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党

摘  要:民族高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存在科研水平薄弱、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整合民族高校科研工作布局、构建民族高校科研合作平台、健全民族高校科研法规制度,不仅能够服务地方民族区域经济,还能发挥其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能,提高其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对知识经济的贡献率,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关键词: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8)03-0051-05

当前中国发展战略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战略。创新型知识的发现及利用决定着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发展战略中的现实地位。民族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管理工作在促进人才培养、增加办学实力、加强学科建设、扩大学校和地区影响、直接为民族地区及全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发展战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特色,一方面是由民族高校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国家发展趋势、扬长避短,为知识经济服务的必然选择。

相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民族高校在“高、精、尖”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地方发展方面的研究却拥有先天优势。民族高校科研人员多拥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物方面的背景支持,通过人才的培养交流,又拥有知识背景优势。其次拥有资源优势,包括国家政策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如: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设有民族文献中心,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献,其博物馆则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反映了四川藏族、云南傣族、凉山彝族以及羌族的不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的人文社会优势更利于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

一、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现状

民族高校的区域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了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式、途徑的特色性。而科研工作与科研用户信息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特色往往体现了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本文即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通过研究其科研工作项目情况来了解民族高校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如图1。

如表1和图1所示,2011—2015年西南民族大学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 97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2项,省部级项目629项,横向项目560项,争取到科研项目经费2.6亿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4项;发表学术论文7 800多篇,出版专著350多部。学校还建成了“羌学研究中心”“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等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增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川西北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优化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青藏高原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等一批项目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研究”等8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资助。此外,2部著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2个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部著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西南民族大学“十二五”期间丰硕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立项数量和研究成果明显高于自然科学,而且带有“民族地区”性质的课题和成果占比很大。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大学同样存在。因此,民族高校科研工作的特色就在于“民族”和“区域经济”。这种特色渗透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人才方面,根据我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和《国家人才发展纲要》,结合我国民族高校发展,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改善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民族地区经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服务。科研工作方面,民族高校以方法创新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面向地方、民族区域开展应用型实务研究并进行技术的推广。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习惯会存在一些不同,而这有可能会妨碍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研项目的推动。

二、民族高校科研工作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有了新内涵。但仍然存在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适用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认识到民族高校科研工作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一)民族高校科研水平相对薄弱,整体能力不强

由于地域、历史、人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民族高校主要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文科类院校为主,理工类院校相对较少,同时多以基础理论为主,缺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适用性。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高,产业化步伐也不快。发达国家75%的经济增长是依靠科技进步,其中,美国、日本已高达80%,而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3万多项,仅10%~15%能产生规模效益;每年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实施率仅10%。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以云南民族大学“十一五”期间研究成果为例(表2):

如表所示,云南民族大学在“十一五”期间,高级别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建立了省部级研究基地4个,其中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研究基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全国妇联授予“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共云南省委授予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咨询基地”;建立了“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高校无限传感器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校内研究机构达49个,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学科发展奠定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从云南民族大学“十一五”期间的科研成果来看,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研究方面发展不平衡,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明显弱于人文科学研究。说明学校的科研团队受学科影响,在组建科研团队工作时学科、专业划分比较明显,大多数的科研工作偏向于社会人文类,着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不足、民族学科之外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科研工作不足,重大科研项目稀缺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不利于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

(二)民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实际运用能力较弱

民族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把科技转变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其有效途径就是产学研相结合。但民族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项目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切产生实质的经济效益。产学研的合作中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虽然促进了不少产学研合作项目,但是过于松散、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流于形式。在科研运作机制方面,民族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是科研运作机制不够健全、指导平台不到位、科研运作规范缺失所致,这会进一步影响到产学研合作。

(三)民族高校与政府、企业配合度不够,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

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多受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政府导向的影响,自主权不高。基本上采取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学校开展研究的模式。这种科研模式有好的一面,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或市场实际严重脱节,导致成果实用性缺乏且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也存在脱节状况,二者的衔接度不够。而不少民族高校处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民族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关注度不够,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较低,因此,民族高校难以获批科研项目,这会限制它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战略”的推进实施,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理當积极响应,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认识到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利用好民族高校科研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服务于国家战略便显得十分迫切。

(一)整合民族高校科研工作布局,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民族高校的科研工作与其自身的专业设置、学校发展重心、国家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能够给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科研工作布局上要从全地区甚至全国的高度来整合学科专业布局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项目的立项,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整合布局也体现在科研项目选题上,不仅要考虑科研工作量的问题,更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立项。应明确科研布局目标,一方面将奖惩标准与科研工作量挂钩,另一方面还应在科研经费、奖励津贴等方面向能够切实发展地方经济的科研课题倾斜。同时,民族高校科研工作要保持相互平衡,既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各类纵向课题,也不能忽视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纵横结合发展,才能使民族高校切实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二)构建民族高校科研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积极营造利于民族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信息沟通、共同发展的平台,引导和激励民族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展开和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民族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实现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把科研成果切实投入到经济建设实体中。

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高校,参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高校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基地的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

(三)健全民族高校科研法规制度,创建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制定支援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持制度,保障民族高校科研的丰富性。经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民族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也不例外。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民族高校用于科研和实验发展的经费较少,落后于国内其他综合性大学。而民族高校多以文科为主,科研经费更是落后于工科类大学(图2)。

从2014年度统计的结果来看,高校的科研经费分化差距较大,全国范围内仅有前三所大学的年度科研经费突破了30亿,文科类大学的科研经费明显低于理工科类,而民族高校多为文科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相比之下科研经费更少。因此,国家有必要扶持民族高校科研工作,从财政政策方面切实给予支持,以推动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完善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审批制度,提高民族高校科研质量。民族高校的科研项目,有的脱离了地区的现实经济环境,有的理论性太强而缺少实践意义,有的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不当,这些都导致了民族高校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明确相关规定,要求各课题下达单位必需将科研课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实际出发进行科研立项[2]。

再次,构建产学研合作相关制度法规,促进企业、科研单位与民族高校的合作发展。一方面,从产学研合作内部机制来讲,要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完善利益分配制度,使民族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互惠互利;另一方面,从产学研合作的外部市场条件来说,政府要推动科技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的顺利转化。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学科与科研管理取得新成就[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61.

[2] 孙天波.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151-153.

(責任编辑:李朝平)

Abstrac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are on a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with low efficienc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way to serve national strategies, can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y integrating the layo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universities for ethnic universities,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s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perfe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egulations systems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It serves not only the local ethnic and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s their research level.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will be better serv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erv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推荐访问:齐家 修身 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