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研究

摘 要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保护,即对复杂多样的对象进行分级,进而根据不同等级的情况和特点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其目的是将较为重要和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从众多档案文献遗产中区分出来,集中保护资源,对其实施更为特殊而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策略。文章从云南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级、破损分级和流失分级三个方面制定分级标准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档案文献遗产 分级保护 少数民族

关键词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of Yunnan National Archives Documents Heritage

Fang Meilin, Huang Yujing

(History and Archives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Yunnan national heritage of archives documents is non-renewable and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preservation of it means classifying complicated objects to take different management measures according to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des for the purpose of distinguishing relatively important and precious archival heritage from general archival heritage, and adopting more special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value classification, the dam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loss classification of Yunnan archives documents.

Keyword heritage of archives documents; classification preservation; minority nationality

一、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概况

1.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的概念。对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管理,就是指档案馆在对馆藏档案进行价值、流失情况、破损等情况进行判断和鉴别的基础上,将永久档案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对具有不同价值的档案进行不同“规格”的管理。馆藏档案实行分等级管理,有利于摸清馆藏珍贵档案的“家底”,确定相应的“身份”,有助于优化档案管理资源配置,使较为珍贵、更具价值的档案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

2.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的意义。档案文献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在当前有限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档案文献遗产成为档案管理相关研究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在档案文献的保护方法之中分级管理是较为有效和现实的途径之一。云南省居住着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现实中民族档案文献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方面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面临损毁、破坏甚至丢失的境地。所以我们只有把分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落到实处,构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体系,才能把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与普通档案文献加以区分,更加合理地保护我们宝贵的资源。

二、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对档案文献遗产要实行分级管理。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这是分级管理制度首次写入档案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为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制度在档案法律法规中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新的高度,也说明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对保护和管理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了档案文献遗产实行分级管理。档案文献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档案利用价值,还具有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地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文献遗产必须进行区分,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具有文物属性的档案进行分级管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目前虽然没有规范的分级标准,但可以借鉴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的标准进行分级管理。

作为一个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原住民的省份,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资源尤为丰富。但云南省在保护民族档案文献工作中各方面的条件还相对比较匮乏,这严重制约着档案馆库建设和设备购置等相关保护工作的投資,馆藏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数量和相关投资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目前的档案鉴定方法主要是鉴定档案的保管年限,因此对于各级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文献而言,确定其永久保管之后就很难突出保管和保护的重点。在日常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工作中,除了一两件“镇馆之宝”外,对大多数的档案文献遗产往往就只能平均分配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相对粗放的管理方式,这就加剧了海量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和有限保护资源的矛盾,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长久保存和重点保护较为不利。只有科学、可行地制定等级划分标准,构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体系,才能在日后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所侧重,才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与配置有限的保护资源。

三、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标准

通过对云南省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全面普查摸底,摸清现存档案文献中的破损原因、破损形式、破损程度,从而统计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破损概况,再统计出总体的破损量,这些都需要从破损程度的分级入手,否则无法制定科学的抢救修复计划。但是若仅仅只是对破损程度进行定级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对破损情况不区分重点和难点,仍然不能够全面的对档案文献遗产分级处理,况且记载内容的信息流失会随着时间流逝、传承人离世等等原因变得更加紧迫。所以在评定档案文献的破损程度和信息流失的分级之前应该首先要对档案文献的价值进行分级,这样普查会更有针对性,修复才更加能够抓住重点。

1.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级。民族档案文献在产生、流传和版本特征形成等方面会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和居住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价值分级标准与汉文档案文献的分级标准会有一定的区别。需要我们在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上尽可能多地去考虑民族因素,充分的突出民族特色。将高效管理、科学保护、妥善修复和合理利用作为指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标准的出发点,小心融通汉文档案文献分级标准和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特殊情况相适应的关系,努力破解由于民族档案文献版本识别、时代断定、原作者难以考证等困难因素造成的分级标准障碍的关键问题。

