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与“民本位”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摘要] “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 官本位”; “民本位”; 政治文化学; 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8-0017-03

破除“官本位”,树立“民本位”,从“官本位”走向“民本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话题之一。“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或积淀,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具体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等等。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的“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无疑,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

一、从政治文化学分析研究能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古代“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和历史演变规律

“官本位”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创造的体现民间智慧的汉语新词。在最初提出“官本位”这个名词时,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从历史考察看,中国的“官本位”政治文化萌芽于先秦时期,正式起源于秦朝。“官本位”政治文化因为科举制度而走向兴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本位”政治文化发展到顶峰。随着武昌革命一声枪响,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官本位”政治文化在中国才逐渐走向没落。“官本位”政治文化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尤其是经过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修炼,“官本位”政治文化在中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官本位”政治文化,是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准或参照系,用以衡量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人身价值的社会观念。其突出特征:官为贵;做官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而优则仕。官与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官本位”实质上也就是权本位,有权就有一切。在“官本位”政治文化处于社会的主导文化地位时,追求当官、当大官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双重历史作用。实事求是地看,它在维护国家统一、调节社会秩序、整合文化资源、统一思想观念方面曾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要不然,它为什么能够以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几千年呢?当然,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重治国经验轻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重人治轻法治、重权威轻民主、重等级轻平等。历史发展到今天,“官本位”政治文化纯粹变成不合时宜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江泽民对“官本位”进行了科学界定,他在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深刻指出:“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一些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也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俘虏。”他进一步强调说:“当前,‘官本位’意识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对自己或亲属或小团体负责,因此,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现在看来,这种“官本位”意识,是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陈腐社会意识。它像淤积在黄河河槽中的泥沙,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像一张经过世世代代编织的巨大精神罗网,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我们在这方面所要做的批判和破除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二、从政治文化学分析研究能全面深刻认识现代“民本位”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民本”古来就有,而“民本位”是今人在批判“官本位”中所提出的要相应确立的一个新概念。所谓“民本位”就是指把人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并放在主人的位置上。在“民本位”的范畴中,人民是主体,人民是本体,人民是主人,人民是目的,人民是标准,人民是价值的本源和前提。实际上它是对民主思想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化的表述。古代的“民本”思想,也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但没有也不可能把人民真正放在主人位置上,其根本含义是相对于“官”而言的。在“民本”范畴中,“民”是臣民,它不是本体、不是主体、不是主人、不是目的、不是标准、不是价值的本源和前提。从历史考察看,古代“民本”政治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主要精华之一,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一种政治思想。传统“民本”政治文化所包含的爱民、重民、保民、利民、惠民、济民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因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理想中的进步思想,很值得继承和发展,因为由此而来的是轻徭薄赋、缓刑、与民休养生息、“让步政策”、广开言路等,这些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客观上有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其进步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传统“民本”政治文化还不能叫“民本位”政治文化。“民本”政治文化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政治文化,仅仅是“官本位”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民本位”政治文化的理论层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八十多年的由革命到执政的实践,全心全意地领导、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了由“民本”向“民本位”的历史性彻底转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本位”思想的全面意义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升华。纵观历史和现实,古代“民本”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其确实包含着积极的思想文化精华,但由于受到阶级性的限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而中国共产党的“民本位”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了古代“民本”政治文化和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本位”政治文化的精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本位”政治文化,可以概括地理解为这样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即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把干部当作“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我们破除“官本位”政治文化,为什么只能确立“民本位”政治文化,不能确立“民本”政治文化?这是因为“民本”政治文化与“民本位”政治文化两者虽然形式上相似,都有“民本”两个字,只是差一个“位”字,但这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的很多实质性的不同。“民本位”思想奠基于现代民主基础之上,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之下,诞生于现代公民社会中。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的原则,表明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各级官员,都是平等的公民。“民本位”之“民”包括社会的全体人民、全体公民,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全面性的特点。而且,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构成了现代国家和政治的实质内容。因此,逻辑必然地要求以人民权利为现代政治国家的根本,以人民利益为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民本位”思想是“主权在民”,民为主体,官是为民服务的,应听从于民。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本位”思想也可叫现代“民本位”思想或叫社会主义“民本位”思想。相反,古代的“民本”思想被封建君王用作保障自家万世基业的包装,并无尊重老百姓个人权利的意思,是建立在臣民政治基础之上、皇权至上的前提之下的。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不应该强化“民本”思想,而应该大力坚持和倡导“民本位“思想。

