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夜围炉话家风

| 策划人小语 |

亲爱的读者,不知此时此刻的您,身在他乡还是身在故乡?正为生活打拼还是正朝梦想奔跑?辛苦了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都该回家了吧?

回家—是每一位中国人辞旧迎新的方式,重温记忆的方式,寻找温暖的方式,联结亲情的方式,心灵加油的方式……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每一盏,都是父母为回家的孩子点燃的。围炉夜话、把酒言欢之际,我们尽情享受着家的味道,家的熨帖,家的美好。当我们装上父母的爱意和叮咛重新出发的时候,一股力量已不知不觉涌入心底,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来年的生活,面对人生的风浪。

其实,不论我们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家的温度气象、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一直陪伴着我们,作为我们认同的价值,梦想的土壤,为人的准则,起飞的动力……回家的意义对我们来说,除了相见,还应该有怀念—怀思家风,感念家教。当我们更能理解家风家教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也一定能更接纳自我,更接近幸福。

团圆中国年,《婚姻与家庭》特邀5位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名人,伴您一起围炉话家风,重温那些父母教我们的人生课,为亲情加油,为梦想加油,为新年加油。

足够努力,

足够快乐!

那一年,我们还小,步履尚且蹒跚,对未来更没有方向,是父母扶我们学步。长大后,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的小路上跑跑跳跳,还走向了通往世界的大路。父母是那种对我们严起来毫不放松的人,生怕我们长歪了;父母也是那种对我们疼起来掏心掏肺的人,生怕我们不幸福。长大后,回望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才懂得了,我们何以能够努力奔跑,快乐前行。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

不畏世界,不失自己

文 | 潘晓婷  整理 | 我爱

从15岁开始,我跟随爸爸学艺,一父一女从此摸爬滚打在昏暗的日子里,咀嚼着痛苦,却在心里仰望着幸福。

爸爸从年轻时就是个干什么钻什么的人,台球、篮球、做鲁菜,他样样从业余钻成了行家。他也把做事情的信念和坚持传给了我。一开始,爸爸是我唯一的教练,教我在地下室练球,每天最少练习8个小时,准备比赛的时候每天至少练习12个小时,即使生病也不例外。

为了提高出杆的稳定性,爸爸自创了一套“一杆穿瓶”训练法。桌上放一个空酒瓶,我对着瓶口运杆、送杆,要一杆穿瓶,决不能碰到瓶口、瓶壁。为了增强臂力,爸爸还买了沙袋绑在我手臂上,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

后来,爸爸带我到全国各地拜师学球。那时经济拮据,为了省钱,我们只能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盒饭,喝自己带的白开水。

1998年春节前一天,我们从北京学完球,赶回山东过年,好不容易才买到站票。上车后,爸爸找列车长说了许多好话,补到一张卧铺。爸爸让我去睡,我想让爸爸去睡,为了跟他争,我急哭了。后来我们约定,前半夜我睡,后半夜他睡。谁知我一躺下就昏睡过去,半夜3点多突然惊醒,已不见爸爸。找了半天才发现,他坐在人群中打着瞌睡……我拉着爸爸去卧铺,他怎么也不肯……

我们仿佛就这样一直拉着,从开始到现在。爸爸用尽力气,为我撑开翅膀,而我拼尽全力挥动翅膀。很多年了,那些夺冠的好时光常常模糊,那些艰难的时刻却如此真实。

很多人知道,是爸爸领我走上台球之路,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个站在我和爸爸背后默默包容我们的“小老太”—我妈。她情愿站在被我们挡住的世界里,把自己打发在我们从起床前到睡觉后的各种琐事里。

结婚前,妈妈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连衣服都没洗过,结婚后,却能修理家里的电闸、灯、水管、煤气……她用包容去面对婚姻里的现实生活,用柔软改变我们3个人的生活。

一次我偷偷去打耳洞,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盯着我问:“你为什么偷偷在我身上打洞?”我回答说:“这是在我身上。”“你都是我的!”原来她早就下了套,我瞬间就无语了。从那儿起,我真听了妈妈的话,不再打了。有人比你自己更担心你,有人比心疼自己更心疼你,为了让那个人不担心、少操心,也要温柔地对待自己。

父母给我的家让我从小到大都觉得很快乐,现在早上起来,我还常给爸爸一个熊抱,或是趴在妈妈身上不下来。

父母的爱,让你即使一无所有、一败涂地也有最后的依靠,让你经历失落与挫折还会去相信,让你就算咬着牙也要做个像自己的人,努力奔跑,快乐前行。

(本文鸣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停在最好的时光里》)

足够潇洒,

足够独立!

