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部”中的散文形象

“散文之部”的学习,其实就是两个大问题,一是“欣赏什么”,二是“如何欣赏”。下面,谈三种基本方法:

一、鉴赏形象

“鉴”是甄别、评价,“赏”是欣赏、品悟、悦纳,因此鉴赏就是一个发现、评价、领悟的过程。同是讲“形象”,诗歌和散文不同,即使面对同一形象,作家也有眼光的差异。苏轼和陆游笔下的大小孤山就都有“发现”,陆文写实为主,苏诗写意为主。有“评价”,陆文所展现的山水形象让人身临其境,苏诗则带给人无尽的想象;陆文描写细致具体,苏诗则空灵飘渺。有“领悟”,同为写传说,陆文引用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诗则以浪漫之笔写得诗情画意,煞有介事。除了“诗文有别”之外,不同体裁的散文“形象”也各具特色,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散文“形象”作为欣赏学习的主要目标,而且要通过比较的方法,细析出“形象”帽子下的不同脸孔。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对欣赏的对象作分解。如对项羽的欣赏: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总之,“鉴赏”形象是要落到实处的。

二、探究形象

探究是阅读欣赏的一种惯性,大凡主动的欣赏者,对被欣赏的对象总是带着探究目光的。这就先要解决两个问题:探究哪些形象问题?如何探究这些形象?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以《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可这样探究:文中苏轼和陆游形象有什么不同?这既是欣赏也是探究,即抓住了“诗文有别”的关键。而《庖丁解牛》可这样探究:文章是如何塑造庖丁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养生之道”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什么?而《项羽之死》则要探究“项羽和刘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国人性格的影响及英雄性格和个人命运的关系”等。再来看如何探究:《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苏轼和陆游的不同,主要是用比较方法;《庖丁解牛》主要用了材料引证法和知人论世法;《项羽之死》可用延伸法比较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总之,引证、比较、延伸、知人论世等方法是我们运用的几种主要探究方法。

三、建构形象

所谓建构形象,就是根据类型化的思路整合文化点,在文化传承上获得初步的系统化的认知。所以,“建构形象”是最高层次的欣赏。这里也要解决两个问题:建构什么?如何建构?知识点和文化点均可以建构。以“散文之部”为例,可以建构的文化点稍加罗列,就有智慧源头、思想星空——先秦诸子的思想、观点、学术,如《庖丁解牛》《侍坐》等;英雄背影、战争风云——中国传统英雄(如诚信、侠义、机谋、忠勇等)的精神,如《项羽之死》《大铁椎传》等;救世情怀、治国方略——士大夫的入世情怀,政治的、社会的、经世济民的智慧和情怀,如《阿房宫赋》《西门豹治邺》《六国论》《伶官传序》《狱中杂记》《种树郭橐驼传》等;文人性情、名士雅趣——文人名士儒道释结合的、自我完善的审美情趣、处世方式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如《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与可画 筜谷偃竹记》《陶庵梦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游沙湖》《苦斋记》等;人间亲情、传统人伦——亲情和友谊的真情告白,宗法社会的传统伦理描述,如《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知识点建构以课堂学习为准,这里恕不赘述。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形成建构?重组、联系、总结是三种途径。比如,按文化主题重组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对单篇课文进行学习,学习时注重发掘这个文化主题在这篇课文里的落脚点。在具体建构时,我们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趣味性、灵活性出发,采用前后勾连的方法,在相关的课文学习时,适当联系和总结,力求在文化主题上让我们自己有个粗浅的认识。如学到《大铁椎传》,可以联系《项羽之死》,渗透“英雄、武侠”这个文化主题;学到《种树郭橐驼传》,要联系《阿房宫赋》《西门豹治邺》《六国论》《伶官传序》《狱中杂记》,领会中国儒家士大夫的“安社稷、济苍生”的入世情怀;学到《项脊轩志》,要对比《祭十二郎文》,总结宦海沉浮中的亲情和人伦在士大夫生命中的位置。其他亦可类推。

阅读魏禧的《大铁椎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完成1~5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寝:丑陋

B.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敲击

D.将军强留之 强:尽力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大铁椎“身怀绝技,豪放不羁”的一组是()

①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 ②客初至,不冠不袜 ③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④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 ⑤客大呼曰:“吾去矣。” ⑥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

A.①②⑥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作者层层设疑,引人入胜。直到文章最后,我们才知道传主是个身怀绝技的人。

B.本文重点介绍了“大铁椎”“夜半外出击杀响马贼”和“星夜与强贼决斗”两件事,以此来表现他行踪飘忽、武艺高强的特点。

C.本文描写宋将军在大铁椎遇到强敌时主动请缨、施以援手一事,是为了表明宋将军与大铁椎一样,也是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

D.本文最后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这表明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所寄托的。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但 观 之 慎 弗 声 令 贼 知 也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2)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3)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1. C (扣:询问)

2. A(③表现了高信之对“大铁椎”的畏惧。④表现大铁椎对宋将军安全的担忧)

3. C(文章描写宋将军,主要是用来衬托大铁椎这一形象的)

4. 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5.(1)(他)很少跟别人说话,说话象楚地的口音。(“罕”译为“很少”,“类”译为“象”)(2)我屡次搏击杀死拦路抢劫的强盗,夺走他们的财物,所以(他们)恨我。(“数”译为“屡次”,“仇我”译为“以我为仇”或“恨我”)(3)宋将军本来自以为很有本事,并且想看看大铁椎的所作所为,极力请求客人(允许一同去杀敌)(“故”译为“本来”,“且”译为“并且”,“请客”译为“请求客人”)

推荐访问:散文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