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月艮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流通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产业,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进国民福利,吸纳社会就业。“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发展缺乏法规约束,空间布局与首都功能新定位的要求不一致,批发市场布局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实体流通业态发展乏力,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不足,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效率低,流通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为更好地推动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流通服务业有序发展;二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推动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改造;三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实现流通业的智慧化发展;四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五要创新零售业态,满足居民需求;六要大力促进流通企业海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十二五”;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引言

流通业是服务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进国民福利、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通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国民经济运转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其发展的好坏可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了市场有效配置国内资源和运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标志。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流通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其经济形式从国合商业二元结构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形式日趋多元化,流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商品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体系日益成熟。当然,我国流通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电子商务发展缺乏法规约束,实体流通服务业陷入困境,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现代物流发展不足,流通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流通业的运转效率,削弱了流通服务业的综合实力。有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0%~80%,中等发达国家为50%~6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左右。因此,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界定的流通服务业指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等在内的行业集合。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

北京市2011-2014年流通服务业增加值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流通服务业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而流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不断下降。流通服务业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3 297.1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3723.0亿元,增长了12.9%,年均增长率只有4.13%。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0%、3.48%、7.42%。

(二)流通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由表2可见,2014年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为123万人,就业贡献率为9.24%,住宿餐饮业就业贡献率首次出现负值。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就业增长呈放缓趋势,就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交通运输邮电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贡献率也不断增大。流通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就业贡献率较大。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提高

北京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6年为3295.3亿元,到2014年已经增长到了9638.0亿元,2011-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11.04%。从商品用途看,吃、穿、用和烧类商品2014年分别实现零售额1 860.5亿元、783.3亿元、6413.5亿元和580.7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3.68%、9.9%、48.8%、3.16%。

(四)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连锁经营不仅有助于降低经营费用,而且有助于提高连锁企业竞争实力。“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表3可见,2014年连锁总店数量为243个,门店数量为11 433个,与2011年相比,连锁总店数量增加了10个,门店数量增加了1588个,营业额也不断增加。面对实体流通业增长乏力的现状以及网上销售的冲击,连锁经营逐渐成为流通服务业主要的组织方式。

(五)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迅猛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这集中表现为,2011年,批发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占比分别为88.59%、76.92%、98.2%;2014年末,批发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占比分别为90.96%、77.99%、98.7%。由表4可知,非公有制经济在资产总量上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业中非公有制经济资产占比呈增长态勢,而住宿餐饮业则较为稳定。这表明,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

(六)流通服务业能耗逐年下降

由表5可见,2014年北京市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54吨标准煤,比2011年的0.501吨标准煤下降了9.38%。近两年,住宿餐饮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增,研究表明,这主要是行业增速放缓与增加值增速下降所致。交通运输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相对较高,但自2011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为1.270吨标准煤,比2011年的1.466吨标准煤下降了13.37%。由于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较高,能耗总量较多,可着力降低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

(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北京市拥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和全国3/4的央企总部,无论是总部要素集聚力、经济辐射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为北京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北京汇聚了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对消费者(B2C)网站,在2013年全国自营B2C前9名中,北京市就拥有当当、国美在线、京东、亚马逊、凡客诚品5家企业,交易规模占全国的62.8%。“实体+网络”的经营模式也得到了创新发展。“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网上零售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如表6所示,2014年北京市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为1456.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5.12%,比2011年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

(八)空间布局趋于社区化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社区商业、乡镇商业发展较快,通过建设社区服务终端、新型社区商业中心与乡镇商业服务网络,为零售业社区化提供便利条件。2011年以来,社区型百货、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成为热门业态。其中,便利店更是令人关注。自2012年开始,各便利店品牌竞争异常激烈,除便利店外,单体项目规模较大的零售商也开始瞄准社区商业。另外,老字号品牌加盟社区,过去很多老字号品牌都在商业繁华地带选址,而现在这些商家开始意识到,深受老北京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也需要到社区设点经营。

(九)流通产业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首都产业发展的精神,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对2014年以来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疏解,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共减少了121个,营业面积减少了115.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2%,出租摊位减少了2.1万个,占摊位总数的9%,其中有110个市场规模小,不易管理,且效益较差。

本次疏解涉及14个区县,城六区共疏解了87个市场,占比达72%,中心城区市场营业面积减少了66.1万平方米,出租摊位减少了1.5万个。本次疏解力度最大的海淀区共疏解了36个市场,营业面积减少了23.3万平方米,出租摊位减少了6649个。2014年10月,丰台区专门成立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指挥部。目前,大红门地区已经关停市场4家,商铺4200个,折合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通过疏解,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都交通、城市环境及就业人口方面的压力。

