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壶艺大师陈鸣远的紫砂壶


打开文本图片集

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的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他作为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人,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清代著名藏书家吴骞在其所著《阳羡名陶录》中,曾赞言“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陈鸣远所制紫砂,品种繁多,造型多样,尤其善于制作生趣盎然的自然形类砂壶,并把它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了艺术化的高度。他不仅继承了明代紫砂壶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而且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所制紫砂壶塑镂兼长,构思脱俗,精美绝伦,富于创新。同时他还并能在壶上铭刻书法,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使得壶中款式健雅,古雅流利,有晋唐风格,使紫砂壶更加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

为使读者朋友更加直观地了解陈鸣远的紫砂壶,笔者精选了其国内馆藏、专业文献、艺术市场的二十把传世经典之作,并辅以简单的文物本体文字描述介绍,敬请欣赏。

东棱瓜壶(图1)

高10.5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壶壶身仿南瓜之形而制,原名“南瓜壶”;因壶身铭文中有一句“仿得东陵式”,而得现名。五边形压盖式壶盖,形态与肌理逼真自然。壶之表面光润,隐现砂质。从壶肩至壶底,陈鸣远还用刀勾出了九道浅槽,并且逐渐增加用力,从而形成了溜圆、肥满、稍稍隆起的九瓣瓜棱。壶身一侧,有阴刻的“仿得东棱式,盛来雪乳香,鸣远”十二字楷书铭文,并钤有方形的“陈鸣远”三字阳文篆书印章款。为表示瓜熟蒂落,陈鸣远还设计了稍向里凹的一捺底壶底,中心带一个直径为0.7厘米的蒂疤,惟妙惟肖。此壶为清乾隆年制。

四足方壶(图2)

高10.3厘米,口径6.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为陈鸣远的代表作品。紫褐色砂泥,砂质隐现。几何形类的方器,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形制相若的盖顶和壶身,鼓出的盖面,子口密缝紧凑。弯曲流,环形把手,饼形的四柱底足。其结构合理,制作精细,用功独到,质朴大方。壶腹刻有“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十四字铭文,并钤有方形的“陈鸣远”三字篆书印章款。

松段壶(图3)

高10.5厘米,口径8厘米。现藏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此壶为陈鸣远的自然形体“花货”造型的佳作。其材质为精选的紫砂团泥,泥色呈古老苍松树皮的质感。树皮斑驳苍劲,针叶形意俱佳。嵌入式壶盖,呈不规则形,并且口盖紧密无间,极富年轮效果。塑成开叉松枝、片片松叶形状的盖钮,与壶身比较更显小巧玲珑,艺趣盎然,颇具画龙点睛之效。以老松枝塑成的壶嘴和把手,质朴古雅,形象逼真,挺秀有神。而壶身则以松段一截为造型,比例合理协调,结构认真严谨,整体气势古朴。壶底刻有“鸣远”二字楷书款,其下钤有方形的“陈鸣远”三字篆书印章款。此壶造型逼真、均衡,形态充满动感、活力。

旋涡纹瓜形壶(图4)

高7.5厘米,宽10.6厘米。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此瓜形紫砂茶壶,泥质坚致,调夹粗砂,有仿如梨皮的质感效果。呈六瓣形状的壶盖边沿,塑造成瓜蒂状的盖钮。瓜藤造型的壶流与壶把,不仅造工典雅优美,而且藤上筋脉刻画细致。壶流下方的壶身,“鸣远”二字楷书款刻于其上。而旋涡纹饰的壶身,为陈鸣远以指头在泥坯表面推压而成。此壶充分反映了陈鸣远卓尔不凡的壶艺,极富旋动自如的韵律感。

调杀蚕桑壶(图5)

高6.7厘米,宽17厘米。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此壶为陈鸣远仿自然形的传世经典作品。雕镂布局成蚕虫啮食桑叶的自然情景造型,巧思不凡。白泥调幼砂泥,颜色与壶上的蚕虫相似,砂质润泽。带有桑枣的一片桑叶做成壶盖,其上啮食桑叶的一条蚕宝宝做成盖钮。扁圆折腹的壶体上,有多条布满大小孔洞、仰覆不一的桑叶间蠕动的蚕虫,活灵活现。素面的壶腹下部。桑叶卷成壶流,桑枝塑成壶把,桑叶之中还有许多的蚕虫半露半藏,形态逼真自然,生动活泼。壶底刻方形的“陈鸣远制”四字篆书印章款。

莲形银佩壶(图6)

高8厘米。现藏江苏省苏州文物商店。

此壶为“花货”提梁壶。半开的荷花造型比例合理,构思精巧。平顶嵌盖式、充当莲蓬的壶盖,六颗可活动的莲子均匀地嵌于盖面,正中其可转动的莲子做成盖纽,口盖紧实。形似卷荷叶、直嘴的壶流,荷叶纹布满流身。八瓣莲花围绕莲蓬组成壶身,莲瓣大小均匀,线条洗练,造型逼真。壶身的外壁,上刻“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鸣远”十八字楷行体铭文。文末有圆形的“陈”、方形的“鸣远”阳文篆书印章款。可拆卸,形似藕节的银质弧形软提梁做壶把。捺底的壶底。此壶为清康熙年制,体现了陈鸣远炉火纯青的制壶功力。

