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探析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此篇文章主要是以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为出发点,然后对人民币展开分析,从而提出了要想实现它的国际化就应按照逐渐推进的方式的想法,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其周边出发,利用现有的优势提升人民币的地位,最后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实力攀升,各地的学者也开始思考,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措施,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现如今,拥有全球第一外汇储备的中国在经历过世界金融海啸之后,不得不对人民币缺乏国际货币地位而面临的高金融风险进行思考,这也许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一次转折点。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性货币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但结合其先前跨境结算试点及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来看,它显然已经开始上路了。因此探讨其如何国际化意义重大。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指人民币现金或非现金还有用其结算的经济项目,在国际上进行流通中由非居民保有的过程,这其实是在不断进行变化的,也就是在持有方式上从国内持有到非居民保有的改变,所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差异。其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纵观世界及各国金融发展史,我们发现经济国际化的结晶——货币国际化,集中体现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从以往经验来看,一个国家通常在货币国际化之前,先将工业、金融、经贸等国际化。为什么要将货币推向国际?因为此举成为了国家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助推器。因此,两者是紧密相连的,货币走向国际代表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可见,强大的经济后盾必然会推动货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

从2009年3月至2014年7月,中国央行相继与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29782亿人民币,[1]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汇率风险,其中,与欧洲央行的签约更具战略意义。开放跨境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2]。

综合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人民币步入国际化已经拥有了如下几方面的条件:

1.稳定的政治格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起,我国的政局素来稳定,在国际政坛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对于外交,中国一直是保持开放的态度,秉承健康、稳健外交的理念,对于国际方面的事务表现积极,中国是非常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也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协助他们一起发展。而这也不失为一次绝佳的机会将人民币推向世界,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提供便利。

2.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GDP增长势头迅猛。此外,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至2006年10月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并在数量上正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我国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同时,我国政局稳定,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因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充足的外汇储备和良好的国际信用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已接近4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地位,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充足。此外,我国在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上采取的是稳健策略,在亚洲金融海啸中,看到东南亚各国相继贬值,中央向世界申明人民币不会贬值,稳住了投资者的投资倾向,提高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期待,并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信用。

4.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

QFII便利外资进入中国股市;QDII允许中国资本投资海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放松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条件等都表明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十分明确。2014年11月17日开启的沪港通更是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发展,并使这一进程由官方走向民间。

5.逐渐完善的金融体系

高度自由与成熟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完成货币清算与调控的坚实基础。从1994年以来,中央坚持以积极、控制、步步推进的方针构建金融市场的“地基”,始终对货币汇率体系革新进行探索。这些改革措施促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和一个比较完善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使之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3]。

三、国外货币国际化道路及对中国的启示

1.英镑、美元的国际化道路

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扩张的背景下确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其地位确立的内在助力。至20世纪初,英国便是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不断的于世界各地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英镑的国际化就建立在英国的全球殖民统治上。换句话说,英镑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掠夺初期的资本积累导致的,是不能效仿的。

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欧洲各国受到了重创。可是美国却在此次战争中得以保全,并且经济实力反而大幅增长。二战也成为一次契机将美国缔造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与此同时,美国在黄金储备量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早在1945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正是这样的庞大的储备,促进其金币本位制的形成。之前以英镑为霸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布雷顿体系彻底改写了英镑为霸主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变成直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确立。上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的确立直接宣告了美元黄金等价物时代的终结,但它却并没有撼动美元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因为美元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依然在发挥着作用,而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强大实力又进一步巩固着美元的这种地位。美元和英镑走向国际化是因为一些历史条件,这些经验对于人民币来说是无法效仿。当然,这个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中国拥有了一定庞大的经济实力,推动货币实现国际化发展才会有可能,而同时,只要不断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攀升,人民币向国际迈进也只是时间问题。

2.欧元国际化历程

牙买加体系继布雷顿体系分崩离析后,没有确定任何国家的货币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而经济实力超强的欧盟因其实行一体化进程,使欧元跻身国际货币行列。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雨。在1965年欧共体六国“欧洲货币联盟”的会议上提出,然后至1970年的“完全的经济货币联盟”;自1973年开始的“蛇形浮动”,再至1975年《万圣节宣言》的发布,加上之后六年的筹划,一直到1999年元旦欧元才被实际使用。伴随欧洲的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欧元并不是短时间内产生的,其通过了渐进的发展。其中德国由于在经济和伙伴方面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导致了德国马克短暂的成为了欧洲的通用货币。在欧盟成立后,欧洲大陆原有的通行货币由德国马克变成新生货币——欧元。而欧盟超强的经济实力又为欧洲各国赢得了更多贸易主动权。欧元的货币职能也逐步被欧盟成员国所接受,并逐步发展为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国际货币。