(十)“网络+实体”的经营模式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网店与实体店开始呈现融合发展趋势。零售店铺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并成为很多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传统零售企业不断开拓网络零售业务,有些企业自建网站,有些企业通过并购抢占网络市场,实体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原本的零售巨头涉水网购,苏宁上线苏宁易购。电子商务巨鳄开始尝试实体店,麦考林线上线下活动频繁,开始建立零售店,通过线上线下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自助取货、网订店取等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模式。实体商店通过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网络+实体”的经营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抗网店的冲击。

(十一)消费结构出现趋势性调整

1.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1月至5月,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5.7%,但增速与2014年相比回落了2.1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回落了3%,增速呈放缓趋势。与此同时,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9%,与2014年基本持平。目前,服务性消费增速比商品性消费增速高3.3个百分点。经测算,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额高达7 405.2亿元,与商品性消费额大体相当。从消费趋势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市商品性消费增长放缓,服务性消费发展较快,消费结构开始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

2.信息相关商品拉动消费增长。2015年上半年,信息相关商品(如手机、电脑等)零售额高达719.3亿元,同比增长56.9%,占北京市零售额的15%,增速远远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而汽车等传统商品零售额却呈下降态势,同比下降6.4%,下拉北京市零售额1.3%。[1叫由此可见,北京市消费增长的拉动力开始由传统商品转向信息消费,信息相关商品已经成为北京市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力量。

3.集团消费向大众消费转移。2015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集团消费增长了1.3%,比居民消费增长低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便民消费、大众餐饮等大众消费增长态势良好,北京便民消费零售额高达1085.1亿元,同比增长8.3%,比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快餐类大众餐饮企业零售额增长了4.1%,高于集团消费增速。这说明,消费市场开始回归理性健康发展,集团消费正在向大众消费转移。

4.生產性批发向生活性批发转移。2015年以来,限额以上生产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呈下降趋势,下降了28.8%,占全部批发业商品销售额的比重为50.8%,比近三年的平均比重低13%,这是经济转型升级、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环境政策趋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以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为代表的生活性批发业却形势大好,限额以上生活性批发仅下降了3.6%。这说明,消费的上游行业——批发业开始由生产性批发向生活性批发转移。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电子商务发展缺乏法规约束

1.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执行不力。从北京市出台的《北京信息社会发展战略(2006-2020)》到《北京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都彰显了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都提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众多全局性要求,但具体行动计划存在缺陷,导致规划执行不力,未达到预期目标。

2.网购投诉明显增加,市场监管亟待加强。随着网络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模式,网络相关投诉也日益增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上)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川、湖南、河北、辽宁成为2015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十大热点投诉地区。

3.相关法律法规等支撑体系建设尚需完善。北京市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与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法规、标准、网上支付及物流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

(二)空间布局与首都功能新定位的要求不一致

近年来,北京国际化职能发展加快,但与很多世界城市如伦敦、纽约等相比,目前北京在国际化门户、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当前,首都国际机场的国际中转业务率只有7%,而韩国仁川机场、新加坡国际机场的国际中转业务率均在50%以上。北京人居环境指标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也非常大,如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北京中心城区与郊区县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使得北京国际化职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集聚受到影响。就北京市商业整体发展来看,尽管北京商业布局呈社区化和郊区化态势,但无论在层次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仍然无法满足郊区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流通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集中于中心城区。

(三)批发市场布局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

北京市商品批发市场特点如下:一是大多位于四环以内。城六区四环路内共有日用百货市场和服装衣帽市场65家,占所有商品批发市场的65%;摊位数共计5.36万个,占所有摊位数的84.6%。二是主要服务于外地市场。三是就业密度比较高。四是市场次生问题比较严重。80%的摊位面积不足10平方米,消防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批发市场服务本地消费需求的比重很低,且由此引致的交通、环境等城市管理问题越来越凸显,从整体上看,批发市场已经不再适合中心城区的功能需要。

(四)实体流通业态发展乏力

2014年是我国零售业发展最复杂多变的一年。2014年上半年,国内主要零售企业关闭门店158家,其中超市关闭146家,百货店关闭12家,而2013年只关闭了35家。受全国大形势影响,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增长乏力现象也比较突出。北京市流通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2010-2014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产业增加值呈递增趋势,而占GDP的比重却逐年递减。2012年底,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后,一些高档餐饮企业,如星级酒店、饭店、酒楼等受影响较大,2014年餐饮业增加值明显下降。

