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摘 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纷纷建成福利国家,英国、瑞典、日本是其典型代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福利国家理论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加深,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扎实逐步地向高福利国家推进。

[关键词] 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及困境;启示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如养老、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关注社会保障事业,要追根溯源,考察国外有关发展社会福利的理论,充分理解并运用加以借鉴,这无意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有启示的。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一个蓝图,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路,尽管福利国家理论根植于西方,但是,我国仍然可以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

(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

1941年,威廉·坦普尔第一个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用以区别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利国家”,但当时他对概念的解读较为浅显,未对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1942年,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持制定了《贝弗里其报告》,这份报告对福利国家的蓝图有了大致的规划,指出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对于英国发展的重要性。报告对福利国家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影响深远,标志着福利国家理论的成型。福利国家是指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学术界对于福利国家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见解,有观点认为福利国家是“管理公共物品的一种工具”;也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政策,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的结合;还有学者主张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关于福利国家的作用,阿萨·布里格斯在《历史视野中的福利国家》一文中认为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为了至少在三个方向上纠正市场失灵:其一,保证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其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如疾病、失业等,缩小个人社会不安全程度;其三,对公民地位的确认,保证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服务。虽然福利国家拥有众多的光环,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资本主义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以维护资本主义垄断利益和统治。

(二)福利国家理论发展脉络

福利国家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基督教教义和新教伦理理论等宗教理论中,基督教教义中重要的一条“爱你的国度”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理论来源,从基督教分离出来的新教伦理理论也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从宗教教义中表现出的平等的观念孕育了最初的福利由全体国民共同享用的思想。与宗教教义密切相关的宗教人员传教活动和慈善活动传播和实践了这一思想,成为早期“福利国家”的缩影。意大利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强调的人道主义亦成为了福利国家的另一重要来源,文艺复兴的核心理论在于“三提倡三反对”,即提倡人学,反对神学;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这种理论注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在欧洲迅速传播并深入人心,有此意识,福利思想便容易推导出,这种思想的产生为福利国家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德国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办理社会保险等方式调节劳资矛盾,并用温和渐进的办法改良资本主义,通过代议制调整国家结构,调节经济进行社会再分配,总结起来,其认为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纠正,这种思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福利国家理论的形成。在近代,福利国家理论开始逐步成型,“福利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初期,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国家要通过税收杠杆的方式让收入在富人和穷人之间进行再次分配,以实现贫富差距缩小与社会公平,达到社会福利。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积极国家理论体系”直接催生了“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强调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刺激投资,减少失业,提出了收入再分配和消灭食利者理论,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现代福利国家的思想,强调发展经济,减少失业与增加福利,成为现代福利国家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国家。英国之所以能建成福利国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及由他所撰写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简称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提出社会福利不仅是特殊群体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应成为全体社会公民都应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并从英国的现实出发,指出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除此之外,报告和设计出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制度,规划了福利国家的雏形,例如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教育补贴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福利的巨大飞跃。除此之外,报告还指出社会保障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应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第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社会保障职能确保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三,统一性原则,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第四,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这四个原则成为福利国家所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指引了福利国家制度向前发展的方向。

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它以高福利为特征得到世界的关注。瑞典建立福利国家的方式是在实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发展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保险。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的的宏观调控方式,目标主要在于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这种经济政策可以对整个经济生活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这种政策的执行与实施加之充分的社会保障,并提供较高的国民福利。除此之外,瑞典所推行的“合作主义”也使得其福利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与提升。瑞典是世界上劳工组织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强大的劳工组织,保障着工人权利的方方面面,从工作时间、劳动保险到在培训与收入平等,这些都有着充分的监督力量。所有的这些政策与组织,促使了瑞典“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国家的诞生,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世界的典范。

日本也是国民福利较高的福利国家之一。日本之所以能建立福利国家,其原因在于拥有较为完善的福利国家体系,这个体系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分别是福利政治特征、再分配结构特征和规制结构特征。福利政治特征在于日本国内社会主义民主势力的薄弱与国家官僚制度的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便利;再分配结构特征在于日本社会支出的薄弱与公共事业的推崇,有着较为完善的再分配制度,实行横向的社会再分配;规制结构特征在于社会规制的薄弱和经济规制的强大,强调经济规制,这也符合福利国家对经济的巨大需求性。正是由于完善的福利国家体制,才使得日本跨入了“高福利”的福利国家。

二、福利国家理论的模式及困境

西方学者认为,福利国家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利用其职权保护国民使其免受社会风险,这种保护主要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家庭和个人因社会风险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即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帮助家庭和个人抵御其可能延续的后续危机上(如疾病,失业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整个社会的贫困者和弱势群体给予资助,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理论遭到社会的抛弃,凯恩斯把政府需通过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调节生产与分配。至此,福利国家的经济职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福利国家同样强调了国家的社会功能,国家通过税收制度把工业社会的财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并通过社会再分配的方式将这种社会管理的职能延伸到居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包括居民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以及住房保障等等,这种社会功能只有福利国家才能做到,其福利越高,相应的社会功能将会越强烈。

