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记人散文

第一讲 记叙性散文

【概念阐释】

所谓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对人物经历、言行、事件发展变化的描述和对场面、环境变化的摹写,来传情达意。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将该类散文区分为记人散文和记事散文。侧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精神面貌,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丰富。

【鉴赏目标】

散文是一种具有含蓄美的文体,面对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思想感情丰富多彩的记人散文,怎样阅读才能读懂文章呢?

一、感知形象。散文一般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在记人散文中以记人为主,因而在阅读此类散文时,分析判断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读懂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形式的初步体验,而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的主旨才是读懂作者写作意图的必经之路。在记人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往往寄托在对人物的描写中。阅读时,关注事件的发生背景,品析具体的人物描写,品读议论抒情的语句,是读懂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

三、鉴赏语言。散文的精妙除了体现在思想的含蓄深邃、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上,还表现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练生动与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上。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感知作品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鉴赏作家的写作风格,挖掘语言的魅力,亦是读懂散文的重点。

四、抓住重点。偏重于记人的散文,有的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风貌;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有的着重突出对人物群像的描绘,等等。

【经典品读】

梦 痕

□丰子恺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做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黏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锅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噪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味道就是很好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够,再吵闹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  所盼望的主要目的!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黏土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支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四不像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吵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大,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型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等到有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怀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审问我。来时必然偷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

……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勃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的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是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有删改)

灵犀一点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叙写作者四五岁时家里“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们围在一起做米粉包子时,作为孩子的作者所获得的“无上的欢乐”;后半部分叙写作者儿时的伴侣五哥哥给作者的快乐。两部分之间用“梦痕”——作者左额上的伤疤联结起来。本文通过对欢乐童年的叙写,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烦恼尘嚣的不满之情。

【时文速递】

佛 手

□希 宜

去法幢庵的路上,儿子几次询问庵里住着的,除了人还有什么,我顺口说还有佛。儿子对于佛非常好奇,一定要我说出佛的样子。我一时语塞,搪塞他说,去了就见着了。

脚刚踏进庵门,我就看见了她。她正在蒲团上打坐。阳光经过屋脊,灿烂地洒在她身上,铺在她四周的空地上。我怕打扰她,让儿子先去其他地方玩耍。我一个人远远地打量着这个已经78岁的老人——我的祖母。

祖母是个接生婆。她全部的接生器械是一把剪刀和几根卷着雄黄的纸捻。剪刀用来剪脐带,浸了清油的雄黄纸捻用来烘燎肚脐眼儿。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的孩子都是由她接生的。就连外村妇女临盆也常来请她。即使是三更半夜,祖母也是随叫随到。那些人家在孩子满月后,会给祖母送来几个绑缚着红头绳的熟鸡蛋和花卷,算是给她的报酬。若是冬天,祖母头天晚上就把鸡蛋和花卷放在炕旮旯里暖着。等早上醒来,我趴在被窝里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鸡蛋和花卷了。

母亲说,我也是由祖母接生的。我从小就觉得祖母那双粗糙的手有着异乎寻常的神秘感。

在父亲去世的第一个年头里,村上的一个年轻媳妇提前分娩,半夜请祖母去接生。那次出事了,那女人难产,母子的命都没能保住。从那以后再没有人请祖母接生了。尽管出事的那家人没找祖母的麻烦,甚至还捎话过来说:“这都是命,谁叫我们这里条件落后呢?”祖母的精神还是恍恍惚惚的。那段时间,祖母很沉默,和谁都不说一句话,怕见人,也怕见光,只是坐在角落里呆呆地望着她那双手出神。

坐久了她就压抑地叹一句:两条人命啊……

祖父去世后,祖母做了一个很突兀的决定——她要出家当尼姑。我们一家人以及亲戚都苦苦相劝,可她还是毅然出家了。最初在老家的渗水寺,后来她又到了法幢庵修行,离老家越发的远了。起初的几年我们还都劝说祖母还俗回家,可祖母已经习惯了晨钟暮鼓的生活,我们也就不再勉强她老人家了。

祖母打坐完了。我上前去扶起她,她明显比以前呆滞了许多。手里握着的念珠,每一颗珠子上的纹路都紧密有序,一圈圈一丝丝,圆润光亮,在阳光下散发着祥和的光泽。她见我带着儿子来看她,很高兴,几次伸出枯瘦的手去抚摩儿子的头,可儿子几次都躲开了。尽管我一再对儿子说,这就是他的曾祖母,可儿子还是不让祖母的手碰到他。在我的嗔怒下他才喊了一声曾祖母,用白胖的小手和祖母那干枯的手轻轻碰了一下,旋即又迅速地躲开。他悄悄地问我,哪里可以见到佛?我让他自己去找。

我还没洗完祖母换下来的衣服,儿子就兴奋地跑来告诉我,他找到佛了,在一个大屋子(正殿)里有许许多多的佛,他们都坐在莲花上(莲台),并神秘而调皮地说,佛的手,很白,要比曾祖母的好看得多。他还偷偷告诉我,他忍不住爬上了供桌,抚摩了一下佛的手。

