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时代解读

[内容摘要]中国“和合”传统文化、马恩列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统战理念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神渊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统战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需把握内容、精髓和特质三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需彰显时代精神,掌握和运用先进文化、发展协商民主,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完善政治制度,夯实统战的制度保障。

[关 键 词]统战理论;理论来源;实践基础;时代解读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凝民心、聚民智,引导各种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是统战工作的根本目标。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深挖统战工作的历史渊源和科学规律,总结统战工作顺利开展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当前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统战工作的实施效率,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助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神溯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扎根于中国“和合”的传统文化,依赖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中国共产党人对统战工作的真知灼见。

(一)中国“和合”传统文化的历史奠基

传统文化塑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1]。传统文化不可断,统战理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补,它源于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和”指和谐、祥和,“合”指结合、联合,和合指以结合的方式实现“和”的目标,其主旨和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实质契合。“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内含差异性、和而不同的统一状态,这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理论,为统一战线理论提供基本内核和价值原则。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横流中,“和合”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在历朝历代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应用、淬炼、升华,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政治文化,为中国特色统战工作的开展积淀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二)马恩列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积极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发展者,积极探索如何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为当前统战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恩是统战思想的主要创始人,1840年在《马克思全集》中,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号召人们运用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开展反对宗教、封建势力的现实动机。伴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恩格斯不断思考,阐明了“统一战线”的内涵,指明统一战线的方针,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之后列宁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内涵,列宁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号召无产阶级重视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巩固工农联盟,利用一切机会结交同盟,巩固无产阶级阵地,同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结成的反革命联盟作斗争。这些充满智慧性因子的统战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不可忽视的理论溯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对统战理论的智慧探索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陈独秀最早使用“联合战线”的概念,他在《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劳动运动的工作上,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才免得互相冲突,才能够指导劳动界作有力的战斗”[2]。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最早使用“统一战线”的概念,他在《“五卅”后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前途》一文中提出:“反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为事实。所以‘五卅’以后反帝国主义运动确已进了革命行动的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也已经不仅是宣传上的口号,而成了群众斗争的实际目标了”[3]。建国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倡导“不要四面出击”、“宗教信仰自由”、“协商民主”等统战理念,形成了丰富的统战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进行统战理论创新,“一国两制”、“大统战”以及各种政党、宗教、民族理论的不断衍生,日益充实着蕴含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实践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基于扎实的实践根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践行中积累的统战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锻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实践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积累足够的现实素材和事实依据。

(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统战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形成的主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统战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形成的主要依据。统一战线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六个重要的形态,这六个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统战智慧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更迭和演变的过程凸显出统战理论深邃的内涵和灵活的特性,也不断充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提供精神养料。六种统战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统战理论的现实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明确哪些是联合的力量,哪些是分裂的势力,进而有针对性的凝聚正向合力,抨击反面力量,实现特定时期的政治目的。无数革命领导人带领人民积极进行统战思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升华理论,最终熔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智慧结晶。

(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形成的重要鉴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都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社会主义浪潮中土崩瓦解。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在这些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党派敌视其他阶级的政党,忽视其他民族的利益诉求,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种种不和谐因素催生了社会动荡、混乱的局面,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图谋提供可乘之机。这些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借鉴。通过吸取这些国家统战工作的教训,我们才会谨慎地处理好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准把握

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是统战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指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须从内容、精髓、特质三个维度进行理解,方能正确、精准把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内容极为广泛,综合当前我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发现统一战线主要协调“五个方面”的关系,即用民主、协商原则处理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用互助、和谐原则处理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关系、用尊重、调适原则处理统一战线中的宗教关系;用平等、互动原则处理统一战线中的阶层关系;用交流、互惠原则处理统一战线中的海内外同胞关系。统战理论是围绕“五大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观点、看法,“五大关系”构成统战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和升华统战经验,探析统战工作内在的发展规律,融汇合乎统战需求的理论成果,形成以“五大关系”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指导着统战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实施,是对统战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和概括,是统一战线协调、有序运转的关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髓在于人本特性,人本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得统战工作透谧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不可否认,政治性始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所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将人本主义熔炼其中,展现出中国统战工作无穷的魅力。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对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谨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尊重他们的意见、看法,以协商民主的形式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决策;对少数民族,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原则处理一切民族关系,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对宗教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人士的权利和自由。这些充满着人性化的统战理念,渗透进统战工作的每一个要素、过程、结果,成为指导统战工作开展的根本价值原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精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特质鲜明,主要体现为应用广泛、体系包容、影响深远。应用广泛指的是统一战线的应用范围和适应范围广泛。统一战线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泛,民主党派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的适用范围,即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外延特别宽广。体系包容指的是统战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自由性,统战理论的根本目标是协调不同关系达到“和”的目标,所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不可或缺,“统战理论的包容性能够促进社会治理中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4]。影响深远指的是统战理论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统战理论指导人们有策略、有原则的处理政党关系、阶层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海外关系,维持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转,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路径考量

“人的一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没有优秀文化的引导,社会就不可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整体的和谐”[5],统战理论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控制和影响社会的分离程度,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维系社会稳定。基于统战理论的特殊重要性,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路径推动统战理论的创新发展,保障统战工作的顺利进行。

1.彰显时代精神,掌握和运用先进文化

统战理论是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和发展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凝聚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加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统战工作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立足当下,统战人员要彰显时代精神,掌握和运用先进文化去丰富和践行统战理论。为此,一方面要整合历史文化,弘扬传统华夏文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民间文化精品,打造经济、人文和生态价值相统一的山水文化。除此之外,还要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历史文化,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海外联谊,发展同根、同源的两岸文化,传承团结进步的民族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为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人文环境。

2.发展协商民主,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

统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政治环境中,各个政党、阶层、民族才会广开言路,发表意见,推动统战理论、统战实践的创新。协商民主理论虽然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协商民主的实践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借鉴协商民主理论,将我们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拓展,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为更好地发展协商民主,推动统一战线发展,一方面,要切实用好人民政协的平台,尊重各界人士的主张和见解,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凝聚人们的共识,形成决策合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扬民主作风,倡导务实态度,汇集社会各方面的合理诉求,科学民主决策。

3.完善政治制度,夯实统战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产生、运用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的支撑,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得统战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保障统战工作高效开展。因此,一方面,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凝聚改革合力,协调复杂、多变的社会利益关系,维系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势,遵循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开拓的眼光看待世界政治文明,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章祥.诵读古诗经典传承民族精神[J].科学咨询,2011(36):1

[2]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66

[3]佟严实.中共最先使用“统一战线”概念的人是谁[J].四川统一战线,2010(12):16

[4]耿相魁.以统战文化服务新区建设[J].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6):13

[5]耿相魁.以统战文化服务新区建设[J].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6):15

责任编辑/李永生

推荐访问:统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 理论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