福利国家的基本模式是以国家为主导,采取“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模式。但因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不同,各国采取的福利模式也有一定的差别。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将社会权利与福利国家有机联系起来,按非商品化程度的大小,将福利国家模式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福利制度的非商品化程度最低,强调个人自由,私有制与宪政自由,这种福利制度的救助对象是低收入的工人阶级,救护的方式,数量和手段都较少。保守主义的福利制度是以参与劳动的年限和社会保险缴费记录为依据划分福利多少的一种救助制度,这种制度与个人密切相关。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带有普适性的色彩,这种福利制度下所获得的社会福利与工作表现及缴费关联程度不大,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的确认,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福利国家的实行虽然给福利国家的民众带来了众多的福利与保障,但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财政负担过于沉重。由于福利国家的众多福利措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要为巨额的福利费用买单。例如,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共体国家(英国除外)的社会支出占总公共支出50%以上,荷兰、前西德、瑞典、丹麦在1981年的社会支出超过GDP的1/3,这些社会支出福利费用占据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有国家有了削减福利以缓解财政紧张的意图,但民众对于这些意图却并不买单,福利削减异常困难,政府由此陷入两难的境地。此外,高福利容易产生养懒汉的现象,影响经济发展。众所周知,福利国家的福利是给予民众全方位的高待遇,这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失业,福利国家所给予民众的失业救济金几乎与上班民众的工资水平差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的人们催生不需要工作也能满足个人基本生活的想法,这种思想的蔓延使得一些民众靠着政府的福利生活,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福利国家理论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已进入小康社会。但纵观全局,我国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农业人口过多,人均收入偏低,社会福利水平整体偏下成为当前额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福利国家理论虽是资本主义国家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但其中的一些政策和方法对与我国当前增加民众福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输理与借鉴,反思与完善,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关键所在。

(一)努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福利国家实施的根本前提就在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的腾飞,福利国家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并且福利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和保障,高福利只会拖慢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福利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荆轮效应”,即社会福利只能不断提高不能下降福利或很难降低既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这些都要求我们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有经济上得到了发展,才能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即使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经济进入“严冬期”的时候,我国经济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但人民对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期待是无限的,希望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当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还处在一个保基本的阶段,只能满足群众基本的社会保障需求,部分社会保障项目还出现了资金不足的现象。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注重环境的基础上努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为建立更高水平的福利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高福利水平的国家不能操之过急,需量力而行,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逐步地向高福利国家推进。

(二)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福利国家的一个明确特征,也是我国当前需要妥善处理的关键环节。之所以说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重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充分就业可以降低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的支出,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流向到其它资金不足的社会保险项目中,以提高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就是就业之后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越是充分就业,政府所吸纳的社会保障资金就越多,保障水平就越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的最新统计,当前我国就业率连续九个季度维持在4.1%,存在结构性失业,尤其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力度解决失业难题,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援助失业者方面,给予就业援助,开展再就业培训,使失业者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帮扶弱势群体进行就业。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努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并鼓励其自主创业,在解决好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者,促进经济发展。只有解决好就业这一难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西方福利国家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对弱势群体采取很大的扶持力度,保证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能够“按社会流行的标准过文明的生活”]。福利国家对于老人及失业者的补助力度是非常大的,即使退休及失业也能从政府手中领取养老金和保障金,而这些资金足可以保障其渡过难关并体面的生活。我国现在应着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全覆盖,尤其是要建立建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这份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会相对容易。在社会救助方面也应加强力度,提高对老年人的补助力度和范围,特别是保障农村地区没有养老保险的老人们的生活,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补助水平,让老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失业人口也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并给予技能上的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只有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才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四)政府应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的,政府要担任供给的角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民众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政府要担任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对社会保障各个方面进行完善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监督。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来,以此提供民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水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处在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但是还存在保障水平过低,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社会保障水平来得以改进。此外,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面临的最现实国情,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光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需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民间力量流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充实社会保障水平,这种做法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进步,也可增加人民的福利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袁群,安晓敏.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39-142

[2]乜琪.浅议福利国家的产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04-107

[3]胥丽.债务危机背景下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困境与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2(6):186-190

[4]叶美玉.“福利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0(2):63-64

[5]华迎放.“福利国家之父”的传世之作[J].中国社会保障,2006(7):32

[6]武川正吾,龚剑.日本的福利国家体制[J].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05(6):86-95

[7]曲明影.西方福利国家理论述评[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4):8-17

[8]朱荣科.中国成为福利国家的可能性分析[J].求是学刊,1997(11):54-58

[9]李唐宁,方烨,陈晨.城镇登记失业率九季度维持4.1%,大学生形势严峻[N].经济参考报,2012-10-26

[10]孙丽,金艾裙,包先康.“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启示——谈我国的养老问题[J].未来与发展,2009(8):47-50

[责任编辑:潘洪志]

推荐访问:社会保障 启示 福利 事业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