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嬗变及涵义解读

摘 要:本文对其名称演变及涵义进行粗略解读,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有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名称嬗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59-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演化的阶段和内容变革

1.1978至1984年的思想品德课

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恢复高考,全国高校逐步恢复正常招生,如何开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为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任务和教学方针,规定了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办法》指出,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另外,为了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贯彻到马列主义课之中,教育部于1982年10月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起点。1984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办法、队伍建设、教学机构,而且制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至此,思想品德课开始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雏形。

2.1985至199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于是,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要求用三到五年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新的课程,即所谓的“新四门课”:中国革命史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

3.1997至2004年的“两课”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98方案”要求必须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要任务。此后,教育部又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对“两课”教学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把两者合二为一,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98方案”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以及法律和道德规范等角度分别设置课程体系。

4.2005年至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性。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实施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对目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一个专门、全面、系统和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即“新方案”或“05方案”。它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优化组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并且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重要的是除了整合原有课程之外,为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特别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全国高校课程设置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05方案”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一方面是各门课程的全面整合和优化,另方面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道德法律规范合一的思路整合课程体系。所以“05方案”的教材内容不仅更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同时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05方案”课程设置就是现阶段高校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

“05方案”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正确轨道上。时至今日,一个机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涵义解读

1.嬗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

其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推出和实施,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国内的新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将以前“两课”的名称更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此种提法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含义,其称谓充分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对象更加明确和清新。

其二,与以前的“两课”名称相比起来,更名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称谓更有其自己独特优势:一是新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目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四年制本科的7门政治理论课调整为4门。虽然课程门数减少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的丰富和科学。二是新课程方案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除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其余三门课的内容都是经过高度整合而成的。总而言之,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便于更好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其三,称呼更合理和科学化。之所以要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名称更加符合这一理论课的称呼,并且它简洁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不是单纯的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了,其包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必修课程内容真正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称呼。所以这一概念提出,充分揭示了其本质内涵,精确而恰当,也就是说科学地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涵的四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

其四,教材上的整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在教材上的突破创新超出以往,在内容上推陈出新。摒弃以往教材中篇幅冗长,表达繁琐,重点难点不够突出,理论脱离实际。改善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处,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与趣味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魅力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中央还将四门课的教材建设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同时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编教方面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鼎立完成教材编写任务,代表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后的四门课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实行全国“一本通”,尤其,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而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成果,它集结了全国高校众多教学名师的思想结晶,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孜孜不倦地实践耕耘着,推动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不断向前发展,日臻完善。

2.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基本内涵,与以往所称谓的公共理论课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中央文件都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对其含义进行了粗略的概括和归纳。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到共性制约,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根据这些概念原理,笔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假设系统地分解为思想课、政治课、理论课三门课程,因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单纯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也更加具有理论性。此外,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不难看出,思想课、政治课和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的表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就是共性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都突出体现了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而且完全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与其他四门子课程共性的一面,但又有思想课、政治课、理论课的独特个性的一面。

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这就既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的大学生,而且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最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之奋斗。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涵的四门课程内容体系有力地表现了当今大学生所以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也鲜明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概括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政治性和彻底的理论性,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最后从本概念的词语解释。“思想”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一般而言“思想”就是指人们的理想信念或信仰。“政治”就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政治”这一概念泛指个人信仰或政治观点、立场。“理论”在现代汉语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树立他们理想信念的根本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它不是纯历史课而是一门带有政治色彩的理论性政治性课程。那么,从它名称称谓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与政府信任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3]汪兆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高等教育研究,2009(6).

[4]刘基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刘雨凡

推荐访问:嬗变 政治理论 涵义 浅析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