三、从政治文化学分析研究能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官本位”与社会主义“民本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上的根本对立

封建主义社会是“官本位”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民本位”社会。社会主义的“民本位”与封建主义的“官本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上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文化理念。

1.世界观认知上的根本对立。

究竟谁是社会的主体、谁是社会的主人,这是人们在世界观认知上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立场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民本位”政治文化观念即现代“民本位”政治文化观念来回答,无疑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信念,前进的动力,智慧的源泉,胜利的保证,其最深厚的基础统统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定位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利益。而“官本位”政治文化观念却截然相反,是将具有官职者视为社会的主体,视为社会的主人。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官贵民贱。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以官为荣,皇帝自不待言位处至尊,其他像王侯将相、官分九品,不论大小都被称为“父母官”,称为“老爷”,司“牧民”之责,地位显贵。老百姓则被称为“子民”、“草民”、“贱民”、“奴才”,而医生、手工业者却被称为“巫医百工”,文学家、艺术家更被贬为“三教九流”。君尊民卑、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很显然,社会主义“民本位”政治文化与封建主义“官本位”政治文化在世界观认知上的根本对立,实际上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剥削阶级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人生观认知上的根本对立。

社会主义“民本位”政治文化观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的章程,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人生宗旨,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可是,封建主义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意识反映在人生观上,人生的追求赤裸裸地变成了一切为了当官,当官就是一切。做官可以当老爷,可以发财致富,可以光宗耀祖。显然,从人生观角度看,社会主义“民本位”政治文化观念是一种纯洁、高尚、崭新的人生理念,封建主义的“官本位”政治文化理念却是一种自私自利、腐朽没落的人生理念。

3.价值观认知上的根本对立。

为官的价值是什么?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还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这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搞清楚的价值观问题。从社会主义“民本位”政治文化观念来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为官即当领导的价值,不在于官位即领导职务的高低,更不在于拥有的金钱财富有多少,而在于对人民对社会的奉献。凡是在自己所处的“官”位上即领导岗位上或工作岗位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都是有价值的;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都是有价值的。而封建主义“官本位”政治文化观念,则把是否做官及官做的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谁的官大,有权有势,有钱有财,安享荣华富贵,谁就有价值。

此外,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认知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在权力观认知上,前者认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官员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后者则认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上司给的,个人奋斗得来的,手中的权力是用来管老百姓的。在地位观认知上,前者认为国家的各级官员包括元首与人民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后者则是官贵民贱,实行的是等级特权制度。在利益观认知上,前者认为当官就应当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后者却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

总之,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看,“官本位”政治文化是一种过时的、腐朽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它是同共产党领导的实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官本位”政治文化必然会走向衰亡。古代“民本”政治文化虽然包涵积极思想因素,但其实质是“官本位”“换汤不换药”的新变种。因此,古代的“民本”政治文化不能叫做“民本位”政治文化。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要特征的“民本位”政治文化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内在反映,也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的“民本位”政治文化是对古代“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摒弃,是对古代“民本”政治文化和资产阶级“民本位”政治文化的扬弃。所以,从“官本位”政治文化走向“民本位”政治文化,“民本位”政治文化最终战胜和取代“官本位”政治文化,并成为崭新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作者:陕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余岩

推荐访问:官本位 民本 文化学 意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