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

[关键词]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组织变革

一、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变迁

回溯历史,企业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工业化时代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变革。在20世纪初,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发生分离,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一时期比较经典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结构既能保证直线统一指挥,又能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从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来看,直线职能是U型组织最为理想的管理架构,因此被广泛采用。到了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艾尔弗雷德·斯隆重建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奠定了“命令和控制型结构”的以层级制为基本特征的M型企业组织形式,也称为事业部制。[1]时至今日,U型组织和M型组织仍然具有生命力,不少企业组织仍然延续着这样的组织模式。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科层制(官僚制)组织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早已存在,而在形式上得以完善和充分利用却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在亚当·斯密以工业企业为基础的分工理论基础上,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行政的概念,认为以职能分工为基础的官僚制组织层次分明、制度严格、责权明确,是有效利用资源、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模式。[2]完善的科层制组织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创造性产物,在企业中,科层制组织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并在形式上体现出了以下基本特征:有明确的命令链;有系统的程序和规定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专业化分工;按技术能力提升和选拔人员。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科层组织模式和当时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科学技术条件等是相适应的。

二、企业组织变革的诱因

(一)传统层级组织在信息时代所表现出的弊端阻碍了企业发展

工业社会强调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需要精确和可量化管理。科层组织以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完美并高效率地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要求,促进了这一时期企业的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企业对市场的反映速度,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层级组织的弊端则逐渐显现。特别表现为:(1)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成本则越来越高;(2)由于组织机构臃肿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组织内部摩擦越来越大;(3)官僚化阻碍创新,僵化的程序化管理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内容、效率标准和成员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层级制所产生的组织刚性则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层级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障碍,因而必须突破传统的层级组织模式。斯蒂芬(1999)在关于美国企业的案例研究中发现,许多企业的高层经理都认为传统的层级组织已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并准备或已开始在企业中进行组织变革,这一研究也支持了前面的观点。

(二)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促使企业组织变革

企业的经营理念、内部组织模式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在信息时代,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次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再次是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和不同的消费选择方式。[3]

信息技术(IT)的出现被誉为当今世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在企业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以机械化和装配线生产过程制造标准化产品的“大量生产”方式日益显得僵化而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与现代大企业生产运作相联系的弹性生产方式或者称为柔性生产方式,有学者称这一变化为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转变。Townsend(2001)认为信息技术改变了经济的进程,使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建立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Avolio(2000)也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以崭新的方式进行运作,给企业增加了有形和无形的价值,企业组织变革可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国际化、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Douglas(1999)在对美国企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美国只有10%的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而到了20世纪末则有超过70%的企业不得不同国外同业进行激烈竞争。众多竞争对手的出现使企业必须将精力放在努力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上,这就要求对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以适应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特别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使得商品供应极大丰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从而使大部分产品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作为商品提供者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制订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计划,为消费者提供满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同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任何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在全部业务环节占有优势,即本身难以拥有完整且高效的价值链,于是,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经营战略和方式,通过与其他厂商的合作和竞争,企业提供自己最有优势的资源与其它企业共同组成高效率的价值链,并分享价值链中相应环节的利润。企业间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因为由若干企业形成的价值链灵活而高效,就可迅速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此,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新型组织形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组织变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要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和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条件相适应。组织变革是和科技发展相关联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为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解析和反应的限制,使信息的快速处理、实时传输与共享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2)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3)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4)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5)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6)促使企业思考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组织的管理层次逐步减少,并且决策权下移。在企业组织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得高层能越过中层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同样,组织高层也可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基层。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的企业组织而言,由于企业组织之间竞争重点在于生产成本,组织内部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有关生产的知识,因此,企业组织主要采取集权化的决策。但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下,由于专门知识的作用日趋显著,分权的净收益相对较高,因此,组织将决策的权力逐步向基层下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各个企业组织间能够及时传递产品价值链上各企业的业务数据,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成功运用,降低了运作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营运速度。信息化使得企业各组织间粘合在一起,形成网络化的经营系统,并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此,企业组织的边界模糊化,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产品价值链上各个企业并协同运行,利用企业组织各自的优势资源,在产品成本、品质、市场相应速度等方面发挥出整体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组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四、信息时代组织变革趋势

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已经不再作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力量;相反,企业是否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

(一)管理层次扁平化

Karake(1992)认为,管理层次的减少是现代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管理层次减少使企业的组织效率得到大幅提高。Hong(1999)在关于美国500强企业组织变革的调查中发现,所有企业都减少了层级,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利润比以往上升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组织成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获得了充分授权,承担了较大的责任,上下级关系由传统的接受任务和发布命令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团队成员的关系,使管理层次减少。以前,企业之所以采用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是因为受到了管理幅度的限制;采用信息技术之后,上级交给下级的工作和任务趋于标准化和程式化,下级对工作的完成情况也能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增强了上级对下级的有效控制力度,拓宽了上级的管理幅度,使原来需要更多层级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现在只需较少管理层级就可完成,减少了企业的层级。

层级扁平化的重点对象是中间管理层。中间管理层的存在一方面是在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负责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幅度有限,负责对操作层的监督与控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中间管理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企业将成为中间层逐渐减少的扁平化组织。

