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非洲的贫困和饥饿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而这与非洲农业发展落后有直接关系。分析了非洲农业发展存在的生产方式落后、农用物资及良种使用程度低、基础设施缺乏、生产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不合理等问题,进而提出实施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和保护性的农业耕作系统、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政府加大农业投入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发展;问题;对策;非洲

中图分类号 F34 文献标识码 A

面对世界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非洲的贫困和饥饿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世界上最贫穷的10个国家中有9个位于非洲,世界8亿饥民中有1/4在非洲,非洲地区47.5%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贫困线之下0摆脱贫困、消除饥饿,是非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是非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1 非洲的贫困饥饿与农业发展落后有直接关系

农业是非洲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经济发展的基石。例如,利比里亚大约70%的人为了食物、生计和收人而从事农业生产;津巴布韦大约3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2]。尽管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且非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较优越,但非洲国家并没有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而是每年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粮食。据估计,非洲每年需进口粮食和接受粮食援助2267万t,占其需求总量的20%。

发展非洲农业,不仅可解决非洲大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有效缓解或消除民众的贫困和饥饿问题,而且对促进非洲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并将其转化为显著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将农业发展称为“非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 非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机、化肥等农用物资及良种使用程度低

非洲各国独立并实行土地改革后,大多数农作物生产是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70%以上的农村人口为在少量土地上耕作的个体农民,土地占有不足2 hm2的农户占约2/3,土地占有少于10hm2的农户占约96%。非洲这种小农经济的农业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从播种、锄草到收割基本上全部依靠人工或简单工具,几乎没有使用农业机械。非洲的农用拖拉机以及收割一脱粒机保有量较低,农用拖拉机每万公顷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左右,收割一脱粒机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9[3]。同时,由于缺乏农用工业,不生产化肥,化肥价格十分昂贵。普通农户都购买不起化肥,只有少数富裕农户使用少量化肥。据统计,非洲受肥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的农田大约占农田总量的83%,低养分类别的土壤大约占16%,而亚洲此比重仅为4%。此外,良种使用率也极低,仅大约20%的耕地用上改良谷物品种。

上述因素导致非洲主要农作物单产长期处于很低水平,明显低于世界整体水平,在各大洲间也是最低的。全球范围内水稻平均产量大约是3900kg/hm2,亚洲为3 090kg/hm2,拉丁美洲为3040kg/hm2,欧盟地区则为5470kg/hm2,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平均单产大约1500kg/hm2,与其它大洲相比差异较大。这也是非洲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重要因素。

2.2 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农作物灾害多

非洲大量的可耕地无力开发,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严重落后的非洲农业装备水平和基础设施是重要原因之一。刚果(金)森林资源丰富,林地中8000万hm2可供开采,但受交通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实际被开采的林地大约只有62万hm2,林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左右。

就道路而言,非洲已铺筑道路密度全世界最低,且由于过度使用和年久失修,许多道路只能勉强使用,而85%的乡间小路已残破不堪,雨季无法使用。道路的欠缺和不畅,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交通需求,既严重影响了农用机械在非洲的推广使用,也使非洲农产品送往市场的成本提高、市场竟争力降低[4]。

除道路以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水利灌溉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电力、仓储等设施也严重不足,常因高温干旱无法灌溉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因仓储保管不良而造成大量损耗。非洲在调集农业用水资源力度上也远不及其它区域,其水资源利用率仅有3%。而亚洲灌溉率达到38%,水资源利用率达到14%。非洲的灌溉面积仅占可耕地的6%,而南亚和东南亚分别为41%和29%。例如,在非洲安哥拉的广大农村,由于缺乏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随处可以看到在距离河流仅1~2km处的农田大范围发生旱灾。

2.3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能缺乏

总体上,非洲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多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利比里亚61.7%的农民是文盲,其中女性所占比例接近62.3%。妇女占非洲广大小农的绝大多数,她们生产当地粮食消费的90%。由于妇女多数是文盲,她们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缺乏认识。当然,男性劳动力同样缺乏耕作经验。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行距株距靠脚量,病虫害防治靠经验,没有轮作、套种概念,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非洲农民素质低下,长期受到技术知识不足的困扰,这是非洲农业停滞不前、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2.4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粮食生产比重低

非洲大多数地区由于历史(殖民统治)和现实原因,当地的农业主要不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需要生产粮食,而是集中发展烟叶、橡胶、棉花、剑麻、咖啡等一种或少数几种宗主国和世界市场所需要的热带农作物产品和工业原料,即片面重视经济作物生产以换取外汇,忽视粮食作物生产。出口型经济作物比重过高,粮食生产比重太低,造成非洲农业生产结构极端不合理。这种主要集中在出口经济作物上的非洲农业生产结构,加之生产力不高,既加剧了非洲粮食不足而导致连年粮食短缺,也导致非洲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

2.5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综观非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除上述非洲国家内在因素外,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扭曲的世界农产品市场等外界因素也有关系。迄今,农产品市场领域的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手段无疑被世界上各个国家所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西方国家对其农业实行大量补贴,数额惊人。例如,在欧洲,每头牛平均每天得到的补贴高达2.2美元。西方国家给予农民如此高的农业价格补贴,以致西方国家农产品可以降低价格,依靠低价格甚至低于当地生产者的销售价格而提高竞争力,进而支配了世界农产品市场。而非洲国家由于财力所限,以及迫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援助所要求的市场自由化要求,反而取消或减少农业补贴和关税。在这种条件下,非洲农产品根本无法同西方国家的农产品竟争。面对如此残酷现实,显然非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市场的严重扭曲。

