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探析

[关键词]中国外交;外交理念;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逐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新理念,不仅促使当代中国外交与时俱进,而且将是现在与未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新指南。

[中图分类号] D8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7)03-0087-06

[收稿日期]2007-01-10

[作者简介]金正昆(1959—),浙江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与礼仪学研究;乔旋(1979—),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外交战略研究。

所谓外交理念,通常是指有关一国外交的基本观念与指导思想。在一国外交中,外交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辛格在探讨美国外交时曾强调:“美国与其说需要一项具体政策,不如说更需要一个长期的理念”。[1](P35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府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新理念,不仅促使中国外交与时俱进,而且将是现在与未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新指南。

一、 以人为本

2000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2](P49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地将“以人为本”作为本国的外交目标。这不仅是对中国外交哲学的发展,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外交理念上的进步。2004年3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指出: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贯彻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3](P20) 这是中国外交第一次正式强调“以人为本”。中国外交的这一变化,既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和风格的传达,也是对历届政府外交工作的继承和发展。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李肇星部长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外交的宗旨。这表明,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日渐成熟。

具体而言,作为外交新理念的“以人为本”,意在明确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它既为中国人民服务,又为世界人民服务。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 他的话,是对“以人为本”外交新理念最好的诠释。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东西方思想史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源于古希腊。例如,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人既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最早可追溯至殷末周初。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5]在《尚书》中,有“重我民”的提法。[6]孟子则具体阐述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7]

目前,中国政府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外交新理念有其深厚的国内与国际背景。其国内背景是,它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 同时,“以人为本”又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相呼应。其国际背景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与进步,2000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强调:“决心使每一个人实现发展权”。[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都详细描绘了世界各个地区的人民所面临的贫穷、灾祸等严峻形势,以此来呼吁世界各国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正因为如此,“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不仅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符合,而且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这一外交新理念已对中国外交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外交的定位愈加“以人为本”。以公众外交为新热点的中国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与时俱进。公众与外交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仅增加了公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外交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符合当代外交发展的总体趋势。外交部除增加了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次数之外,还通过外交部网站向国内外民众提供充分而及时的信息。从2003年9月开始的外交部公众开放日,使得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外交工作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它目前已逐步机制化。此外,从2003年起,外交部陆续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以方便民众自由查阅。2004年,它还成立了用以专门协调公共外交工作的公众外交处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着新时期中国外交“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其次,中国的外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新时期中国政府所提出“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并未仅仅停留于口头宣传上,而是在具体的外交工作中认真地付诸实践。它集中表现在保护境外公民权益与履行国际人权义务等两方面。其一,中国近几年来逐步把更多的外交资源放到其公民个人利益的保护上。2005年,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理了2万多起领事保护案件。同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外交部成立了专门的领事保护处,为海外的中国公民及时地提供保护。其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履行国际人权义务,以具体行动有力地反驳了某些西方国家贬低中国人权的言论。目前,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届成员国,中国在人权领域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加入22项国际人权公约,认真履行着国际人权义务,并广泛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中国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外交目标,在制度建设与具体实践等两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和而不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并进而明确地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新理念。2002年10月,他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10](P522) 根据他的阐述,“和而不同”的含义是: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同时,积极寻求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扩大共识,妥善处理分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追求国际社会的和谐进步。

“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最早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11]《周易》暌卦的象辞则明确主张:“君子以同而异”,[12]即君子应当求同存异。这一传统文化精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外交。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核心,即“求同存异”。以其为理论基础的新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已逐渐成为不同国家间处理关系的准则。20世纪 70年代末之后,邓小平非常重视维护自身利益与尊重他国利益并重。他所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主张,不仅为国家间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之后“和而不同”的外交新理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中国国力的发展,“和而不同”作为中国的外交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从宏观战略层次分析,“和而不同”外交理念已成为中国外交中明确而具体的政策指向。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分别提出:要“尊重世界多样性”,[13](P40)并“维护世界多样性”。[10](P567)这表明“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已经作为国家的基本外交政策逐步确立起来。党的十六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外交理念,它实际上是对“和而不同”的另一种诠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14]这一具有外交政策含义的论述向世界宣示:中国尊重国际社会的现实,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并将实践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外交宗旨。