那一年,我们羽翼渐丰,怀揣梦想,行走天下。如一张白纸的人生就要在我们自己手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我们想甩掉一切包袱,打破所有传统,做出一番用自己姓名标示的崭新事业。当热血青年崭露头角,小有成就,坐下来回想时,才不得不承认,原来,仿佛落后于这个时代的父母在他们的时代也是超前者,自己正是在父母的榜样影响下才生发出强烈的梦想、独立的精神、潇洒的气魄。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

女人要活得潇洒漂亮

口述 | 王潇  整理 |启轩

我写了《女人明白要趁早》,可让我趁早明白的是我妈和她那些美不胜收的朋友们。

妈妈是外事工作者,从我记事起直到30岁,她都不停地出差出国,短时一周,长则一月,最久的一次甚至走了一年。我没在别的家庭生活过,所以以为所有的妈妈都这样。这使我打小就觉得,女性要有事做,要走出家门。

虽然经常出差,但妈妈从未让我有过被忽视的感觉。她关注我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爱好,一回家就迅速放下箱子,全心全意地陪我。

小女孩在长大的过程中,对怎样做女性,第一个重要的影响一定来源于妈妈。而我的妈妈,让我看到了大美,看到了世界。

妈妈每次出差,都会给我带回非常有意思的礼物,比如很多品牌、很多公司的年历手册,世界各国的图书、画片、画报。我7岁时听到的第一卷磁带是妈妈带回来的,我看的第一部MV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也是妈妈从国外录给我的,那是在1985年。妈妈给我的,是世界化的文化启迪,她带给我两种信息,一是世界有多么大,二是世界上有多少种活法。她让我知道,我们很小,但可以走出去;世界上的活法很多,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妈妈选择的活法是健康、漂亮地活着。我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把西红柿去皮,加糖,做西式的冰冻西红柿。那时起,她就不喝碳酸饮料,只喝白开水了。她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手都会掐着腰,观察粗细的变化,我站在她背后就知道,吃东西是要有节制的,腰是不可以胖的。等到我十六七岁要求减肥的时候,妈妈立刻说:“好,你想怎么减?”她和我的理念一样,美和自我控制有直接的关系。

对我来说,妈妈是一扇门,而她带来的每一位朋友也都是一扇门。我上高中后,妈妈开始带我出席朋友的派对。派对上的阿姨都好漂亮,叔叔都好时尚,他们有的是自由创业者,有的是独立公关人。我很惊讶,原来当人活得很精致以后,是具有观赏性的!在一个法国公司举办的社交派对上,人们互相介绍、互相寒暄,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头衔。当介绍到我的时候,大家只对妈妈说:“哎呀,你女儿好漂亮呀”,可是没有头衔。那天我很不高兴,也是那天,我认定了长大以后必须要做一个有头衔的人,一个有智慧、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贡献才有尊严。

16岁那年,一个阿姨到我家做客。她穿了一件低腰露脐的纱质裙裤,一件紧身的小白T恤。我当时就看傻了—平坦的小腹好漂亮,简单的白T恤可以这么美!我对审美的认识被开启了。我一直记得,当时那位阿姨站在我家的平台上吹风,风吹动了她纱质裙裤的一角,那个画面,很健康、很动人。

另一位阿姨也令我印象深刻。那天她坐在我家的沙发上,和妈妈安静地谈着天。我细听才发现,那位阿姨讲的是自己过往的经历。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风雨交加,她拖着箱子,牵着儿子,离开了上一段婚姻,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后来她独自到国外创业,艰难地将儿子抚养成人……现在看来,一个女人的辛酸史是惊心动魄的,可那位阿姨当时的口吻却那么平静,好像所有的痛苦都与她无关。我才知道,一个女人可以活得那么潇洒、那么独立,宠辱不惊,而这也成为我理想的人格形象。

如今,我如愿成为像妈妈和那些看着我长大的漂亮阿姨一样的女性,而我也有了女儿。我希望是女儿的榜样,让她可以在看到我之后,懂得如何去勇敢选择,潇洒生活。

足够坚忍,

足够包容!