汉文古籍定级标准提出“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来划分古籍等级,同时又提出不唯时限性、等次上靠、等次下调等原则来进行调控。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价值的分级标准可以参考汉文古籍定级标准,只是在具体应用时根据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特殊情况来进行灵活处理。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在价值分级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历史文物性原则:侧重以档案文献产生的时代作为衡量尺度,抄写、制作、形成时代比较早,具有古老的历史价值;可以作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实物见证,具有原始记录性。

(2)原始凭证原则:侧重以档案文献记载的内容作为衡量尺度,其价值反映在某一领域、某一群体、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时期等方面的最原始、最客观、最完善、最集中的内容记录。

(3)艺术代表性原则:侧重以档案文献本身具有的制作技术以及装帧艺术特征作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能够反映历史上古代的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能够反映出来档案文献各种的装帧形式的演变,其中包括用纸和印制的变化;能够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以及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4)不唯时限性原则:侧重以档案文献内容本身的实际价值为衡量尺度,将划分其等级第一标准的时限性放在其次,该原则反映出在辩证处理档案文献产生时限和实际价值关系时应试图做出最合理、最佳的选择,印证了档案文献记录内容的价值超越其载体材料物理价值的客观事实。

(5)民族平等性原则:侧重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各个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产生、流传情况为衡量尺度。强调各个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在定级时应该享受到平等的待遇,不管某个民族的档案文献产生在近现代还是年代不详都应有同等评定相应等级的权利。在历史上云南省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言形成了大量的汉文档案文献,同时也使用它们本民族的民族语言留下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文献,其中主要有泰文、纳西文、藏文、彝文、蒙古文、老白文等等。可以参考借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入选标准(暂行)》,云南省档案文献遗产的内涵价值可以依此分为不同的等级。

2.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破损分级。确定档案文献破损级次的主要依据是破损原因和破损性质。档案文献破损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档案文献载体受到的损害性质来说只有两类,以纸张载体材料为例,一类是内部原因引起的损害,另一类是外部原因引起的损害。纸张内部原因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是纸张酸化、老化,此类档案文献大多外观基本完整,受损情况不易发现。外部因素造成的损害特征明显,例如虫蛀档案文献千疮百孔,易引起注意,非常直观。判定档案文献破损级次的依据是破损类别、部位、破损面积和破损数量。确定档案文献的破损级次时,首先要考虑档案文献的破损类别、原因和性质;其次是档案文献的装帧形式;第三是破损部位、面积以及破损纸张的数量。档案文献破损的类型及破损程度是确定破损等级的主要依据,将破损特征科学归类也是科学划分破损级次的基础。纸张材料档案文献的破损,根据损坏特征一般可分为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等类型。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将古籍的破损程度根据各种损坏特征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一至五级。其中一级为特别严重破损;二级为严重破损;三级为中度破损;四级为轻度破损;五级为轻微破损。借鉴这一破损定级标准,也可以将纸张材料档案文献的载体破损标准规定为五个级别。(见下表)