素带壶(图7)

高11厘米,宽9.4厘米,长14.3厘米。著录于庞元济所书《虚斋名陶图录》上册。黄玄龙主编《金石癖:文房搨本集》。

壶体近似球形,由上至下渐敛。壶身圆润饱满,线条流畅优美,包浆浑厚。圆盖,圆珠钮,短弯流,耳形柄,底部顺势塑成三瓣形足。沿壶身堆塑素带纹一圈,简洁雅致,有冲淡素朴之美。流下方壶腹位置有“陈鸣远”楷书款识并篆书印款。庞元济《虚斋名陶图录》收录此壶,并详述其形制由来:“鸣远喜仿古彝器作壶。此壶圆形短嘴长鋬有三足,盖仿铜器中之盒也。盒,说文:调味器也。有流。其制颇似今之茗壶,此壶寔仿其制。中腰有素带,制作古拙,寉邨制壶向以精能胜,此壶则用紫黑砂,全以雅淡见长。款陈鸣远三字下有陈鸣远朱文方印。”此壶冲淡雅健,气宇轩昂,为出类拔萃之佼佼杰作。

廉斋铭乌泥束腰壶(图8)

长11.5厘米。著录于《荆溪紫砂器》。

此壶为陈鸣远与曹廉让合作的一把茗壶。廉斋即曹廉让,字希文,曹履泰之孙。硖石人。壶出自闽南,出土时壶嘴与盖子口沿俱残,乡人无知乃以砂轮磨整,殊为可惜。壶胎砂质坚致,掺以五色砂泥,色彩斑谰,极具视觉美感。胎质精细,色泽光润, 包浆自然。体型精致小巧,壶盖上隆近半圆形,茶壶壶底平整,假圈足中留出四个犴门,以虚空间破沉闷感,形成虚怀若谷之意。壶钮作桥形,上方镂出长方孔,与壶的底足遥相呼应。器型敦穆稳重,中束腰带纹,壶钮、底足亦饰方线圈束。壶底行书铭文曰:“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笔韵雅致,书卷味十足,文字风格细丽娟秀,有晋唐风格,灵秀清逸之中不失遒劲古韵。壶身吟有“陈鸣远制”篆刻款识。

四脚龙鼎壶(图9)

高13厘米。2013年北京艺融拍品。

此壶运用紫砂工艺,仿造商周时期盛酒器盉的造型及视觉效果,工艺精湛,效果逼真。尤其是壶盖及把手部位的龙首雕刻,充分展现了商周时期龙作为神灵化身的威严与肃穆。此壶从整体上来说给人以古典肃穆之感,用紫砂仿制青铜器的工艺效果,此件作品可谓达到了极致。

束竹壶(图10)

高8厘米,宽15厘米。2013年北京翰海拍品。

壶呈圆形,以多根竹竿并拢为壶身,束腰,竹形流上翘,夹竹相绕作柄,嵌盖上竹枝作钮,制作看似随意而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为束竹壶精品之一。壶身与盖内有“鸣远”款及“隺邨”款,壶底镌刻“君子之风,癸未佳月,鸣远制”十一字及“陈”印章画押款。

拼砂梅桩壶(图11)

宽13.7厘米。著录于上海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出版的《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

壶体仿梅花树桩,形制特殊,韵致古拙。壶以上佳紫泥掺砂,细密润泽,呈栗黄色。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及贴饰手法,将泥浆层层堆积塑造成树皮状,栩栩如生。壶底刻阴文楷书款:“甲午三月望日为斋先生制,陈远”及“陈、远”二字印款。

紫泥仿古壶一对(图12)

高215厘米。2011年中国嘉德拍品。

仿青铜方壶一对,通体扁方,口微侈,长颈稍内束,鼓腹下垂,方足。双兽耳对称,前后两面正中贴铺首,器周身饰拐子龙纹、浅浮雕夔龙纹、并饰雷纹地,腹部贴有蕉叶纹一周,内饰以凤形纹。整体纹饰规整,做工一丝不苟。此对壶敦实庄重、工艺精湛,堪称紫砂陈设佳器,足可宝玩。底款“荆溪陈鸣远制”。

朱泥六方壶(图13)

尺寸为9.5×17厘米。2015年西泠印社拍品。

紫砂制器,方器难于圆器且往往方面越多,制作越复杂。此件方壶,呈鼓腹收肩的六方式,由精炼之朱泥制成,成形难度极高。壶底落“陈鸣远制”款,陈鸣远为清初制壶大家,其砂艺、工法精湛,不论茗壶、花器还是文房摆件,均是信手拈来。其传世作品极少,为紫砂爱好者视如拱璧。此壶为清早期制器,早年流落欧洲,却得以完好保存,此次于西泠拍卖呈现,藏家当珍而宝之。

朱泥泥绘提梁壶(图14)

