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的状况\影响及对策

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弱势群体的政治亚文化不断对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心理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整合政治亚文化的迫切性也一步步提高。

关键词弱势群体 政治亚文化 整合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48-03

一、我国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的状况及特点

(一)我国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的状况

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指出,一个政治体系的全体人民是由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各阶级所构成的,它们都可能各有特殊的倾向或趋向。他把这些“特殊的倾向”称为亚文化 。他从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将政治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地区型、顺从型和参与型。地区型政治文化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由于社会成员被封闭在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活。顺从型政治文化下的民众往往被动的接受统治,由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政府产生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政府管制,对于政治体系没有任何期望,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文化下,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的公民。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相信,参与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所以民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过程,以便影响政治决策。

我国的统治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其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规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共同性的政治态度和倾向。属于主流政治文化的人群大致可包括国家政治官员、经济精英、科技文化精英、中产阶级等。这部分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基本上是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他们有时间浏览国家要闻的信息、有精力讨论国家政策的走向、有渠道或者有能力向上表达自己的政见,属于阿尔蒙德和鲍威尔的分类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然而弱势群体最关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如何能够维护好自己的财产和权益。至于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国家又出台了什么新政策、政府如何宣传其政治文化在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他们仅有的政治生活或者仅限于向居委会反映和投诉。并且,弱势群体或具有生理上的弱势,或属于社会性的弱势,被社会排斥到参与政治生活的主体边缘之外,他们既不关心国家政治状况,更多的注意力在生活的维持上,也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去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不参加不等于没有意见。由于在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势之下,弱势群体都会有一定的“被剥夺”的心理。这一类人群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都在一定程度下反映了其生活状态,因此其对于国家、政府存在着不满情绪,也不能完全认同政府的决策。

(二)我国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的特点

1.我国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低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去直接影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是我国针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在我国,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仍在进一步推进中,民主机制并不完善, 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许多公民的政治权利在现实政治中不能得到完全的行使。并且现实中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有限,再加上弱势群体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政治体系的政策输出,而很少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体系中,向政府诉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

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二是这类人群不仅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他们的政治意愿往往被忽视、被隔断。相对较低的地位使得弱势群体的呼声很难被政府听见,同时媒体的关注度也不足够。更多时候,弱势群体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意见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使他们有苦无处诉、有难无处讲,长此以往,也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隐患。给社会安定带来忧患之后,反而没有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政府的帮助,使他们更不相信政府,就更难参与到政治决策的过程中去。循环往复,造成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度越来越低。

2.我国弱势群体的政治情感弱

弱势群体的政治文化总体来说并不是服从于我国的统治政治文化的,只能说他们是被服从。当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政治政策的输出、被动服从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那么他们的政治心理其实是属于情绪化的、封闭的,同时其政治行为也是盲从的。

弱势群体大部分是低学历者,他们对政治的认知度的进展是缓慢的,并且与其生活状态同步的。也就是说如果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在接触到大众传播如电视、报纸等时,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质量不一样,受到的重视也不一样”这样的心情。这时,弱势群体自然而然就会对国家政策、政府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和不满。参与居委会的换届选举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对投票权的形式,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行使背后的阴影。在投票活动中经常可能存在种种操纵贿赂等不良行为。所谓的“全民公决”却被少数人变成欺瞒大众的政治活动。而一旦居民察觉选举中的猫腻只会对居委会以及政府失去信心和期待,从而将自己仅有的政治参与范围再一次缩小。因此即使国家对弱势群体有照顾政策、有关怀和重视时,他们也会觉得不足够,因为他们始终并没有达到比其高一阶层的人群的生活水平。所以对国家的统治政治文化存在不赞同甚至反对的心理,政治情感因而也就偏离了国家主流的情感趋势。

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新国情下,大学生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政治情感在毕业之后也产生了复杂的变化。这部分人群从小受党的教育长大、从小沐浴着党的精神成长,然而在毕业之后,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开始对从从小所受的教育开始产生怀疑。许多从农村考进大学的贫困二代是带着全家人甚至全村人的希望背负着债务辛苦念大学,然而在毕业之后却还得回家种田,这种现状加深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加剧了因贫富差距而引起的憎恨心理。此外,大学生毕业后靠家庭的社会背景找到工作已经是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这种习惯却使那些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资源的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因此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认同也在逐步被消磨、被损坏而偏离国家主流政治文化中的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政治亚文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亚文化和统治政治文化有出入的。阿尔蒙德将在国家中在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严重分裂的人群称之为政治亚文化群,他们可以有有共同的民族感情、都对国家忠诚,但是对社会问题、思想意识等持却有不同政见。

