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园林艺术研究

摘要:宋代是一个私家园林建造勃兴的时期,也是一个园林文学创作兴盛的时期。宋代诗、词、散文中都存在着浓郁的园林情调。作为宋代文化典范的苏轼喜爱造园,也喜欢游览各地的园林,其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写到园林的内容相当多。基于苏轼文化特征的典型性与影响力之大,由此我们研究苏轼的园林文学对于把握苏轼的思想全貌以及探讨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与文化性格均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利用考据学、文献学、统计学等相关的研究方法,对苏轼园林文学与园林活动进行溯源、考据把握与分析。力图考察其园林思想、园林文学在各文体中的表现周林文学的文化内蕴以及其园林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东坡园林;艺术

1 苏东坡诗词简介

苏东坡(1037.1.8—1101.7.28.),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更不应“使人同己”。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2 宋代诗词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唐诗宋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赏,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具有很多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口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口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其次是点景。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3 苏东坡诗词的园林艺术

苏轼的园林思想与园林活动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从“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总体指导思想、集实用性与审美感受于一身的园林建造以及对亭与竹的特别偏爱诸多方面来分析苏轼的园林思想,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轼对于游览的喜爱,足下踏过的园池,以及它们与园林文学的关系。苏轼园林文学在各文体中的表现。在诗中主要表现为纪游诗、宴集诗、题壁诗以及次韵酬唱诗;在词中主要表现为对园林建筑的吟咏以及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在文中主要为各种亭台楼堂记。“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4 总结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园林诗词是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参考文献

1 张智华.苏轼亭台楼堂记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2 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 徐烨.宋代亭台堂阁记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4 王福鑫.对宋代官员俸禄水平的再认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责任编辑 荷初)

推荐访问:苏东坡 研究 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