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来政治语言述评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我国各级党政领导人的更替,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政治语言也发生相应变化,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家式政治语言、工程师式政治语言、政治语言的新气象。每个阶段都被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有着深刻的政治现实背景,而政治语言的变迁又都是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它既是政治活动的反应,又为政治活动服务。

关键词:政治语言;革命家;工程师;白话

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53—02

政治语言作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语言,是为政治活动服务的,而政治活动是日益变化的,与之相适应,反映政治活动及作为政治活动媒介的政治语言也会随之变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治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因此,本文试着梳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政治语言,从中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语言特点及政治语言变迁背后所反映的现实政治。

一、革命家式政治语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随后,新中国成立,大批革命家转换领导岗位成为新中国建设者。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能看到革命家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场景。与之适应,这一阶段的政治语言具有典型的革命家特色。

(一)政治语言口语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工作在农村,对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了解,这使他们更加懂得怎样跟农民等普通大众沟通。“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这类大量极寻常的口语化的贴近人民的政治语言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使其轻而易举的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二)口号式政治语言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成功领导了工农运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又惯性地运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搞特搞群众运动,是我们一切建设事业高速度发展的基础。[1]群众运动往往是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发动起来的。在政治动员中,具有煽动性、导向性的政治口号则是必不可少的。建国初期,“不要四面出击”的政治口号,起到了稳定时局、稳定人心、维护团结的重大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我们党领导和号召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口号。大跃进时期,则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超英赶美”等等。拨乱反正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我们党走上正轨,为尽快清除“文革”遗毒扫清了思想障碍、赢取了民心支持。改革开放时期,“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政治口号,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形成了一股由党领导的、亿万民众参与的改革潮流。[2]这些政治口号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各项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二、工程师式政治语言

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退出历史舞台,代而取之的是大批理工科出身的干部上台执政,并由此形成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工程师治国”。据统计,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的政治局常委是清一色理工科专业背景出身。因此,大批理工科干部上台执政也给政治语言带来了新变化。与工程师严谨、精确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严谨、逻辑性强、专有名词和数据等规范书面语的大量使用成为这一时期政治语言的主要特点。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这句话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风险的描述,典型的体现了逻辑思维严密无懈的特点。十五大报告中,在对如何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描述中,提到了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专有名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是指其他时期不存在这类政治语言,而是指这类政治语言在这一阶段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然而,与此同时,某些干部习惯于讲官话、套话、术语名词、模糊概括,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类话语的充斥,成为这一时期政治语言的突出问题,越发显得刺耳。在中国政治现实中,逻辑严密无懈往往意味着面面俱到,专有名词大量使用则意味着拒人于千里之外。比如,我们常听到要“进一步”如何如何,要“加强领导、发动群众、落实政策”等等。这类话不可谓不全面,然而这类面面俱到却脱离于实际。到底怎样“进一步”,怎样“加强领导、发动群众、落实政策”,全告阙如。这些错也不错、用也无用的官话,就成了“正确的废话”。另一方面,官文中大量的专有术语,实际上是在变相的剥夺普通民众的知情权。这类官话、套话的大量充斥,带给我们的只是昏昏欲睡的无聊和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以及群众对政府的疏远。

三、政治语言新气象:政治白话的回归

这一阶段以“不折腾”为发端,中国政治语言出现新气象,大量政治白话开始重新流行。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三个字刚落音,人民大会堂观众席随即传来会心的笑声。[3]“不折腾”三个字,北方方言、口语化,在国民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随后,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了一次集体转变——政治语言口语化。会前,吴邦国对全国人大工作报告起草班子定调:自己就喜欢讲“大白话”。他在3月9日所作的人大工作报告中,洋溢着诸多生动而精彩的“大白话”。如他在阐述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时说:“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不是唱‘对台戏’。”不约而同,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温总理也提出一个要求,让普通群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随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等让公众会心一笑的语言举不胜举。政协主席贾庆林作政协工作报告时,“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的大白话也让听众感觉很亲切。[4]两会掀起的这股白话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人士的共鸣。来自济南公交公司的吴倩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像拉家常一样听着亲切,话很实在,也很好懂。”[3]

四、政治语言的变迁——时代的烙印

从“革命家式政治语言”到“工程师式政治语言”的变迁,它表面上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退出历史舞台,工程师政治官僚走上领导岗位,但它却是一种历史进步。“工程师治国”是时代的产物,它有深刻的国情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始,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时代选择了“工程师治国”。因为大批“工程师”走上领导岗位,适应了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一转变的需要,也符合生产力扩张这一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实践也证明,由工程师主导的中国政府确实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从“革命家式政治语言”到“工程师式政治语言”的变迁恰是对这一历史进步的反映,与此同时,以严谨、逻辑性强、专有名词和数据等规范书面语的大量使用为特征的“工程师式政治语言”,客观上服务了准确全面地阐发和传播科学技术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党和国家的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机结合。

发端于“不折腾”的政治语言新气象,则是对前一阶段某些官员只会说官话、套话做出的反映。这股新气象并非偶然,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为和谐社会重要一环的“官民和谐”便引起重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官民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内心里尊重民主,把民众当作主人,善于跟民众沟通,使民众听懂自己的观点,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而大量官话、套话的存在却是横在官民之间的鸿沟,变相剥夺了广大群众的民主政治知情权。

这股“政治白话风”,不仅是中国政坛在政治语言上的一次简单变化,它更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深层的进步。它表明中国政治的民主氛围日益强化:一方面官员们越来越尊重公众的民主权利,习惯于用与民平等的语态讲话;另一方面民众对此有需求市场,有需求才有产出。其次,这种政治白话语言,是党和政府务实作风的体现。它揭示了一种更加贴近民众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宣传新思维,有利于跨越“信息鸿沟”,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一直以来,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对话系统,中介是媒体、庆典、会议等。官方的决策过程需要民众监督,决策结果要向民众公布;民众对官方活动向来高度关注,也有民意表达的诉求。这两者之间的对话,使用的越是风格接近的语言,其对话的效果就越好。[5]政治白话就是两者的挈合点。

在中国政坛上,政治语言的每一次转变,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代表着中国政治的一次进步。但是政治语言终究只是一个载体,其所要表达的政策和观点,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转变话风为契机,着重在内容上、政策上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参考文献:

[1]编辑部.关键在于大搞群众运动[N].人民日报,1958-09-24(01).

[2]张书林.党的政治口号变革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7,(5):35-38.

[3]韩适南.“白话新风”凸显政治进步[N].齐鲁晚报,2009-03-06(A07).

[4]颜玉华.解读中国政坛“白话新风”[J].民主与科学,2009,(2):32-36.

[5]赵新利.两会白话语言揭示宣传新思维[N].日本侨报,2009-03-07.

The political language Commentary within Six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 deku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t education;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Within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ong with our country all levels of party and politics leader"s change, uses for to exchange the political information political language also t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may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revolutionary-style political language, engineer-style political language, a new atmosphere of political language. Each stage has been gotten deeply the time brand mark, has the profound political realistic background, but the political language"s vicissitude is also the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s the progressive performance unceasingly, it i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activity response, also serves for the political activity.

Key words: political language; revolutionist; engineer; vernacular

推荐访问:述评 新中国 年来 语言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