欧元的国际化经验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参考:首先,促进人民币发展成为区域性的货币。金融危机时期,考虑到国际货币均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无序波动,可促进周边各国采纳贸易商人的建议,倡导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其次,快速加入到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在东盟和我国之间建立贸易的自由区,不断维持人民币的价值稳定。只有通过了一体化的阶段,才能有效的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

3.日元国际化历程

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经济大国,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经济高速发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和日本都从封闭经济体转向市场经济时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均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同时,两者在推行本币国际化时也都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及本币升值的双重压力[4]。我国也自始至终的向日元国际化的过程学习,稳步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因此对于日元的经验总结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元国际化,启端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遵循着从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跃迁。在初期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站在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最主要的失败原因是后期的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到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盲目的推出不恰当的政策 。此外,也没有给予货币区域化足够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日元在金融危机环境中缺乏抵抗力。同时,频繁无常的汇率波动迫使市场不得不弃用日元,而这也大大地抑制了日元的价值储藏效能。这个问题我国应予以重视。分析日元在推进国际化发展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就是货币由本国向国际化转变的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分析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相对应来制定分段的目标和措施。

四、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走路径必须进行有效设计,才可全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逐个消除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的桎梏。由于当今复杂多变但又相对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可以参照欧元或日元模式,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第二阶段是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人民币才可能最终走向国际化[5]。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人民币周边化要注重市场导向与政府政策双轮驱动

人民币周边化应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规模的迅速扩大而逐步强化,有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与政府政策共同推动两种形式:市场导向的国际化是贸易和金融往来中对人民币日益增加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市场导向和政府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国际化的特点是既有经贸往来中形成的对人民币的需求,又有东道国或地区政府政策的推动。相比而言,市场导向与政府政策双轮驱动对促进人民币周边化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市场导向的同时,积极获取东道国和地区的政策支持是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2.人民币区域化要注重国际合作与贸易推动

截至现在,在两个框架的前提下,东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顺利进行,这两个框架分别是亚太经合组织与东盟组织,但是就这两个组织而言,其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无法为今后的东亚经济合作机制提供基础保障。至于现存的把东亚大部分重要经济体包括进去“东盟—中日韩10+3”机制可以作为未来东亚经济合作的基础,但是东盟不可能担当未来经济合作组织的核心,因此我国可以进一步密切与日本的合作来充当带动东亚经济与合作的“双头鹰”[6]。我国应当以同其他各国贸易合作为契机,积极推动人民币的使用。从90年代至今,我国在针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时,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到结算货币的范畴中。在一些国家,人民币实现了与这些国家的货币相互兑换,有的还能全境流通,比如缅甸、泰国、澳门、香港等都可以广泛应用。从人民币在国内及我国周边国家的流通状态来看,将人民币发展成区域性货币的可能性非常乐观,因为它已经在中国周边国家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不断加深影响力。同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开展日益紧密的贸易往来,也将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打下基础。

3.人民币国际化要注重促进受益途径多样化与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

人民币在真正成为区域货币后,怎样转变为国际货币将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民币是中国的通行货币,必然将会为中国人民首先带来利益。这其中存在的矛盾是人民币首先必须将东亚各国的经济进行整合,方可有效立足于国际金融市场。但它与欧元国际化的巨大差异则正在于这里,虽然是相同的区域融合,欧元的受益途径更多样化,其受益面也显然更广。人民币的国际化决定于周边区域各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重视和依靠程度,即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直接左右着人民币国际化成功与否。因此,促进人民币受益途径多样化,扩大参与者受益面,积极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已签货币互换协议国家一览表.360DOC个人图书馆[OL] .http:///content/14/0721/22/2457585_396151257.shtml,2014-07-21.

[2] 陈全功,程蹊.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前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75.

[3] 刘姣华,徐侃.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障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1):34-35.

[4] 陈明亮,李建军,周胜胜,叶银龙.日元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人民币的启示[J].浙江金融,2011,(9):21-24.

[5] 吴念鲁,杨海平,陈颖.论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J].当代银行家,2009(11):4-12.

[6] 肖磊,董树功.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65-67.

推荐访问:探析 国际化 路径 人民币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