导致实体流通业态发展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零售的快速发展。2014年联商网发布的《中国四大城市群——消费者网购行为趋势研究报告》指出,“80后”是我国网购消费的主体,长江三角洲的“90后”网购非常活跃,京津冀城市群的“70后”网购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二是经营成本的增加,包括租金与人工成本的增加。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与其他行业一样,流通服务业也面临水电费、劳动力成本、房租等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据统计,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人工成本平均上涨约15%。对超市、餐饮等商贸流通服务业来说,刷卡消费比例逐年提高,因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均由商户承担,导致刷卡费成为流通行业继房租、水电费、人工成本之后的第四大开支。

(五)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不足

作为首都,北京物流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仍然较低,智慧物流的发展还远远不够,高额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了北京的城市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北京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北京市迫切需要发展以智慧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

(六)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现代物流发展不足

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北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高额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对流通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是推动流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首先,北京市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较少,加之我国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贷款与融资条件苛刻,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很难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其次,传统中小物流企业设施设备单一,规模偏小,物流企业设备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缺乏,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往往会导致资源闲置,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物流运行成本过高。最后,物流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比例较低,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七)流通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

受传统轻商观念影响,流通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改革开放这种观念才慢慢得以转变,这也是导致我国流通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流通服务业就业需求在劳动力市场占比较大,但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这主要表现为:高校现代流通业开设学科较少,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培养周期长,很难满足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部分流通服务型人才转业;流通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只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流通服务业有序发展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确保市场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是第三产业高效运作的保障。新时期,应继续完善流通领域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特别是加强地方流通业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流通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精简政府对市场准入等环节的行政审批要求,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公共服务,保障流通服务业有序发展。

(二)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改造

“十二五”期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北京市部分中低端流通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将向其他地区转移和疏解,同时传统流通产业面临电子商务的竞争以及分销层级减少、利润空间明显收窄的挑战,流通业迫切需要进行转型、改造与模式创新。

随着流通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不断增加,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要以客服为中心,实行买手制,研发自有品牌,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和体验式消费;要鼓励零售企业改变营销模式,探索多元化自营模式,提高自营比重,增加利润空间;要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流通服务水平;要加快企业联合、并购与重组,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源重组,把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企业;要大力发展支撑连锁企业规模效益的核心技术,即采购技术、配送技术、信息技术。

新时期,应积极推动转移地與承接地谈判并签订协议,加快批发市场建设,有序完成中低端批发市场转移和疏解,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流通服务水平。

(三)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实现流通业智慧化发展

目前,国外流通服务业广泛采用了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商务(Ecommerce)、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输管理系统(TMS)、射频识别(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适应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发展与普遍应用趋势,北京市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的应用,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服务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的流通方式;应进一步加强流通企业后台支撑体系建设,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提高流通产业整体经营与管理水平,实现流通服务业现代化;应重视大数据的运用,利用云技术整合供应链,打造全面和高水平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流通业智慧化发展。

(四)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为解决物流产业经营成本高、融资难、技术含量偏低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综合考虑物流各环节税负的均衡,实现仓储、配送等各物流环节与运输业营业税率相统一。按照工业用地而不是服务业用地征收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解决物流企业遇到的交通限行问题,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缩短货物周转时间。二是整治中小物流企业,合并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业实施必要的补贴以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物流平台体系与快速反应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五)创新零售业态,满足居民需求

传统零售业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各业态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零售业态,以特色化、便利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立足北京零售业实际,其零售业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加快推广线上到线下(O2O)商业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与运用;通过超市等实体零售业态细分,提高面向消费者的针对性,更加准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竞争能力。

(六)大力推动流通企业海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时期,应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交易业务,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加快北京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建设,推动拍卖业“走出去”。鼓励商业品牌零售企业境外投资。加强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走出去”。

(七)加快培养流通业多层次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流通经济科研投入,增设流通经济期刊杂志,提高流通经济学学科地位与影响力,通过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向流通企业提供专业化流通人才,为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持;二要提高流通服务业工资水平,规范流通行业工资标准;三要重视并加强流通理论研究,为流通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撑,加快促进流通业发展。

推荐访问:北京市 存在问题 流通 现状及 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