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软权力视野下我国国家形象塑造

摘 要:在国际政治理论,软权力作为隐在的力量日益受到关注。而国家形象正是这种权力的权力资源,通过深入分析国家形象与软权力的作用关系,正确认识我国的软权力资源,发挥国家形象在国家软权力应用的积极作用,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权力;国家形象

一、软权力的理论界定

1990年,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两篇文章和专著《必定要领导世界——正在变化的美国权力的性质》里提出和系统地阐述了软权力的概念。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而言的,是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的影响、诱惑和说服,让他人做你想让他做的事的特殊力量,他把软权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如果具有吸引力,则其他国家就会乐于效仿,而它也往往能够发挥出比经济或军事手段更加显著的效果。

2002年,约瑟夫•奈发表了《美国霸权的悖论:为什么美国不能专断独行?》对软权力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软权力并不是什么新事物,美国也不是第一个力图用自己的文化创造软权力的国家”。[1]他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软权力和硬权力不同,认为软权力不仅仅是硬权力的反映,还是硬权力的延伸。

当前学术界对软权力内涵表述不一,但可概括为一下四个方面: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社会制度及发展方式的影响力;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国家形象的感召力。可见国家形象作为一种柔性因素是国家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形象的解析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国家形象并未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 更多是作为政治学研究或军事学研究的一个附属, 为建立政治和军事合法性而服务。最先将国家形象概念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是新闻传播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传”的理论和技巧得到空前的重视,国家形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逐渐凸现,其研究目的是服从战争宣传需要, 研究重点是通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来促使国家利益实现, 典型例子如传播学创始人之一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在其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 中所作的关于一战宣传的分析

进入90 年代, 由于西方理论的引进, 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这一阶段, 中国政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界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学者将系统论运用于国家形象的研究, 把各个国家看作互相联系而存在的信息源,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出的信息被公众映象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medium) 的输出”;[2]有的学者则结合国际关系经典理论, “借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和汉斯•摩根索的‘威望政策’之说, 认为威望政策可塑造国家形象”[3]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体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该国各方面的客观现实经过不断累积, 通过信息选择与公众心理偏好和价值观的双层过滤后得出的主观综合印象。国家形象具有综合性、累积性、不对等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三、软权力和国家形象的关系

可以看到,软权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是软权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软权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第一,软权力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软权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问题和影响力问题,软实力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大;软实力弱,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必然有限。软实力主要表现在制度、政策、文化等上面,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而国家形象就在这些实力的基础上得以塑造和传播。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文化产业等软实力非常突出。美国利用其特点,在全世界宣扬其价值观念,推销其民主形态,美化其国家形象,塑造其是一个非常强大,非常“民主”的国家形象。

第二,国家形象是国家软权力中的无形的要素。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作用是通过其作为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的。在国际舞台上,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作为软权力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改善外交环境,增强国家的对外交往力量以及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争取国际公众的支持,引导国际舆论。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 “无形资产”,而相反,不好的国家形象往往会在国际交往中付出更多的“无形成本”。

四、当前我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识及其提升

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一种软权力资源,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力和发展环境。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标志,对于国家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客观认识我国国家形象,是充分发挥国家形象的软权力效用,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日益提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的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近年来,从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再到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国内国际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中国发展模式在国际上产生吸引力。自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新的“经济奇迹”。为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认为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例,被总结 “中国模式”。第三,中国的务实外交,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提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秩序观,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观,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持久和平的新安全观,以及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新文明观。

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更应正视我国留给国际社会的负面形象。在经济形象上,随着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能源消费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频频遭到“能源威胁论”的诋毁。据统计,“中国创造单位GDP 所需要的石油是美国的412倍,与节能先进的日本相比,差距达716 倍”[4]。在文化形象上,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 没有真正发挥出弘扬民族文化, 扩大国家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作用。由于一些对外影视作品的“纳妾文化”、“小脚文化”传播,严重歪曲了我国当前的国家形象;在政府形象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 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执法犯法, 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 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在公民形象上,一些同胞在涉外场合不注重自身的形象, 不讲公德, 使民族和国家形象受损;在生态形象上,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等等,被他人扣上“环境威胁论”的帽子。

虽然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具有客观性,但国家形象是公众对某国的一种主观认知,由于受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感知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始终贯穿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建构等机制,因此,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是歪曲地反映客体,因而国家形象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的真实状况。使得国家形象不一定是国家状况的真实再现,因而塑造国家形象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其关注自身的国家形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更需要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虽然汶川大地震及北京奥运会后,西方主流舆论给予中国较多的正面评价,但中国国家形象的不确定性、敏感性与脆弱性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塑造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给予正确的国家形象目标定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实要求中国政府重新界定与之相符的国际社会身份和国际责任,对中国新时期的国家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基于我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国家形象应定位为: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大国形象。中国所塑造的国家形象必须向世界表明:中国将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中的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将坚持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发展中的中国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世界的繁荣昌盛;发展中的中国将是一个负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国。

其次,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赢得舆论上的平等话语权,把握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国家形象具有可塑性,而作为信息传送载体的大众传媒是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第一渠道,尤其是传媒报道外部世界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传递给受众,因而大众传媒在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占据优势的国家往往掌握着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和话语权。当下传播能力的西强中弱,大大制约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利用传媒歪曲中国。因此,我们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媒体,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打破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总之,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权力已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而国家形象作为软势力的一个重要象征因素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去塑造一个健康积极有良好影响力的国家形象并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软实力应是我们当前亟需研究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 美国霸权的困惑[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73.

[2]张毓强. 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

[3]李晓明.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论运用非军事手段维持增进国家的对外影响力[J]. 太平洋学报,2002(4).

[4]汪一洋.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拓前行[J], 南方,2005,(12).

推荐访问:塑造 视野 权力 形象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