(一)寻求国家合法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笔者认为,我国拥有爱国情节、民族情结最浓重的恰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但属于这个人群的弱势群体的政治亚文化大部分却是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相偏离的。因为生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生存的权利因种种愿意被剥夺以及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缺少了解,他们更多的是抱怨国家的政治制度、抱怨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太少。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制度转型、政治文化自身转型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亚文化作用于政治发展的动态单向性亦会随之放大并加剧,这恰恰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政治发展价值取向的认同程度。弱势群体不断地寻求国家法律法规的合理性,质疑各种制度、质疑各级官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中国主导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合理性支持,也制约着我国目前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学者指出,这样会“惯性制约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认同,阻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的产生和传播,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严重障碍,制约着文化、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二)政治文化断裂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存在的政治文化的断裂对国家政治的发展造成极大消极的影响。在当代中国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势阶层、弱势阶层的边界已经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当然,这两种人也各自拥有形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些不同在生活上也许是因为经济条件造成的,但在政治发展中却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当强势群体把民主、法治、科学发展作为他们的崇高目标时,弱势群体却觉得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住房、看病、上学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当强势群体不愁吃穿转而希望自己在政治和舆论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天空时,他们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弱势群体却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低、无权无势丧失了诉求自身利益的话语权时,只有通过跳桥、自焚、开胸验肺、网上曝光而得到媒体和政府的重视。强势群体、弱势群体政治文化的这种巨大差距,使这两种人群永远只能发出不同的政治呼声,而他们对现有政策也很难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甚至达到无法互相理解而相互排斥的程度,造成两者政治文化的断裂。通过阿尔蒙德的研究表明,政治文化的分布存在两种极端的类型:一种是高度一致的;一种是两极分化的。在高度一致的文化中,大多数公民持一种看法,意见的分布呈现上小下大的铃状型甚或呈现尖顶型,任何政治领导人的政策建议只要符合民心,就会取得大多数公民的支持,政局非常稳定;在两极分化的文化中,大多数公民都处在极端的两头,其选择倾向的分布呈现U型状态,在这种文化中,政治领导人的任何政策建议都将招致相当部分民众的不快,整个社会往往处在不断的纷争之中,社会潜伏着冲突和分裂的危机。因此当这种文化裂痕越来越深时,国家政策的出台总是会被部分人群质疑、误解,其实施也会遭遇到阻拦和反抗。这时,国家政治的发展也会越来越不平衡。

(三)缺少与弱势群体对话的途径产生的消极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有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听取人民的意见,但也不能排除人大代表中存在着不为人民说话的代表。国家与人民的对话缺少最基本最广泛的公众。许多持有己见的年轻人、妇女以及通常是边缘化了的群体和民间社会没有公正合理的途径去参与政治,使国家政治的发展不能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没有弱势群体的政治文化范畴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参与,这在对话过程中面临了不能全面听取意见和因没有照顾到弱势群体的政治表达而产生的反叛情绪。

三、我国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的整合及途径

(一)为什么要整合弱势群体亚文化

政治整合,是指“调整或协调政治范畴不同因素的矛盾与冲突,使之浑然一体的过程或结果。”“政治文化的整合状况与政治现代化的水平密切相关,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必然伴随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政治文化可以创造适合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软环境。”而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化的整合也是政治现代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状态对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政治亚文化的多元性制约着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弱势群体的政治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激烈、暴力的行径,他们希望依靠这些行径得到重视或者直观粗暴地解决问题。因此这种群体参与政治的方式也多给我国的政治行为规范化带来了不利的因素。此外政治亚文化的断裂是国家难以维持政治秩序与稳定的功能难以发挥。同时,国家的合法性不仅仅是又强势群体支撑起来的。弱势群体不断站在自己的立场和生活圈中去寻求合法性的一致也对国家的合法性产生一定的威胁。如果弱势群体的受压迫的新闻不断被媒体爆出,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以及其做出的政策决定也会受到威胁。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为目标整合政治亚文化

1.完善现有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关于解决弱势群体政治亚文化问题的制度并不完善。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基本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的渠道,但在现有的运作机制中,由于政府的监督不严、代表质量的参差不齐、人民代表大会的荣誉化,使得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并没有向当初指定其功能时发挥的完善、到位;而且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阶层构成比例中,官员、企业家、知识精英等强势阶层人数比例明显偏多,但弱势阶层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却少之又少,明显存在权利表达的劣势,因此产生了弱势群体“被代表”的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差异的存在,弱势群体的要求只能被强势群体的要求覆盖。因而这一理论上最重要的民意表达与整合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2.优化主流政治文化,加强其整合能力

我们在说到主流文化时,必须承认其在我国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性,毕竟统治政治文化代表的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优化代表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化,去同化弱势群体的政治亚文化、去影响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政治情感,才能更进一步体现主流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3.利用科学发展观,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现状

弱势群体存在与统治政治文化有差异的亚文化,归根结底其原因是来自于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如果能够改善弱势群体贫瘠、封闭的生活状态,其政治心理必然会出现改观。因此国家可以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以经济建为个中心,同时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弱势群体的素质;改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条件、就业环境;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长此以往我国的弱势群体的政治亚文化将会渐渐融入到主流政治文化中,为亚文化整合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基础。

注释: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2O00年版.第21页.

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5页.

刘光英.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的分析.中国知网.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政治的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吕永乐,夏心怡.论转型期我国新型政治文化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许峰.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万鄂湘主编.社会弱者权利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吴喜双.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探析.云南行政学院报.2005(2).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当代中国 对策 状况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