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的人格魅力和散文的美育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的人格魅力的论述

小时候,常听到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故事,心中不免为他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所感动。再后来,专门学习了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才真正感悟到了朱老“人若秋水玉为骨,品若梅花香在骨”的人格魅力。

谈到朱自清散文的风格问题,可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见地,莫衷一是,且自有文学大家评定在先。叶圣陶说他的散文是“平淡自然,如话家常”(《朱佩弦先生》);杨振声则认为“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丰腴从平淡中来”(《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朱德熙说的是“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险涩,也少华丽的铺陈与藻饰”(《于平淡中见神奇》);季镇淮认为是“词不迫切,意无不达,清新朴素,简洁自然”(《纪念佩弦师逝世三十周年》);钟敬文认为他的作品是“虽然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但却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柳花集·背影》);郁达夫则认为朱老的散文是一种“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字之美”。

综上所述,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委婉深切,谨严细致,真醇朴实的风格。毫无疑义,这些大家的评述是针对朱自清不同时期的作品而言的,均有其独到的见解,而我作为一名朱老散文的崇拜者则认为他的作品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更不用说作品风格的晶莹温润,清丽工细,情真意切了。在这里,我将从他散文中所散发着的纯情美、形式美、绘画美、含蓄美、意境美和韵律美等美育因素作一点论述,谈一点认识,并无和名家比肩之意。

二、朱自清散文的纯情美

《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都是“缘情”而作的,他的散文中无不渗透着浓郁的至真至爱之情,他的作品《背影》、《给亡妇》之所以能感人肺腑,就在于他的文章是情动于衷而泻于笔尖的文字,写的是亲身经历,抒的是真情实感。这一点,我们不妨借助《背影》中车站送别和望父买橘的情景加以分析。(一)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办事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二)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两段文字均是朴实的描述,但字里行间却凝聚着真挚而深厚的爱子真情。车站送别段中“本已说定”的“已”,“再三嘱咐”的“再三”,“甚是仔细”的“甚是”,“终于不放心”的“终于”等词语描绘出临别前父亲的千吩咐,万叮咛,诸多的谨慎和不放心。行文用语平淡,但正是在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却寄寓父亲对远行儿子深深的牵挂之情。望父买橘段强调父亲是个胖子,通过对父亲穿越铁道时行动艰难的一系列行动描写,如:“探下”、“攀”、“爬”、“缩”、“倾”等词,突出体现父亲买橘不易,间接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让读者感受到父亲买的不是红红的圆圆的橘,而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子之心。还有“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等描述,语言极其平实,却写得三步一回头,流泻着感人至深的骨肉之情,离别之恨。

另外,文中的“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两个叹词“唉”,语言虽然简洁,却意蕴深厚,一个表达出作者为当时不能体察父爱而深深的自责与内疚,另一个表达出作者对老父万般惦念之情。当然,事有巧合,物有偶然,若《背影》中的至情还不足以表现他散文的纯情美,我们不妨再借助他的散文《给亡妇》的相关语段加以佐证。“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你对孩子一般仁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只拼命的爱去。”“除了孩子,你的心里只有我……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此文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对亡妻生前给孩子和丈夫无私的关爱,生病后瞒着丈夫,苦苦支撑等往事的沉痛叙说,既表达了作者对痛失爱妻的哀婉之情,以及与爱妻琴瑟相和,共同生活往事的刻骨怀念,又将内心的自责和悔恨溢于言表。文中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动情呼唤亡妻“谦”则饱含了对亡妻无尽的爱意和难以诉说的感激。还有,文中一声比一声沉痛每一个“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眼中含着的泪水,品味到每个“你”字里的深意——是慰藉、是承诺、是深情。就这样一封写给亡人的而亡人看不见的“虚言”,在作者注入的至情中变得纯厚无比,衰婉不已,难怪谬斯说:“最美的是最绝望的诗,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老不愧为弄情高手,他的散文都是缘乎情,发于言,是内心情感的朴素外露。

