中的民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东西,人就在语言中,人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只有在语言之中,文化才能体现出来并传承下去。“民族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2] 在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少数民族语言得以传承,因此也就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因为少数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少数民族本族语言,才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存。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色优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充满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民俗文化,因此,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从目前状况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缺口非常大,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只会讲汉语,不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阅读和写作。少数民族语言师资的匮乏,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面临灭绝的危机。如何培养少数民族语言的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就以布朗族语言的师资培养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的师资培养问题。

2 双江县布朗族“双语”教学现状

2.1 双江县布朗族分布状况

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辖4乡2镇2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7790 人。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布朗族的“蜂桶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等佤族的“鸡陀螺”、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等都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据双江县公安局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双江县境内户籍在册的布朗族人口为14285人,占总人口的8.22%。主要分布在邦丙乡、大文乡、沙河乡和勐库镇的17个村委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双江县布朗族学生分布情况

据双江县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96所;在册教师1723人,其中布朗族91人,占5.3%;全日制在校高中生1596人,初中生5530人,小学生10900人。在初级中学、小学(含教学点)就读的布朗族学生共有1085人,主要分布区域如表2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目前双江县布朗族教师所占比例不大、人数不多;第二,学生主要分布在邦丙乡、大文乡、沙河乡、勐库镇和勐勐镇,集中分布在邦丙乡、大文乡和沙河乡的邦协小学;第三,在初级中学就读的布朗族学生比例均低于在小学的比例,说明布朗族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在册布朗族教师人数不多的原因之一;第四,布朗族学生分布比较零散,没有集中在一起教学。

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布朗族聚集的地方,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布朗族学生。在布朗族聚居地仅有勐勐镇有一所民族小学,布朗族所占的比例仅为8.5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朗族学生入学基本上是按照所在地区就近入学的,没有特殊的划分,如,设置单独的布朗族民族学校或民族班。

2.3 双江县布朗族“双语”教学历史与现状

为了了解双江县布朗族“双语”教学的状况,我们采访了当地布朗族文化专家俸春华。据他口述,我们得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布朗族的“双语”教育仍处于初步创始阶段,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当地的师资基本上来自其他地区,学校教学采用“硬灌汉语”的模式,基本上采用汉语进行单语教学,听不懂就靠比画。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和一些代课教师,在这些师资中,开始出现了布朗族的教师。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这些既会汉语又会布朗族语言的本土师资力量开始在“双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当时的情况是,以布朗族语言来辅助汉语教学,因为当时这些布朗族聚居区懂汉语的人不多。当时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采用的是梵音辅助教学。到目前为止,汉语逐步成为当地人们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的布朗族都能习汉语、用汉语,因此,主流意识上,人们认为布朗语可学可不学,导致的结果是能够使用布朗语的人占极少数,布朗语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3 双江县“双语”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语”师资人才培养政策

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方面来看,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如,2010年国家民委发布《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委发〔2010〕53号)。文件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宝贵的资源。”这样,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运用和发展,给予了极高的定位。在文件的第十条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要求,文件指出“参与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把学前‘双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培养和培训‘双语’教师;编写出版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双语’乡土教材、课外读物;建立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衔接体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国家在文件中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推进措施,保证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新时期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为相应地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双江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双办发〔2013〕37号 ),明确指出,要全面强化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从2014年起,每年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少数民族学生各15名,分别就读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养。这样,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少数民族“双语”人才的培养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地方政府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方式,订单培养“双语”师资人才,保证了“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的快速和健康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 政府高校合作培养模式

双江县政府与临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双语”师资队伍,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体的做法是,面向全县招收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少数民族,并会讲民族语言的各15名初中毕业生,委托临沧师专开设民族“双语”师范班。民族“双语”师范班毕业的学生在教师招考中,享受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主体民族加分优惠条件,未能考取的,由政府购买服务性岗位方式或聘为临时教师方式安排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2014年3月,经多次洽谈、商讨,双江县人民政府与临沧师专(即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签署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大专班办学协议》协议,该协议明确指出:面向双江全县招收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少数民族,并会讲民族语言的各15名初中应届毕业生,委托临沧师专开设民族“双语”示范班学前教育专业。

这是双江县人民政府把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列入政府指导性意见的重要举措,不但提出了要开展主体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等活动,同时还在资金保障、就业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可见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江县的布朗族“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布朗族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双江县的布朗族“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布朗语没有文字

“双语”教育的类型有多种,“从有无民族文字的角度,可分为双语单文型、双语双文型。”[3]布朗族的“双语”教育就是属于双语单文型的,但又不是纯粹的双语单文型,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布朗族属于古代孟高棉族系濮人的后人,故其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没有文字,其语言与我国的佤语、德昂语、克木话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有亲属关系。布朗族一般习汉语,生活在双江县邦协村的布朗人因长期与傣族、佤族和拉祜族等民族频繁交往,故能流利地使用傣语和佤语进行交流,其文化通常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留存。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布朗族也有自己在文化、宗教、巫术和文学方面的书面材料和作品流传于世,主要用傣文记载。

布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有使用傣文记载文化习俗的传统,所以,在布朗族双语师资培养不单单是布朗语的培养,同时也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傣文的培养,这就涉及三种语言的师资培养问题。在“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傣文文字的认知培养,这是布朗族“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的一个难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我们建议增加傣文文字的学习,使其能够对布朗族的文化传统有更深的了解和传承。这个问题也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组织精通傣文的译者,对布朗族传统的傣文文字记载的传统文化进行翻译。但这种最好的翻译策略是直译,尽量做到忠实的翻译。

布朗语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言,这种情况也造成布朗语“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困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经验是使用梵音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建议建立布朗语的语音语料库,通过语音语料库进行辅助教学,这将大大提高“双语”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借鉴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对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创立文字的做法。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个时期,活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边疆地区的传教士,为了便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基督教教义,在少数民族信徒的帮助下,创造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如“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伯格理创制了老苗文;英籍内地会传教士富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老傈僳文”[4]。传教士创造的文字有很多缺陷,但少数几种文字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某种意义上比较成功。所以,可以考虑根据布朗语的发音特点,采用国际音标等语言符号来记录口语的内容,或者创造出一种人工的文字,起到记录的作用。

4.2 在中小学建立布朗语“双语”民族班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意愿不高,以至于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布朗族学生不多,“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布朗族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布朗语,只要会汉语就可以了。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学习意愿不高,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因为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开展不到位,如果从学生小学入学时候就进行“双语”教学的话,经过中小学的学习,学生使用布朗语的意愿就会提高。因此,我们建议加大中小学“双语”教育。

但在前文的“双江县布朗族学生分布情况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布朗族的学生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学校中。这种分散的状况对“双语”教学来说不是很有利,所以,我们建议在每个学校设立布朗语“双语”教学班,由布朗族的教师承担这些课程,这样就有可能加大布朗语的“双语”教育和语言的使用。

5 结语

进行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进行大力支持,需要地方政府从文化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需要等方面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开拓路径,充分利用边疆地区高校的资源与高校进行合作,如双江县所做的那样,和高校合作开办“双语”师资班,并且对师资班的学生在政策和经济上大力扶持,为“双语”师资班的学生开拓就业途径等。

参考文献:

[1] 苏德.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 [D].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2005:9.

[2] 李强. 母语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研究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8:2.

[3] 陈卫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2013:10.

[4] 陈建明. 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 [J]. 宗教学研究, 2010(4):142.

◇责任编辑 张 莹◇

推荐访问:边疆 双语 师资 民族地区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