3 非洲农业发展的对策

粮食安全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前提。针对非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机、化肥、良种使用程度

小农经济是非洲农业的实际和特点。非洲国家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既难以承担市场风险,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这种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效益较低。从长远看,非洲应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家庭式农业逐步转变为适度集中的规模化农业,从而增加农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非洲应以提高小型农户的生产技术和水平为基本目标,探索小型农户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的联合经营模式。同时,非洲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物资投入,尤其是增加农机、化肥、农家肥及杂交高产稻种等高产优质种子使用量。非洲要大力发展农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提高田地翻耕、作物栽培、施肥浇灌、收割人仓等农作物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利用作物秸秆、牲畜粪肥和有机废物还田,增加化肥、农家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另外,大力宣传和推广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同时配套集成优质高产栽培等农业新技术,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3.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道路、水利、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非洲的农业基础设施,除需要道路及水利灌溉等“硬件”外,也需要“软件”,即快捷准确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价格信息。因此,非洲要将道路、农田水利及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列为优先建设发展的领域。一是加强道路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运输条件。非洲大多数国家的道路密度低且通车条件差,满足不了农业生产运输需要,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二是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考虑到非洲农业大多是“靠天吃饭”,经常由于高温少雨而减收甚至绝收,所以要大力提高非洲农田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符合条件的灌溉耕地面积[5]。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及QQ、微信、电话信息等各种移动终端,及时发布、传递准确的农产品价格及市场信息到农户和相关农产品经营企业,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变动不定的市场机遇。

3.3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粮食生产比重

非洲要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前提下,根据非洲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土地质量和结构,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结构优势区域布局,宜农则农、宜经则经、宜牧则牧。总体上要调整农业政策导向,鼓励粮食种植,适当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比重[6],从而既有助于解决非洲自身的粮食危机,也有助于减小国际社会经济波动对非洲农业的影响。政府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针对非洲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的现实,非洲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要通过农业教育、农技培训等手段,促进非洲农业劳动力特别是作为农业主体的广大小农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技术文化素质和先进农业生产技能,为非洲农业发展储备后续力量,促进非洲粗放型农业向高效型农业的转化升级。要促进非洲农民积极吸收现代农业技术精华,尤其是积极接纳采用化肥、农药和改良品种以及精耕细作、水土保持、间作套作、地膜技术、机械播种、收获和机械灌溉技术等。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专项资金,对取得重要农业科研成果的人才予以政府奖励。

国际移民组织数据显示,目前非洲国家每年有2万多名高素质人才离开本国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谋职,这严重阻碍了非洲农业科技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包括农业在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防止非洲人才外流,关键是完善相关制度,增加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中心、测试中心、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留在非洲国家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极大地吸引国外留学的非洲人回到非洲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促进非洲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进步,进而促进非洲农业发展。

3.5 加大农业投入,重视和支持农业生产

农业在整个非洲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农业是弱势产业,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一是非洲各国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用于农业及农村发展项目的资金逐步提升到年财政预算的10%以上。二是非洲一些靠開发自然资源换取国外粮食、忽视自身农业生产的国家应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用自然资源开发的高收人优势补贴农业生产的弱势。三是非洲各国应突破旧体制制约,要结合非洲实际,探索新的运营机制,建立一套从提供良种、化肥、灌溉用电、农机和病虫草防治的补贴到农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在内的保护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政策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增长。四是非洲各国要制定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确立农产品保护价格,在农产品价格过低时以保护价收购,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6 国际社会树立“共赢”战略,帮助非洲发展农业

国际社会要树立“双赢”的战略思维,通过帮助非洲发展农业生产,给予非洲农产品以比较优惠的国际贸易待遇,抵销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产品补贴,使非洲农产品能比较方便地出口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激发非洲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潜力,不仅解决非洲自身的粮食短缺,还可以满足全球其它地区的粮食需求,从而将非洲和全球联系起来,促进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奇迹。短短几十年,中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技术、产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占世界大约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大约22%的人口。就中国和非洲来说,两者的农业发展起点与环境相似,并且很长时期内都是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国家。因此,中国30多年的农业改革与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非洲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非洲应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积极将中国的农业品种、农业机械、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与地膜技术、机械播种收割、机械灌溉、精耕细作、水土保持、间作套作等农业技术引人非洲并加以改良。

从国际粮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非洲各个国家的自身条件看,发展农业、逐步实现粮食自给,对于非洲消除贫困和饥饿至关重要,也是解决非洲贫困和饥饿问题的治本之道。通过非洲自身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相信非洲的贫困和饥饿会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得到改善和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淑芹,石金贵.全球粮食危机与非洲农业发展[J].世界农业,2008(10):1-2.

[2]刘晓辉,刘速杨.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经验研究及中津农业合作建议[J].世界农业,2014(2):153-157.

[3]蒋和平.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I].世界农业,2014(9):53-58.

[4]杨笛,熊伟,许吟隆.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6(3):259-269.

[5]史文娇,陶福禄.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57-3166.

[6]刘爽,王宇欣.中国与津巴布韦农业投资与科技合作潜力分析[J].世界農业,2014(3):170-175.

[7]郭占锋,李小云.对当前非洲农业研究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2(3):17-19.

推荐访问:非洲 农业发展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