其次,“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最佳体现。当前的世界形势纷繁复杂,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科技的飞跃进步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整体前进。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由于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的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因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中的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现实考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及时明确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宗旨。它既是对“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也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为此,中国政府在其外交实践中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主张:其一,积极推进多边主义,倡导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15]其二,认真实践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其三,推动确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其四,主张形成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

中国政府的上述这些外交主张,都是在“和而不同”外交新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普遍要求,将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最后,近期中国具体的外交实践印证了“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正确性。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APEC峰会中指出:实践证明,坚持以尊重差异、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为主要特点的合作方式,符合本地区多样性的特点,是开展亚太地区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正确选择。[16]近几年来,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广泛开展,就是异质文化间和谐共存的最好例证,也是“和而不同”外交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体现。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48个非洲国家参加会议本身,就表明“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认同。中国外交工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证明了其“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正确性,也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和而不同”外交新理念。

总之,“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兼具外交哲学与外交政策的性质,兼有宏观上的战略性与微观上的操作性,其影响深远而重大。

三、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第三代领导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主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适当地有所作为。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到本世纪末,我们还有几年时间,还可以做点事。”[17](P330)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随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中国要“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0](P269、299)他的主张,明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为人类繁荣和世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美好愿望。

当前,中国外交处于新时期。有人提出:“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笔者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中国外交中大智慧的策略,在短期内不可改变。当前的中国外交的定位即: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注重“有所作为”。其具体含义是:中国将更全面地关注国际事务,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更负责地处理国际事务。目前,中国“有所作为”的外交活动正是从这三方面入手。

首先,中国更全面地关注国际事务。目前,从领域与地域等两方面来说,中国所关注的国际事务都比以往更加全面。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关注,逐步由以前的集中在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环境、体育等各个领域。例如,中国政府的文化外交近几年来成就巨大。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在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文化节”等等,都已成为当代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事。而从2004年开始至今,中国已有120多所孔子学院在49个国家和地区落户。[18]中国这种明显地有别于以往的主动走出去的外交姿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同时,中国所关注的地域也从以前的周边地区扩展到了全球事务。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中国以前所关注较多的是本国周边的事态。而今,中国已在越来越多地关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事务。例如,中国十分关注伊朗核危机与中东冲突等一些国际热点地区的事态发展,并及时阐明自己的立场。全面、深入地关注国际事务,不仅是中国国力增强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投身于国际事务的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现。

其次,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目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积极地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其一,中国越来越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事务。中国在“有所作为”外交理念的指导之下积极在联合国中发挥作用,与世界各国全力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大力支持联合国改革,积极寻求与各方合作,以推动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其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与发展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伟大实践。中国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准结盟形式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倡导新安全观,谋求共同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它不仅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其三,中国举办中非合作论坛与广大非洲国家会盟。中国一直保持着与非洲广大国家的良好关系,从2000年开始设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非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非的深入交流与互利合作。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在北京的成功召开,已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其四,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并主导朝核问题的解决。自2003年至今,中国作为东道主已承办了5轮六方会谈。虽然在解决朝核问题上仍充满曲折和变数,但是,六方会谈作为一种合作协商机制已为各国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典范。此外,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创建博鳌亚洲论坛,努力与东盟进行合作等等,都是中国积极投身多边外交的具体表现,这也表明中国已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其自身外交的明智选择。