3.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流失分级。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留存信息很多使用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且特定的记录内容往往包涵许多并不为表面所认知的内容,即使是使用汉字记录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能通过充分的解释也不能为现代的知识背景所能完全解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使用功能逐渐降低,使用人口不断减少,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在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内的全省范围越来越通行,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社会成员需要掌握和使用一种共同的交际语言,从而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趋于萎缩。同时少数民族语言自身的规范化程度都比较低,没有规范的民族标准语言和规范的书面语言系统,对现代社会大量规范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来说,其适应性远远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信息内容的流失可以从传承人员对档案文献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深度、传承人员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人数和使用比例、档案文献信息内容的内涵变化程度、社会文化环境的介入范围等各个角度来实施分级。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信息内容依赖于传承人员的口耳相传,传承人员自身对档案文献记载内容的了解程度高,对隐含其中的各类信息能够轻易的提取解读,则信息内容流失缓慢,反之则流失迅速;传承人员年龄偏大,囿于身体的衰老、健康状况,无法及时的把掌握的全面档案文献的信息内容传承于下一代,则信息内容可能就永远无法解读;年轻传承人员对档案文献的信息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或者许多传承人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下一代来传承,被传承人的选择范围狭窄造成传承人的断层断代,则信息内容将随着年老傳承人员的去世而快速流失;档案文献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人口的迅速锐减,使用地域的不断缩小,教育机构的持续减少,社会应用受到歧视或流于形式,其语言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则信息内容的流失迅速;语言结构发展较缓慢,大量现代词汇掺杂其中,语言受到侵蚀,只有部分成人和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存在失去儿童使用者的潜在流失危险,则信息内容的流失迅速;档案文献信息内容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准确的给予解释,实质性内涵不能重现于现代社会,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几乎不可能为这些信息内容提供生存环境,信息内容流失急剧;外部文化介入到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波及范围较广,则本民族的文化弱化程度高,信息内容的流失就剧烈,反之波及范围窄,则本民族的文化内质强韧,则信息内容的流失缓慢。

四、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对策

1.开展云南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开展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对于培养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队伍、提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提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统一部署,统筹规划,认真安排,积极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加强对基层保护机构、人员的业务指导,负责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与基层典藏机构密切协作,开展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和全省普查成果的汇总工作,接受各基层典藏机构上报的普查数据。负责采购、研制普查软件平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在专家委员会的协助下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审核校订,同时组织专家对珍贵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最终定级。负责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布、定期更新普查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联合目录。为实现分级保护,在省档案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同时针对省内的实际情况,会同各部门商定省级、地州级别的《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审标准、程序、结果等有关事项的具体事宜。负责与省外、国外典藏机构合作,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调查工作,查明省外、国外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典藏现状,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提升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技术。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的技术主要包括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技术、保护技术等。例如,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的鉴定技术可以根据要素多少来判定结果,所以在进行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判断时,其参与成员要对某一判断对象,按规定的价值要素给各要素打分,计算出全部价值要素综合得分,最后计算出平均得分。对于档案文献遗产分级鉴定而言,大量的档案文献遗产要通过这种鉴定对级别予以认定。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分级管理而言首先技术一定要先进,必须做到分级技术一定要科学合理,然后才能对分级后的不同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

3.保障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的人员体制。开展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应该以人才为本,加强档案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首先,基本素质的要求,对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有敬业吃苦的工作精神。其次,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意识,即能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反映与认识分级管理工作这一客观事件。最后,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人员要采取教育与培训双重措施予以保障。在国家高等院校统一的档案专业本科生和研究中要有计划地培养档案文献遗产专业人才,在教学设置、课程改革、授课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专业人才;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也要结合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分级管理技术,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熊燕.档案文献遗产分级管理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8.

[2]杨立人.试论馆藏档案分级标准的选择与运用:兼与馆藏文物分级标准比较[J].档案学研究,2015(6).

[3]薛匡勇,苌青.馆藏档案分级管理刍议[J].上海档案,2008(8).

[4]吴绪成,刘晓春.馆藏档案分级管理的若干思考[J].湖北档案,2006(11).

[5]薛匡勇.館藏档案分级管理研究[A].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新环境 新理念 新技术——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档案学会,2008.

[6]严锐.馆藏档案分级管理探讨[J].城建档案,2015(8).

[7]段东升.档案文献遗产定级管理与馆藏档案的分级管理[J].中国档案,1997(6).

[8]赵彦昌,周婷.馆藏档案分级鉴定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9]吕中育,蒋萍萍,肖玉.对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的探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10]石洁.面向公众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特色馆藏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1]朱琪.民国档案分级鉴定的构想与对策[J].四川档案,2001(6).

[12]李庆华.档案分级管理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方美林,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数字化;黄玉婧,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推荐访问:云南 分级 遗产 文献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