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密切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但传统的英语课堂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得学生只能学习掌握有限的语言文化知识,接触抽象的跨文化交际原则,一旦面对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往往会出现交际障碍或失误。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外语教学也迎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由于多媒体网络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外语界尝试着将其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语言文化学习的新途径。本文将就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展开讨论。

一、理论依据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及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知识是个体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和协作而构建的,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或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情景”、“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网络所具有的多维化、集成化、交互性、情景化等特点,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活泼,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此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突出语言的文化性,培养文化意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学生认识空间的局限,大量的网络资源、课件、文化类的视频可使学生大信息量、全方位地接触所学语言的相关信息,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自然属性的语言交际中获取对目标语社会文化的敏感性。

3.凸显学习的交互性,培养交际能力。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外语教学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可通过网络交流、探讨、分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促进个人认知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也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双主互动策略。“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该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在教师适时启发下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从而达到“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在双主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立教学环境,引发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扮演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着、协调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把握各种课题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双主互动教学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多媒体环境下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反映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在本文讨论的其他所有教学策略之中。

2.主题教学策略。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心理过程,而主题化则是实现人类认知过程中经验范畴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主题的划分可大到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日常社交礼仪等,也可选择抽象的思维模式或价值系统作为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某个主题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音频和视频获得感官刺激,并开展主题性讨论,作口头汇报;课后则要求进行延伸性的主题阅读或观看,开展专题性写作以完成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情景创设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活动应在一个真实、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从而保证学习者能从复杂的真实环境中构建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共享性及获取的便捷性等优势,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课件、光盘、影视资料等教学资源创设立体化的文化输入情景,生动展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历史等,引导学生开展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差异,在文化移情中完成语言的习得。同时,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大量真实语料,针对具体场景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使学生在更接近自然语境的交际过程中,真正将语言学习、语言实践、文化习得融为一体,拓宽文化视野,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

4.自主学习策略。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创造了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指定相关网站,引导学生网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丰富拓展文化,增加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可采集、利用在线资源建立文化学习资源库及文化学习网站,并在网站上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地点、环境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信息,筛选信息、交流信息,再加工信息,成为建构信息的主体,学习和强化所需的英语文化内容,并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和发展心智的同时,培养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

5.小组合作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他们妥善处理人际交往的策略,这是基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策略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兴趣、学习成绩、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4~6人为单位的小组,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可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group leader,secretary,reporter等,每次活动由group leader主持,人人参与,分工合作:secretary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成员之间可以展开对话、讨论,reporter负责向全班汇报结果。汇报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一人汇报、两人或三人以对话或采访形式汇报、也可是全组参与小剧表演、PPT制作等。教师则参与此过程并起组织、引导、监督的作用。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小组间的交际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别人做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建构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这种交流也使学生将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外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案例

以上各教学策略并不是彼此孤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把以上各策略恰当组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节日”这个单元主题时,教师可提前把中西方重要的节日列出,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情人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要求每个小组分别以不同的节日为主题,从节日的由来、含义、风俗传统、特色食品等角度在课下通过网络搜集整理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翻译撰写文字材料等,并在小组成员合作下制作出PPT课件,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上前展示PPT并同时用英语讲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此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多次碰头、协商,分工合作,锻炼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上网浏览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课件,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展示介绍活动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其他主题活动:如讨论、对比中西方节日,针对“洋节日”流行的现象展开辩论赛等。在课程结束时可布置写作任务:对年轻人中盛行西方节日的看法。通过这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以上各个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应用并展示出优势,教师由始至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积极性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调动起来,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深层的理解,培养了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 张科荣.论“多媒体”、“双主”模式与英语教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 Fisher,G.Tourist or Explorer?Reflection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6,29(1)..

[4]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

[5]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推荐访问:跨文化 交际能力 培养 策略 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