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探微

摘要: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的改革需要我们要继续从政治载体、政治主体、政治生态等方面对政治文化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政治文化;历史渊源;当前现状;建议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47—02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系统。政治具有自己独立的规则,宗旨,目标和价值观,是与经济文化领域的规范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念,政治活动中形成的政治规范原则,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智慧,个人的政治责任感等的综合。对整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渊源

什么是政治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没有这一概念,但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对核心—政治意识形态有广泛深入的论述,这是人所共知的。列宁在1920年底所作的《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概念,并论述了与其相关的、与之并列的“政治教育”问题。他说“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在上述讲话中,列宁并没有给政治文化下定义,但涉及到政治文化是特种政治现象,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倾向,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评价倾向等等。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行为主义比较政治学的兴起和传播,形成了以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卢西恩·派伊等比较政治学家为代表的政治文化论。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2]他在该书中,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种种分类以民族为主体,分为主文化政治体系总体倾向和亚文化各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以政治体制运行为基准,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以政治态度为标准,把个人的政治文化的内容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评价三个方面。

我国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开始的,在继承了马列主义的政治文化的精髓下,研究现代西方政治文化,并把它引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政治文化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这样概括: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是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发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3]

二、当代我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文化多元化并出现内在失衡

马克思曾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观念形态的文化。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经济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分化和社会分层的加剧,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逐步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诉求。不同经济背景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政治文化心理,这正如西方社会学家奥斯廷所说:“民主政治欲维持稳定,必须在共识与分歧上获得平衡,过度的共识会压制政治上的歧见。”[4]然而在我国,由于我们习惯了一元化的政治文化观,所以对这种差异性在很长的时间里难以理解。在解决政治文化多元变动问题上,我们习惯的做法是以主导政治文化观去统领其它政治文化观,而不是使主导文化观主动接近、容纳其它政治化观,在一些政策和策略上从没有做的兼容性和灵活性,没有更能容纳多元社会利益主体的政治文化诉求。从而导致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内在失衡。

(二)政治文化的日趋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上它是砸碎神学枷锁的精神解放,是政治文化的非神灵化和尘世化;广义论上它是包括反神学在内的宽泛的概念,是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民主化与法理化的政治文化。[5]促使社会主义过程朝着提高世俗化程度方向发展的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经济和非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口迁移的变化,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接替;二是现代新闻媒介、新型产品、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物质前提。”[6]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竞争、开放等观念深入人心,主体意识日趋强烈。一种新型政治文化开始形成和创立,世俗化成为现阶段中国政治文化的取向。

(三)政治人格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专制体制得到空前发展和加强,这就使得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行政权威高于一切,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从上到下,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没有相应的义务;从下到上,老百姓拥有绝对的义务而没有相应的权力。这种独断专行、“家长制”作风的专制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政治人的依附型人格,严重地阻碍了政治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人格开始由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政治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培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平等观念、自由精神等,这些意识和精神必然会渗透到政治领域,形成独立人格和新型政治文化。

三、当代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就是旗帜问题,如果方向错了所付出的努力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甚至会将我们的事业毁于一旦。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文化建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相联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使之与坚持爱国主义,弘扬自尊、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这样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能够健康发展并不断完善,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

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经济基础载体建设和社会基本规范制度建设,首先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进一步推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政治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市场经济的运作以一种难以抵抗的物质力量使人群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主体意识,认识到自我的权利、尊严及责任,培养开拓、创新和自主、自立精神,以主体者姿态参加到政治生活中来。进一步完善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努力建构顺畅的、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制度对公民意愿表达要求的吸纳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开辟拓展政治参与渠道,为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打下物质基础。

(三)政治文化的行为主体建设

政治行为主体建设包括社会公民和政府主体和行政人员,政治文化行为主体是政治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是政治文化建设的最终执行者,这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马克思政治文化中国化的早期,毛泽东就主张人们投身社会洪流,提倡为人民大众奉献自我,鼓励人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需要培育现代“政治”整合公民文化。通过学校、媒体等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现代政治文化的传播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克服几千年来形成并遗留下来的臣民思想,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公民自主意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让公民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现代民主素质的“政治人”。

(四)政治文化的生态建设

政治文化建设不单单是一个孤立的命题,而是一个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紧密联系的全称命题,我们要把政治文化建设放到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个生态中去考虑,要继承我国历史上有益的政治文化遗产,又要吸收国外政治建设的先进经验;既要从现在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到我国未来政治发展走向;既要看到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又要看到政治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共同性。要把整个政治文化建设放到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的生态环境中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政治文化建设全面、科学、富有生机的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368.

[2]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4]虞崇胜.实现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平衡[J].长自学刊,2007,(5).

[5]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1:240.

[6]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9.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当代中国 政治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