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引发网络经济思考

3G,由2004年到2005年一路升温。近一段时期“3G发牌”、“就业论”、“3G报告”等等与3G有关的新闻、人物、论点被炒得沸沸扬扬,人们都在猜测着、期盼着。日前《中国经贸》的记者就电信行业的热门话题3G采访了国内权威的电信专业研究机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

3G在中国

杨培芳介绍说,早在2001年信息产业部就确定了3G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发展市场。3G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等待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主要根据技术成熟和市场培育的情况。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产业部在04年11月北京3G大会上公布的3G技术标准测试结果显示,三大标准中的WCDMA和CDMA2000已基本通过各项测试,TD-SCDMA也在快速成熟与发展中。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因素已经不是发展3G的障碍。

在市场方面,中国移动业务市场依然处于增长期。目前中国的移动用户数已超过3亿,近3年来,每年新增移动用户5000万户至6000万户。按照信息产业部的预测,2005年至2008年4年间将增加2亿用户,可见移动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有研究显示,到2010年,全球移动收入将达到3220亿美元,其中3G收入将占28%。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由此可带来的丰厚收入是不言而喻的。

杨培芳表示,按照工程心理的研究结果,如果3G的综合费用为2G的1.3倍以下就可以形成大众市场。现在国外3G网络建设费用为2G的50%,3G手机成本为2G的2倍。综合来看,用户不用付出过大的代价,就能获得40倍于目前2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音乐商店、电子地图、移动电视、移动电子钱包、M2M业务等融合掌上娱乐和电子商务的服务。而且如果利用现有的传输等基础设施,电信运营商可以用低成本扩充网络来吸引大量用户,发展规模经济。如果三五年内发展3G,对GDP的增长贡献将是0.5个百分点。

尽管技术相对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业界内外呼声很高,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发放3G许可证,政府对3G决策的谨慎态度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目前国内两家移动运营商的2G网在中、西部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2.5G网由于投入运营时间不长,还未达到所期望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发放3G牌照,新移动运营商必将先建3G网,而原来的移动运营商的2.5G网才开始运营,2G网还在一定规模地进行扩充和解决一些容量问题,这会对原来的运营商产生挤压,迫使他们在投入2.5G网的成本没有收回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上马3G,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面对中国移动市场持续上升的势头,政府担心过早引入3G,会破坏现有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所以在3G许可证的发放上会比较谨慎。

另一方面,从总体看中国3G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用户认知度低、发展基础不好、消费能力有限、人口整体素质低等。

中国电信业:快乐并痛着

3G不仅意味着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发展3G必须打造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开发商、手机生产商、用户共同构成的产业链。启动了这条产业链,不仅能促进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而且还能辐射到全产业,形成健康发展的态势。

杨培芳说:“电信产业作为基础行业对于国内产业具有很强的前向推动力和后向拉动力,向前可以推动制造业、软件业和教育业的发展,向后则带动建筑业和内容服务行业等等。”

中国的移动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电信业连续十年以超过GDP增长率2倍的速度快速成长,中国是继续快速增长的全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独有的市场环境加之积极稳健的国家政策,中国电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电信业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信运营和制造领域的跨国公司,已显得极为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重要途径。在2005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走出去”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加成熟。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降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门槛;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电信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也初步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此外,世界电信产业当前正处于新一轮调整期,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预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通信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将充分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目前中国电信业仍面临着法制环境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有序的竞争机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没理顺;对电信经济规律的研究严重缺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电信业务创新还不够;电信企业整体竞争力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几大难题。

杨培芳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电信业的经济规律研究不够,目前中国电信改革与发展中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第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误区。目前,国际上进行电信改革主要采用的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他们认为市场具有天然的平衡能力,可以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将电信业纳入一般工商业改革与发展轨道。

还有些人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电信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惟一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不愿意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其实电信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企业合理利润下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主要表现为用户的利益应该、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电信运营商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忽略了用户的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电信要“回归垄断”的误区。国外有些学者因此认为电信行业属于不宜竞争行业,电信领域大可不必引入竞争,甚至提出“重建垄断时代辉煌”的口号,国内也有这样的思潮。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同时存在,四合二甚至六合一方式不符合改革方向。要实现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两家寡头竞争是极不稳定的架构,要有三家以上全业务许可的规模相当的电信运营商才是比较合理的竞争架构。

第三,“博弈万能论”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经济政策没有对错之分,一切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较量的结果。还有人宣传电信竞争的三十六计,什么瞒天过海计、偷梁换柱计等等。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搅乱电信市场秩序。这些错误思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网络经济是电信业发展的未来

楊培芳将这些问题和矛盾归因于传统工业经济和网络新经济的摩擦。工业经济是收益递减、对抗竞争、以稀为贵、集中控制的独占性经济,而网络经济则具有收益递增、合作博弈、以多为贵、平等互联和共享性等特征。

传统经济的资源是钢铁和水泥,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稀缺的。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单位财富增加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的主要原料是光纤和知识,这些资源都是可再生的,由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打个比方说,在传统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商场里一件衣服标价一百块,买两件这样的衣服需要两百块,这是合理的,因为购买者独享了该商品。然而软件这种新经济时代的产品却不应该和传统工业产品一样按数量出售,而且还标以高额的单价。特别是目前电信行业的资费体系中‘按秒计费’、‘分秒必争’的现象都有悖于网络经济的规律。资源在电信行业不再稀缺,甚至可能是过剩的,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频率可以重复使用,频率也不再稀缺。在网络设备搭建好的情况下,运营商应按照功能而不是时间收取费用,鼓励用户多使用网络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电信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杨培芳说。

他还表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供产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开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

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因此人们往往将网络经济称之为“注意力经济”,认为谁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谁就能把握更大的客户群;入网的客户越多,网络的增加价值就越大。而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仅要靠技术上的成熟,更要靠客户在伦理上(如信誉、安全、善于合作、对客户负责任等)的认可。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自组织化的民营企业集团。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正在形成:每个人只要为别人创造了价值,制度安排就能使他得到的合理的回报。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摒弃传统经济模式,投身网络新经济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正在形成:每个人只要为别人创造了价值,制度安排就能使他得到的合理的回报。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摒弃传统经济模式,投身网络新经济模式。

推荐访问:网络经济 引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