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汉考民”现象研究评述

【摘 要】当前,学术界针对新疆“汉考民”现象的研究较为薄弱。多数仅对“汉考民”现象简略提及,尚未开展专门研究。但已有多位知名学者对新疆“汉考民”现象予以关注,并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视角探讨了新疆“汉考民”现象的界定、成因、教育、文化“涵化”等问题。本文针对学术界涉及新疆“汉考民”现象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新疆“汉考民”;研究;评述

新疆“汉考民”现象主要是指新疆边远少数民族社区(也有部分城镇社区)中操汉语言民族居民,为增强自身对当地社区的适应能力,进而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现象。此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新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社会事实而产生。与此同时新疆“汉考民”人群也在新疆族际互动与文化接触过程中作发挥着特殊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也对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发挥着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汉考民”高考教育政策研究

北京大学马戎教授①在《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一文中参考了李晓霞研究员《新疆高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分析》后认为新疆各民族学生的就读模式按其就读学校和主要教学语言分类,传统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即“民考民”、“民考汉”、“汉考汉”。所谓“考”,指的就是应试语言,通常就是平时学习时使用的教学语言。马戎教授补充说在新疆存在少量“汉考民”学生的现象。马戎教授还在该文中论及“喀什地区‘双语教育’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时,通过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到“民考汉”、“汉考民”毕业生适宜于担任“民汉双语”教学岗位的工作。提出为促进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应积极发展‘民考汉’,对于‘汉考民’更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大力鼓励”。马戎教授又于2009年11月21日,在新疆师范大学主办的“新疆首届双语教育论坛”上做出题为《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发言。在此份发言中他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应当有权利选择到民语系学校‘汉考民’或者‘新双语模式’学校学习。为了促进各族民众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政府对于这样的选择同样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新疆社会科学院李晓霞研究员②通过《新疆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分析》一文,对此政策的演变过程、政策实施的客观效果、政策的影响、政策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李晓霞研究员指出“汉考民”现象在新疆招生考试民族加分政策中定义为:“汉考民”为汉族及11个受照顾民族之外其他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采用民语文试卷答题。通俗解释即为:少量母语为汉语文的考生(如汉、回、满族等)自幼上民语授课学校,高考时也使用民语文试卷(简称汉考民)。李晓霞研究员在2009年7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汉考民和民考汉实际上享受一样的加分政策。并解释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据源于学生的客观学习环境。③赵新居等学者所著的《新疆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④收录了《新疆大学某汉考民学生宋某访谈录》,就“汉族学生为什么上民语学校”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视野中“汉考民”跨文化交际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崔延虎教授⑤在《多元文化场景中的文化互动与多民族族际交往》中论及“空间格局与多民族之间的交往”时,提出“在新疆高等学校学习的‘汉考民’学生,大都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例子说明,文化互动是多民族地区人们交往中的基本事实,而人们居住空间的不同,影响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文化互动的内容和结果”。

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刘明、孔雪晴⑥在《新疆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互动研究》指出“民考汉”、“汉考民”是新疆不同民族语言的互动的典型。并以“汉考民”为实例阐释了文章主旨。该文章还收集列举了“新疆师范大学1999—2003级‘汉考民’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该表包括15位汉族“汉考民”的姓名、性别、生源学校、进入大学的年份及就读专业等信息。刘明、孔雪晴还提及文化互动中“涵化”现象在“汉考民”姓名方面的体现。文中还通过小范围的统计资料进一步推断出如下基本结论“汉考民”考生散布于南、北疆地区,除接受维吾尔语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接受哈萨克语学校教育的“汉考民”学生。

三、语言学视野中“汉考民”双语现象研究

新疆大学语言学院海峰教授⑦在《吐鲁番地区双语现象初探》一文中介绍了1995年吐鲁番地区城乡汉、回族干部群众的双语(维吾尔语、汉语)掌握情况,揭示了长期生活于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聚居区域的一些汉、回族群众出于生活、工作等需求,不同程度上掌握了维吾尔语。其子女也就近进入维吾尔语学校学习,成为“汉考民”。文章还指出这些汉、回族“汉考民”毕业后自然成为双语兼通的人才。并提供了多组调查数据和访谈实例。由此可见“汉考民”的产生及存在有其现实基础。海峰教授将“汉考民”现象的成因归结为,有些偏远乡村的汉、回等民族的学生,为就近入学或听从父母的安排进入非母语(主要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授课的学校就读。“汉考民”在家庭场景与学校教育场景中接触了两种语言文化。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周殿生副教授⑧在《新疆跨民族交际中的语码选择问题》中论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际中的语码选择和使用问题时,提出“在汉族人口较少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农牧业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交际中,也有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形”。接着周殿生副教授描述了南疆农村民族交际中语码选择和使用的情况“南疆是以维吾尔人居多的地区,除库尔勒、阿克苏等地城市中汉族人口较多外,在其它地区,汉族人口较少。有的汉族世居当地,不但语言上和维吾尔族相同,甚至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地方相似。有的汉族把子女送到民族语言学校上学,考大学走汉考民路子”。在此文注释中周殿生副教授对“汉考民”的界定为:汉考民是指汉族人在少数民族语言学校就读并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

四、结语

随着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疆基层双语教学的推广,今后“汉考民”群体也将产生新的变化。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汉考民”考生的社会化等问题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分析新疆“汉考民”学生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族际互动与文化接触现象,将有助于解决族际互动与文化接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⑨

【注 释】

①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

②李晓霞.新疆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8.

③参见2009年7月29日,马戎、李晓霞做客央视网《央视网谈》直播间访谈节目.

④赵新居.新疆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210—215.

⑤崔延虎.多元文化场景中的文化互动与多民族族际交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2).

⑥刘明,孔雪晴.新疆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互动研究新疆社科论坛[J].2008,(5).

⑦海峰.吐鲁番地区双语现象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4—98.

⑧周殿生.新疆跨民族交际中的语码选择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⑨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4.

【作者简介】

成斌(1988— ),男,新疆喀什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西域多民族历史、语言与文化。

推荐访问:新疆 评述 现象 研究 汉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