哈默(Hammer)的业务流程再造(BPR)范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哈默认为组织应该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从根本上重新分析、设计组织的跨职能部门甚至跨组织的业务流程,再造后的组织应以再造后的业务流程作为新的组织单元的基础,组织单元应由传统的职能部门转变为面向流程的团队,使组织结构层次减少。[5]传统的科层制企业组织结构主要以职能为中心,哈默提出的流程再造理论,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宗旨,以任务为导向;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二)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化

企业组织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网络化关系适合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对日常问题的处理。不同部门、员工之间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交流,增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了解,提高学习能力,并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企业处理复杂的项目,形成竞争优势。Johnes(2001)发现,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企业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组织成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失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层级制的决策功能;企业员工不仅能处理更多的问题,还能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网络式的组织关系降低了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了研发的成功率。从柔性运作的角度对网络化关系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发现:企业采用柔性技术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部门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各部门的任务都会与其他部门相互影响,通过相互调整、协作以完成工作,减轻由于部门分割导致的交流障碍。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是组织运行的关键,而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化则可达到这样的效果。Spoll(1986)认为,要形成网络化的关系必须要进行有效分权,使员工和部门的地位及角色不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三)企业经营虚拟化

科斯通过交易成本揭示了企业的本质,划定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分析了企业的规模,从而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科斯提出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二者能否实现替代取决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在一系列交易行为中,当企业内部完成的交易费用比外部市场交易费用低时,这种交易行为将被内部化到企业中去,即企业替代市场。科斯提出,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权威关系能大量减少需分散定价的交易数目,即按合约对投入物行使有限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可以不顾每项具体活动的价格而指挥生产。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始终拥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与通过市场组织活动相比,在某些方面,企业却有成本劣势,科斯将其归于随着数量的增加,管理活动的边际成本递增。最终,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和企业内交易边际成本正好相等的点,就是企业的最优边界。[6]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边界则是由无形资产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能力边界。企业所能开展的活动以及可以达到的规模是由其拥有的核心能力决定的。无论是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边界的分析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横向边界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那就是企业开展的活动有没有超越其能力范围。如果这些活动超出了企业的能力边界,那么企业就只能选择外部购买的方式,因此,从本质上说,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可能边界,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最优规模边界。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当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发生改变时,交易可能会由市场向企业转化,也可以由企业向市场转化,而虚拟企业就是在这一转换机制下形成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横向一体化,也可以纵向一体化,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就应运而生。虚拟经营,既是对传统企业构架模式的组织创新,同时也是营销观念的革命。虚拟企业组织是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组织形式包括生产完全外包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战略联盟模式、特许经营模式、技术联盟模式等。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虚拟经营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在竞争白热化条件下,企业为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物。通过构建虚拟经营模式,扬长避短,发挥了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都是与企业自身的特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选择的结果。虚拟企业组织是分工整合模式下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各个企业充分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通过集中资源重点构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和整合外部资源,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四)企业组织集群化

迈克尔·波特认为,集群是一组在地域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聚集体,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在信息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化,企业集群逐步成为企业组织的一种新模式。企业集群使处于集群中的组织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途径在信息、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7]企业集群是企业按照多种多样的分工和协作组成的庞大网络,具有社会网络的特性。在决策中集群参与者不但要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其他成员企业的需求和利益,集群内存在自组织机制,因而从本质上看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集群通过灵活的资源配置形式,具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性,同时运用两种手段配置资源。集群内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有加入或退出集群的自由,集群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处于不断的运动或流动状态,是活性节点。企业集群根据不同的市场机遇和不同的项目要求,随着各节点企业核心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以有效地响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集群内企业获得了社会资本,这种资本可以使企业获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集群不仅仅是地域集群,而是一种理念上的集群,是社会网络基础上的企业组合;社会网络扩展到哪里,集群的边界就延伸到哪里。同一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从集群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是不对称的,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比处于网络边缘的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之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竞争关系,而企业集群组织更强调合作,一种竞争中的合作关系,企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生态系统。集群内自组织作用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了资源交流的渠道,可以使企业的资源互通有无,并可以使冗余资源相互流动,从而保持较好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等因素基础上形成的集群产生的信任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能够共享价值活动或进入有着共享机会的新的经营领域,从而降低其相对成本。构建集群还可以少量的协调成本换取纵向整合所带来的效益。集群是企业组织模式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楚宏,林丹明.国内外关于当前企业组织变革的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5).

[2]余伟萍,陈 进,胡 豪.信息时代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J].财经研究,2003(6).

[3] 濮泽飞,聂鹏晨.企业组织变革的系统思考[J].经济论坛,2006(3).

[4]汤亚微.浅议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管理变革趋势的影响[J].自动化博览,2004(4) .

[5] 王学东,陈道志.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6]伊淑彪.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虚拟企业产生机制[J].财经科学,2007(3).

[7]贺亚兰,刘存福,候光明.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机理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Age

Xu ShiweiAbstract: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are always changing due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based on bureaucracy is rigid and inefficient, and is not adaptable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age. Many factors lead to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age, such as the skillfu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evere competition caus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variety of consumers’ demands.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will make flat organization, virtu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clusters.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收稿日期: 2007.8.19 责任编辑:张友树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10-0083-07

推荐访问:变革 信息时代 组织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