那一年,我们结婚成家,也做了父母。把一个小屁孩养大的过程中,才知道做父母有多不容易,才惊讶当初父母怎么能拿出那么大的智慧和能量,为翅膀底下的小鸟遮风避雨,导航引路。再难的日子,没见他们哭过,再痛的经历,没见他们叫过,连功劳和成就,他们也不炫耀,只指着长大成人的小屁孩,热情地对人介绍:“看我的孩子,他比我优秀。”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

老妈教我站得起来,

走得下去

口述 | 刘轩  整理 | 素问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早已娶妻生子,一双小儿女天真有趣。女儿千千刚出生的时候,有位记者问我:“你觉得她是你上辈子的情人吗?”我当时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这说法实在太矫情。”但当我第一次抱着千千,感觉她在我怀里入睡时,就开始后悔自己曾那么铁齿。毫无疑问,她就是对我最重要的人,这一点,恐怕亦如我和我妹对于我妈。

大家都知道我父亲刘墉如何教育孩子,却不知道,我和我妹的成长,真的是我母亲毕薇薇女士付出的时间和心力比较多。

我妈是一个很神奇的混合体,能够融合理性与感性,强悍与柔软。她的智慧让她知道,当我父亲在台上的时候,她就会退到后台。其实,她也有着非常成功的事业,在纽约的大学做到入学部主任,底下有四十几个秘书,都是美国人,都很喜欢她,都被她管得服服帖帖。照理来说,这么有领导能力的人很难容忍另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我爸就个性很强,可我妈却懂得怎么去融合。

我妈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是四姐妹中的老大。她在学校里就跟我爸恋爱结婚—当时我爸是个瘦瘦小小、身体不好、脾气还暴躁的风流艺术家,这在当时的台湾绝对算蛮叛逆的事情,我妈很有胆量。

在我小的时候,为了开拓事业,父亲一个人去了美国。那3年,我完全看到了妈妈的坚强。她既要工作又要养家,还要照顾我和奶奶。我有一个很模糊的记忆,有一次在餐桌上,只因为我没有很好地把一条鱼吃完,她就大发雷霆,让我很惊讶。现在当了父亲我才知道,妈妈当时一定有很多长期积累下来的压力,才会在一个很小的点上爆发。

我妈有很多可爱的地方。爸爸不在那几年,她总会假扮圣诞老公公,在圣诞节的时候把圣诞树挂满礼物,然后给我写信:“你是个很乖的孩子,你功课上面也很努力,你妈妈告诉我你是个好孩子。”我看了就会问她:“妈,为什么圣诞老公公会用你的信纸啊?我明明看到过那几张信纸在你的抽屉里面。”我妈愣了一下回答:“哦,因为圣诞老公公来的时候忘带纸了,所以就跟我借了。”“可是妈,为什么圣诞老公公的笔迹都像是你写的字?”

我是先天遗传的眼睛不好,1300度近视,从小我妈就会带我去看各种医生。我妈眼睛也不好,她年轻的时候还视网膜剥离过。美国刚推出镭射近视治疗技术的时候,我很想去做,可是我妈说:“刚推出,不晓得安不安全。反正我已经老了,不如我先去试试。”我陪我妈去的,在手术室外的监视器上看到了全过程。第一只眼睛做得很顺利,到第二只眼睛时,就看那刀片刚划过去,医生就惊呼:“Oh,no!”那个角膜切下来不是完整的,只有一半,医生赶紧把它贴了回去,问我妈,你这个眼球不是正常形状?我妈才记起来说,哦,对,那只眼睛曾经开过刀。出来她就跟我说:“你看,现在你就知道这里面的风险了。”我妈等于一只眼睛做了镭射治疗,一只眼睛没有,至今隐形眼镜还是只能戴一边。你想那会是多么别扭的感觉?可她就能安之若素,从无怨言。

无论何时,我妈都能泰然地面对生活,她的忍耐和包容能力令人震撼。作为男性,我真的从妈妈这位神奇的女性身上学习到很多温暖、接纳的东西,这让我站得起来,走得下去。

足够素朴,

足够广博!

那一年,父母故去,我们也逐渐老迈。曾经在父母面前的稚嫩,变为了如今在后辈面前的深邃。当孩子们仰着小脸儿请我们传授人生经验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又谈起了小时候,从父母身上学到的那些事儿。哦,原来那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

用博大的胸怀过朴素的生活

口述  |  李庚  整理  | 刘畅

我已经65岁了,这一生曾在父母身边,也曾与父母分离,但就算离开的时候,仍然感觉父母的教育对我一生的做人、治学影响重大。

小时候,我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父亲在书房里读书练字、钻研业务,“苦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家风。那时我们住在中央美院的宿舍大院里。父亲说,住在那里的30年间,他从没有在院子里乘过凉、跟别人聊过天。他的同事、朋友日后也作文记述,夜里12点以后,大院里最后关闭的那盏灯一定是李可染家的。

上世纪50年代,物质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家孩子又多,我从来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连过年也不例外。回想起来,只有7岁那年我得了国际儿童绘画比赛金奖,母亲才唯一一次上街给我买了件新衣服。父母对我们如此,对自己的吃穿更不在意,有点钱都用在了买书上。