回家的路上,儿子一直为他见着了佛,也触摸到了雪白的佛手而激动。我问他为什么不让曾祖母用手抚摩他,他说他怕那双手。在他眼里,那双手是恐怖和丑陋的。我理解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对一双几乎没有血脉、瘦骨嶙峋的手所产生的恐惧。我告诉他,他所见到的佛只是几尊塑像,他的曾祖母才是真正的佛,而他恰恰与真正的佛手一触即离。儿子辩论说曾祖母是人,不是佛。面对幼小的他,我无法说些抽象的概念,也无法阐述人与佛之间的距离。

但我无论如何得告诉他,为我们撑起一片温暖的世界的,正是一双双这样的手。每一双手在时光中的渐渐衰老都与我们的幸福有关。

我相信有一天儿子会明白。

(选自《读者·原创版》2007年第4期,有删节)

阅读感悟

本文以佛手为线索,文中记述了“我”和儿子去庵里探望祖母的经历。借儿子对佛手的向往,在对比中突出了祖母那双手的粗糙。表面上写的是双手,实质却道出了人生。祖母对曾经的接生失败经历念念不忘,虽不是她的过错,但祖母却以一生的向佛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内疚、尊重与敬畏。文章巧妙地将人与佛融为一体,佛心的仁慈不正是祖母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佛的普度众生不正是祖母一心向善的终极目标吗?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吗?

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乎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点含泪的蜡光……

(选自《一个人的记忆》,有删改)

阅读感悟

本文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回忆了“我”与奶奶在一起生活的画面。文中,奶奶的形象质朴纯正,她那对孙儿无私而广博的爱倾注在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每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里,特别是在奶奶和“我”关于生死的一段对话中,奶奶以美丽的神话抚慰“我”幼小的心灵,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而“我”对奶奶的依赖、体贴、理解与怀念又为浓浓的祖孙情意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考点解析】

一、考点:1.把握和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2.透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抓住文章中作者或人物的真实情感。

二、应对策略:1.初读文章,明白作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如何评价作品中的人和事等,并能大体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2.阅读记人散文时,首先应扣住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如记人散文,不管记的是几件事,是什么事,都是为了表现人物身上的某一种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3.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记人散文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4.记人散文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坚强”“可爱”,但其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形象可感。阅读记人散文,要做的就是从有形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

【阅读练兵】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愿望

□林语堂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房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天花板下,最好挂一盏佛庙的长明灯,入其室,稍有油烟气味。此外还要有烟味、书味,及各种不甚了了的房味。最好是沙发上置一小书架,横陈各种书籍,可以随意翻读。种类不要多,但不可太杂,只有几种心中好读的书,及几次重读过的书——即使是天下人皆詈为无聊的书也无妨。不要理论太牵强乏味之书,只以合个人口味为限。西洋新书可与《野叟曝言》杂陈,孟德斯鸠可与福尔摩斯小说并列。

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虽然不必效顾千里裸体读经,但在热度九十五以上之热天,却应许我在佣人面前露了臂膀,穿一短背心了事。我要我的佣人随意自然,如我随意自然一样。冬天我要一个暖炉,夏天我要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我在楼下工作时,可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却听得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的喜欢浇水浴。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我要几位知心友,不必拘守成法,肯向我尽情吐露他们的苦衷。几位可与深谈的友人,同时能尊重我的癖好与我的主张。

我要一位能做好的清汤、善烧青菜的好厨子。我要一位很老的老仆,非常佩服我,但是也不甚了了我所做的是什么文章。

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盒雪茄,家中一位了解我的个性的夫人,能让我自由做我的工作。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和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选自《林语堂自传》)

1.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谈自己的愿望的。

答:

2.有人说:林语堂是一个不顾家人,只顾自己的人,因为他说“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答:

3.“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的喜欢浇水浴。”请发挥你的想象,根据此句中的场景,描写一段林语堂和他的孩子一起活动的场景。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张晓风

她坐在淡金色的阳光里,面前堆着的则是一堆浓金色的柑仔,是那种我最喜欢的圆紧饱甜的“草山桶柑”。而卖柑者向来好像都是些老妇人,老妇人又一向都有张风干橘子似的脸。这样一来,真让人觉得她和柑仔有点什么血缘关系似的,其实卖番薯的老妇人往往有点像番薯,卖花的小女孩不免有点像花蕾。

那是一条僻静的山径,我停车,蹲在路边,跟她买了十斤柑仔。

找完了钱,看我把柑仔放好,她朝我甜蜜温婉地笑了起来——连她的笑也有蜜柑的味道——她说:“啊,你这查某(女人)真好,我知,我看就知——”

我微笑,没说话,生意人对顾客总有好话说,可是她仍抓住话题不放: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一样——”