最后,中国更负责地处理国际事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相应的增多。其中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与国际救援,就体现了中国正在逐步以认真负责的大国形象积极处理相关的国际事务。在国际维和方面,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柬埔寨派驻第一批工程维和部队开始,先后向10多个需要提供援助的国家派驻了维和人员。近几年来,中国在向外派驻维和部队或人员的规模和数量都在逐步加大,而且由原来的有选择性地向外派驻维和部队,逐步发展到全面地参与到联合国所有维和行动。在国际救援方面,近几年,国际大灾难频繁发生,中国政府大力开展了救援行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年南亚大地震、2006年印度尼西亚地震等发生后,中国都迅速派出国际救援队,奔赴灾区进行抢险救灾。中国政府积极负责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和行动,不仅是其外交“有所作为”的表现,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

总之,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地开展外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香港《紫荆》杂志就曾刊文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全面互通往来,折射了中国在心态上越来越向世界开放,对外交往越来越成熟。[19]

四、和谐世界

2005年9月15日,在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胡锦涛同志向全世界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他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5]

这一外交理念,从结构上分析,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在中国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世界”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必然的外部延伸。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其二,和谐周边、和谐地区。营造和谐周边与和谐地区,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目前,中国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遵循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为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同时,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和谐地区的建设。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20]在亚信会议成员国领导人会议中,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的美好目标。[21]中国积极斡旋朝核问题,加强与东盟的联系,积极参加APEC会议等等,都是中国积极构建和谐地区的具体表现。其三,和谐世界。当前,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发展与合作,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而中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 正是为了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它关系到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因而符合世界发展大趋势。

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对于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传承了前三代中国领导人有关和平外交的基本理念。建国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并力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具体提出了新世纪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主张“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10](P567)当前,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人进一步提出构建 “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它与此前的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和平世界的美好愿望。

其次,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开创了道路。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构建“和谐世界”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构建“和谐世界”强调均衡、合作、可持续发展,力求达到的是一种持久的和平,以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国际新秩序具有一致性,同时又比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和谐世界既关注传统安全问题,又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等等。其二,构建“和谐世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指明了最终方向。“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建立“和谐世界”是长远性的目标,而建立国际新秩序则属于具体的阶段性实践。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为实现“和谐世界”这样一个全人类的最终目标而服务的。与此同时,国际新秩序也将作为一种持久性的国际制度,具体发挥催化剂的作用,推动着“和谐世界”的建设。

最后,构建“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全球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既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也同时反映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普遍要求。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已成为今后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这一外交新理念的产生,不仅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与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肩负的国际责任感的增强。

总之,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是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它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来的和平外交理念,也符合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历史潮流。中国在这一崭新的外交理念的指导下,把和谐社会、和谐周边、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等几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多边主义为舞台,已开展了各种有所作为的外交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既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内实际情况,又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所明确的是中国的外交目标;“和而不同”所诠释的是中国的外交哲学;“有所作为”所强调的是中国的外交定位;而“和谐世界”则规范了推动国际新秩序构建的中国的外交战略。它们既相辅相成,又自成一体。它们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中国外交理念的系统化与中国外交的日益成熟。这些中国外交新理念,既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又能实现长远收效,它们将是现在与未来中国外交实践在较长时期内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

[2]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3]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摘要)[J]世界知识,2004,(7)

[4]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

[5]管仲管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6]孔丘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7]孟轲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

[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2

[9]联合国千年宣言[EB/OL]联合国中文网站https://wwwunorg/chinese/ga/55/res/a55r2htm

[10]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孔丘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2]姬昌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3]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3-05-29

[1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16]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0-21

[17]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李北陵“孔子学院”走俏海外的思考[J]人民论坛,2007,(2)

[19]刘卿高层密集出访凸现今年中国外交布局四大特点[J]紫荆,2005,(12)

[20]胡锦涛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N]人民日报,2006-06-16

[21]姚大伟亚信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在阿拉木图举行[N]人民日报,2006-06-18

[责任编辑 刘蔚然]

推荐访问:探析 新理念 当代 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