父母送我的礼物也往往是书。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上小学父亲就送了我几件宝贝:世界历史年表、中国历史年表、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父亲向我解释说,之所以送我历史年表,是他认为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就像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一样。而送我字典,是希望我既认识古文字,也认识现代汉字。这几件东西对我很有用,是我一生治学的重要工具。

父亲是有张办公桌就可以立刻工作的人,对物质条件要求很少,对学问和艺术的追求却没有止境。母亲也是同样。94岁高龄的母亲,如今仍然保持着简单、严谨、勤奋、自律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整理文件、阅览书籍,上午和下午分别要有一两个小时和秘书一起处理工作,中饭1点吃,晚饭9点吃,然后练字到深夜一两点钟。

20年来,母亲常穿的只有两套同样颜色的衣服,吃饭也只是两菜一汤。她的房间里没有高档家具,客人送的水果、点心,她都会把包装盒留起来装文件。生活简朴的她却率领众子女将她继承的父亲画作全部捐献给了博物馆。

父母教育我手不离笔,眼不离书,注重写生,因此我几十年来,每天都要读一点书才睡,每天都要用毛笔画点东西。能这样坚持,是继承了我们的家风。

与老实的做人态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父亲的绘画风格具有非常张扬的个性表现力。与父亲同时代的大师往往都具备类似的特点,生活简朴,作品深刻。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是在一间简陋的汽车房里做出他第一个公司的。这说明精神要求高一些,物质要求低一些,是成就一个人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的优秀品质,与贫富无关。

现在回想起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玩耍的情景,仍觉得十分温馨。父亲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给小孩儿讲故事、变魔术,带我们去公园,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是一个大画家,也是一个好爸爸,我很怀念他。

足够孝亲,

足够有爱!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会对父母有说不尽的感念,然而,往往又要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传承家风,敬老孝亲,别再等待。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

爱心,从孝心开始

文  | 孙云晓 整理  | 小清新

我没有显赫的家世,相反,却出生在一间严重漏雨的危房中。很小就远离家乡进城谋生的父亲,当时的处境比今日的农民工还要艰难。母亲21岁生下我哥哥,25岁生下我,29岁生下妹妹。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活。

更加悲惨的是,生下妹妹不久,母亲就因为疾病和饥饿去世了。一个低收入的男人,带着3个幼小的孩子,生活的窘迫和混乱可想而知。两年后,继母来了。继母是手艺人,会做衣服,又心地善良,待我们如亲娘一样。只是,家境清贫如旧。

父母近乎文盲,本着最简单的认识送我上了学,虽然他们根本不懂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也想不到将来的我能逃出靠力气吃饭的命运,成为作家和学者。

多少年后,父亲已经80多岁了,他向我解释说,当年,真看不出你有写书的天分,咱们家世世代代靠力气吃饭,我以为咱家的坟头上不长文化的苗啊!听父亲说这话时,我已经50多岁了。我明白父亲的苦衷,他和母亲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把3个儿女抚养成人,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我特别感谢父母亲的是,他们没有给我知识,却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自由。

如今,老父母年近九旬,都在青岛生活,而我住在北京。每年我都会回去三五趟看望他们,每次回去的一大愿望就是带老人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转转。父母年老以后,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孝心和责任心。每次说带他们出去,他们的第一反应准是不愿意,其实真实的意思是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一次我回青岛,在海边看到一幅非常动人的画面:几个中年子女费力地推着轮椅上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从五四广场下到海滩,一直推到有海水的地方。原来,这位老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大海亲密接触一下。浪花中,老人安静地坐着,看潮汐的变化,翻飞的海鸥……这个画面令我感动得流下泪来。儿女如果嫌麻烦,肯定会说,你多大年纪了,还想这些事儿?

目前为止,我最欣慰的一件事,也是曾陪父母游历了南方。作为中国人,一生贫苦劳碌的父母连南方都没有去过,飞机也没有坐过。那年我请嫂子陪伴父母从青岛登上飞机,在杭州与我汇合。我陪他们在杭州、千岛湖、奉化、苏州、上海等地转了一大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这次旅行大大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他们至今还经常回忆,念念不忘。

如果问我们孙家的家风是什么?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有孝心。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熬粥,米粒都清晰可数。可我们兄妹三人都知道,要先盛出一碗米比较多的,那是给母亲吃的。这是父亲定下的规矩,父亲觉得,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最为辛苦。因此,我们都习惯孝敬父母。

如果你想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那就先从培养孝心开始吧,趁父母健在,好好爱他们。

推荐访问:家风 团圆 围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