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探索

摘要: 以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教学培养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为适应本学科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改革与优化。

Abstract: Tak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s teac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ideology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关键词: 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科学发展观

Key word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reform;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25-02

————————————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学院科研项目(南宁市大气醛酮污染物的特征及研究,项目号2012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梅(1972-),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工学学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

0 引言

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的今天,《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讨论人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一门现代新兴学科,对于提升国民环保意识与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国民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大学生作为人类中对环境变化影响力最大,也是环境权益受益最大及受危害最大的人群,应该主动负担起维护环境健康的责任。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当务之急。在当今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该门学科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1]

1 教学现状

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发展成绩让世界瞩目。但在过快的发展速度面前,受到利益的驱动,全社会忽视了环境为过快的发展付出的代价,生长在这个氛围中的受教育者难免受到观念上的影响,做出不利于甚至支持“不环保”的行为。如:学生对于“摘花折树”、“践踏草坪”等行为大多不以为然;为图方便大量使用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及包装物等生活用品;生活垃圾习惯随意丢弃;对于易获得的、价值低廉的生活物资如水、电等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等情况不胜枚举。

2 改革思路:“以生为本”,兴趣引导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兴趣。”环保学科的课程因其与个体的紧密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基本上都能保持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理论教学内容的增多,需要教学人员进行以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主动地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应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并随着课程的深入得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方面改革。“以生为本”(简称“生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指导思想。它明确地指示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本课程中,学生主体是专科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迫切思考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应本学科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能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唤起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具体措施

3.1 教学原则:“以生为本”,兴趣引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程,尽管信息量较大,总课时偏少,且需要对国家与社会宏观政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学生没有掌握好学习要领,情绪较容易出现因学习动力不强造成的挫折感。教学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采取灵活的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互动环节内容,安排好学生的预习与复习,让学生对学习目的清楚,有备而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理顺教学内容,降低学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下比较多的功夫。宏观材料的选择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宜选择过深、过旧的内容,上课过程中只进行提示相关的信息,不详细讲述,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在授课时进行提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③要注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在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融合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有知识点在高中的生物学、生理卫生课中已有涉及,可在应用层面做介绍,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有针对性地提示相关知识点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完成教学过程。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于环保形势与自身的关系主动地进行深入的思考。④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比较适合进行“互动”、“互教”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自选课题开展教学活动。[2]

3.2 教学方式:多媒体、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讲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相互补益,做到重点突出、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可以比较直观地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越性不言而喻。这种形式的缺点是不够灵活,因为课件的结构设计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思路于课前准备的,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时,容易出现脱节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适当留空,让学生的视野能够离开多媒体,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而板书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从而使得交互性更强的教学环节,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讲座等得以顺利展开。[3]

3.3 教学考核的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呈现较多的互动的特点,而传统的考核方法往往是将期末考试成绩评为学生的最终的课程总评成绩,这类考核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极易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良。经过研究,笔者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平时成绩的方式给出学生期末的课程总评成绩是比较合理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学习热情的学生会适当地通过提升成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该门课程今后考核的改进措施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使教学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手段,更好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4 结论

以上措施的实施目的是围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客体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学生自发地构建更为合理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宝珍,李元玉,宋志刚.《中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Z].世界经济年鉴,

2001年1月1日.

[2]冯开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评述.[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11卷第2期,41-43.

[3]张雪,向瑞平,杨宝进.高职高专食品感官评价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1月第30卷第4期:45-46.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贯彻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