宽16厘米。2011年北京保利拍品。

圆珠钮,圆盖,契合严密。上有提梁,短流,壶身鼓腹,下有三柱状尖足。壶通身上绘有图画,画中呈现自然和谐的传统风光,山石、青松、亭榭、乔木、竹叶,一一形肖如实,画面朴质淡雅,宁静恬舒。底有二钤印,一为“陈”,另一为“鸣远”,字体古拙大气。整壶之妙还在于其整体线条洗练明确,壶身和提梁浑然一体。粗壮壶嘴衔接壶身形成前趋的线条,与弧形提梁呼应构成一种向前的动势力感。壶体扁圆,似茶气充盈。整个壶体选用上等泥料,技艺精湛,既益茶,又宜观赏。此壶呈现出的稚拙、敦厚、形意、自由奔放的艺术旨趣伸手可掬,平和简静,遒丽天成,轻重互补、虚实相生、此呼彼应,上俯下承,构成大巧若拙之活的动卷。是清早期此中艺术佳作,华美无双。

博浪椎紫砂壶(图15)

宽11厘米。2009年北京保利拍品。

此壶壶盖连接一条锁链,造型仿古代武器带铁索的大铁锤,即“博浪椎”。据说秦时张良遣力士趁秦始皇东游于博浪沙击之,用的就是这圆形带铁索的博浪椎。此举虽未成功,但其志可嘉。后紫砂艺人受此故事启发,以此意制成博浪椎壶,艺趣盎然。此壶泥色配制讲究,紫砂细泥调粗砂,凸显厚重,更逼真似铁锤,出自清代制壶大师陈鸣远之手。

瓜棱紫砂壶(图16)

直径14厘米。2010年上海朵云轩拍品。

此器为瓜棱形,柄为竹节形。通体呈栗皮色,制作精细,砂柱匀净。底部刻有“从来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鸣远”。并有刻款“陈鸣远”三字篆书。原配木座,正面刻有“陈鹤峰手制沙壶。鄂铭所得藏之文彝轩。丙辰年二月松窗题”。底款为“野鹤藏器”。

紫泥平盖壶(图17)

宽11厘米。2012年中国嘉德拍品。

桑扁式,泥质细密润泽,呈赭色,形制精巧。平盖,柱状钮,高颈,平溜肩,压盖吻合,管状直流坚挺微翘,环把置榫,为典型康雍时期特征。光素壶身,纤薄轻盈,整器周正严谨,修坯精到,形制朴素文雅,肃穆端庄。盖内“清香”,底钤天圆地方式“荆溪”“陈鸣远制”篆书印款。如此小品而工艺不凡,非良工所不能为,值得宝玩。

紫砂三足圆壶(图18)

长14厘米。2010年北京保利拍品。

壶造型圆润,呈球形,自上向下渐敛,底部顺势塑出三足,线条柔和自然,短流圈耳,直口弧盖色呈朱红,包浆浑厚古雅,壶身腹部一周起弦纹两道,于沉稳中又平添灵动。流部下方阴刻“陈鸣远”楷书款识及篆书阳文方章,字体遒劲潇洒,颇见功力。

段泥莲蓬蟾钮壶(图19)

长12.5厘米。著录于1997年上海博物馆暨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出版的《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2009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展》。

此壶形制非常特别,水注以莲蓬为体,蓬体正面镂雕十六粒蓬蕊,粒粒皆能活动,注底两头塑刻两颗茡荠和一杆老藕为足,乌菱为执把,一枝由底蹿爬而上卷曲的莲叶则巧作注嘴,整器布局合理得体,创意工手一气呵成,各式水生植物质感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注盖伏一灵机待捕的青蛙,正端视注沿一颗生生潜行的小螺,蛙螺对视则更尽显作品点睛之笔,精神所在。此茶壶除了壶底留“鸣”字楷书刻款及“陈鸣远”篆书阳文、“隺邨”篆书阳文小章各一枚之外,壶盖蛙钮膀间亦隐匿有“隺邨”印章小款,值得注意。

橄榄壶(图20)

长12.7厘米。著录于《郑哲彦收藏精选书籍》。

此壶形如橄榄,敦厚古朴,纯以造型取胜的代表作品。壶身饱满,线面简洁呈橄榄形。短嘴,高圈把下部垂耳,耳把颇大,弯流细长,搭配协调,器型饱满,雄浑中气宇轩昂。颈部与壶口线融于一体,盖微穹,宛若箬笠,橄榄形钮自然嵌入于盖面。底为圈足,平稳端庄。壶胎泥质,色泽紫褐泛暗红色,砂粒隐现,火候较高,细腻中颇显得坚实靓丽,有“砂粗质古肌理匀”、“银砂闪点”的特征。制作技艺精绝,壶的胎壁较薄,手感轻盈,风格高洁典雅,朴实无华,美观实用,玉立亭亭。

从以上二十把紫砂壶中,我们可见陈鸣远于紫砂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即他把砂壶上的茶道、壶艺、文心,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不仅使砂壶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收藏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使砂壶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高傲地进入了华美的艺术殿堂!

推荐访问:紫砂壶 清代 大师 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