我一面赶紧谦称“没有啦”,一面心里暗暗好笑起来——奇怪啊,她和我,到底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在大学的讲堂上教书,我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我驾着车在山径御风独行。在台湾,在香港,在北京,我经过海关关口,关员总会抬起头来说:“啊,你就是张晓风?”而她只是一个老妇人,坐在路边,卖她今晨刚摘下来的柑仔。她却说,她和我是一样的,她说得那样安详笃定,令我不得不相信。

转过一个峰口,我把车停下来,望着层层山峦,慢慢反刍她的话。那袋柑仔个个沉实柔腻,我取了一个掂了掂。柑仔这东西,连摸在手里都有极好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枚小型的液态的太阳,可食、可触、可观、可嗅。

不,我想,那老妇人,她不是说我们一样,她是说,我很好,好到像她生命中最光华的那段时间一样。不管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大落差,在我们共同对这一堆金色柑仔的时候,她看出来了,她轻易地就看出来了,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是不同的歌手,却重复着生命本身相同的好旋律。

少年时的她是怎样的?想来也是个有着一身精力,上得山下得海的女子吧?她背后山坡上的那片柑仔园,是她一寸寸拓出来的吧?那些柑仔树,年年把柑仔像喷泉一样从地心挥洒出来也是她当日一棵棵栽下去的吧?满屋子活蹦乱跳的小孩,无疑也是她一手乳养长大的吧?她想必有着满满实实的一生。而此刻,在冬日山径的阳光下,她望见盛年的我向她走来购买一袋柑仔,她却像卖给我她长长的一生,她和一整座山的龃龉和谅解,她的伤痕她的结痂。但她没有说,她只是温和地笑。她只是相信,山径上总有女子走过——跟她少年时一样好的女子,那女子也会走出沉沉实实的一生。

我把柑仔掰开,把金船似的小瓣食了下去。柑仔甜而饱汁,我仿佛把老妇人的赞许一同咽下。我从山径的童话中走过,我从烟岚的奇遇中走过,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女人——好到让一个老妇人想起她的少年,好到让人想起汗水、想起困厄、想起歌、想起收获、想起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选自《张晓风经典作品》)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答:

2.结合下文谈谈文中卖柑仔的老妇人为何说“我”真好,说“我”就像她的少年伊辰。

答:

3.文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好女人,结合文中交代的身份,说说文中的“我”好在哪里。

答:

4.“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是不同的歌手,却重复着生命本身相同的好旋律。”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消失在风中的幸运草

□吴若权

童年时,住在新社山上的那几年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到现在我还不是很清楚,这究竟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是我的童年,还是因为那里幽静淳朴的环境?无论因为什么,这童话般美好的日子,即使随着岁月流逝,一去不返,在我的记忆中也始终闪闪发亮。然而,值得珍藏的记忆,并非样样美好,其中也会有些许遗憾。

大约在我七岁的时候,农场里有一对从事植物研究的夫妻,两人都拥有博士学位,既专业又亲切,非常受人尊敬。这对夫妻的宿舍旁边有一亩棉花田,我常去那儿玩耍。一个黄昏,我在棉花田边遇见博士夫人,她的脸上充满惊喜的表情,小心翼翼地将手上的酢浆草凑到我的眼前:“仔细看哪!这就是传说中的幸运草,它有四瓣叶片,跟其他酢浆草完全不一样,可以带来好运哦。”

真的是很神奇啊!山上的任何一条小路两边都长满了酢浆草,每株都是绿油油的三瓣叶片,唯独她手上的酢浆草是四瓣叶片,而且墨绿中带点金黄色,非常奇特。

虽然我看不见自己的表情,但是我很确定当时的我绝对两眼发光。

“可以让我拿回去送给妈妈吗?”她迟疑了几秒钟的表情,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然后,她把手上的幸运草放到我的手中。对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来说,应该是像中了彩票那般雀跃吧,一溜烟地,我捧着这株幸运草狂奔回家。

遗憾的是,半路上它被风吹走了。人生的无常,我竟在年纪那么小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到。

在夕阳西下的余光中,我翻遍了路边的草地,就是找不到那株幸运草。万分懊恼的我,在路边踌躇到天都黑了,才悻悻地走回家。

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吧!在当时,这个想法很快说服了自己。我顶多只是很扫兴而已。但是,往后的人生里,只要妈妈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我都会加倍地自责。无论我成长到十岁、二十岁还是三十岁,内心里那个搞丢幸运草的七岁小男孩都会跑出来责备我。

(选自《相依》)

1.文章标题“消失在风中的幸运草”有什么作用?

答:

2.文章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人生的无常,我竟在年纪那么小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在这里指什么?“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

(2)无论我成长到十岁、二十岁还是三十岁,内心里那个搞丢幸运草的七岁小男孩都会跑出来责备我。(为什么“我”长大后,对当年幸运草的丢失还要时时责备自己?)

答:

3.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农场里那位博士夫人的形象。

答:

推荐访问: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