三、朱自清散文中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有无形神兼备的形象是其生命力长久与否的关键,作为咏物的散文能否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所在,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它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就在于他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有神,让读者感受到忧愁犹如滚滚的江水绵绵地流淌。朱老作为散文名家深谙此道,许多作品写得血肉丰满,形神俱出。在作品《春》中,写春草,朱老用“偷偷”一词写出了春草的情态;用“钻”形象地表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用“嫩嫩”一词写出春草的轻柔鲜嫩;用“绿”和“一大片”分别展现了春草的颜色和长势,为读者再现了一幅勃勃生机的初春景象。写春花,他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分别写出了春天的姹紫嫣红,春天的繁忙与热闹景象;草间的野花则更是把静态的物象动态来写,突出其闪亮的色泽。写春风则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匠心独运地用触觉使人感知道春风的轻柔温暖与和煦合适。写春雨,他用“牛毛”“花针”“细丝”设喻,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用“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一个“笼”字,细腻地再现出江南春雨迷蒙的景象。文章结尾,他以娃娃、姑娘和青年设喻来突出春的新奇、美丽与生机勃发的特征。他的这种表现手法与刘熙载《文艺》所说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雨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的创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这样,一个空灵的春天,硬是让朱老用文字表现出了它的丰神秀韵。接下来,我们不妨借助散文《绿》,再品尝一次朱老散文中形象美的艺术盛宴。为了表现梅雨潭绿得奇异,绿得诱人,绿得精神,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浓笔重彩的描绘。如:(一)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二)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选段(一)作者以“荷叶”、“裙幅”、“处女的心”、“明油”作比,运用写实的方法,写出了梅雨潭的碧绿,涟漪层层,春波荡漾;更为细腻的是,用“鸡蛋清那样的软、嫩”作比,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绿,而且写出了水的质感和触感。选段(二)则大胆地运用想象,将水写得小鸟依人,轻盈飘舞,左顾右盼,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陶醉在绿的殿堂中。

四、朱自清散文中的形式美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形式,唐代的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它受到了平仄、韵脚、格律、对仗等形式的严格限制。朱自清的诸多作品也体现了形式上的巧妙构思。在作品《春》中作者首先粗线条地对春天进行了宏观勾勒:“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接着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对春天进行了微观描绘:分别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物活动;最后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三个比喻来歌咏春天,与前文“盼望着,盼望着”遥相呼应,使全文构成了“盼春——绘春——颂春”的完美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有条不紊,而且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形式,是一种简洁的美。接下来,我们再以《背影》为例,来谈谈这种文字式的建筑吧。我们不妨把此文比作一幢框架结构的建筑,语言文字是建筑材料,文章结构是梁柱,描写、修辞是装潢,而那浓浓的抒情则是房屋建好住人后那融融的生活氛围和气息。从整篇文章上看,“背影”这一特殊的“面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题,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文章开篇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段引出背影,接着文章叙述了祖母去世,父子奔丧,父亲赋闲,车站送别等几件事,为下文表现“背影”作下铺垫,紧接着,作者又写了望父买橘,精雕细琢地描绘了父亲穿越铁道时的背影,以及父子分手、父亲混入人群后一步三回头时惜别的背影,最后则以泪光中的背影和“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作结,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呈现出开篇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划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的完美结构形式。朱自清散文流泻出来形式美,还表现为一种回廊、屏风式的曲折美。在《松堂游记》一文中作者不是一下笔就写松堂,而是层层设屏障,段段翻新意,让读者渐入佳境,文章开关写“出发的前夜,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惘,难道天公这样不作美吗?”在这里,作者先不写松堂和途中的感受,而写头天晚上的天气变化,另有用意,因为要去游览,必有所准备,想到松堂景色宜人,难免兴奋,但一场大雨将燃着的兴致浇灭了一半,读到这里,就连读者心里也难免有些扫兴,心里想着,游不成了吧?这是文章中的第一折。接着作者却写到“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一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亮,地下只有一些塘水,没有一点灰尘,行人也不多,又清静,又干净”这真是喜出望外,文气一转,令读者转忧为喜,昨晚的不利因素意外的化为有利条件,昨日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这是第二折。更没想到的是,等车开到围墙外停住,却见两扇大门紧闭着,拍了一会也没人开,又令人沮丧不已,这是文中的第三折。眼看松堂游不成了,作者却又借一个孩子之口弄清了进松堂的门道,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是文中的第四折。转眼就可以看到松堂了,意外却伴随着产生了,真是让人忧从中来,原来后门有一群恶狗正汪汪地直叫唤呢。就这样,一忧一喜,一惊一乍,一张一弛之中将本文的情节设置得回环曲折,错落有致,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中,写出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美感。

五、朱自清散文中的绘画美

苏东坡在谈到王维的诗时,说:“品摩诘之诗是诗中有画。”自此,“诗中有画”成了文学理论中品评诗歌优劣的准则。朱自清写的虽然是散文,却与诗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散文中的绘画美与诗画在艺术上殊途同归,作品《春》中,他刻意安排了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春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用文字绘制出一幅幅春到人间万物复苏的草报春——风唱春——花争春——雨润春——人迎春的生机勃发的流动画面,纵观五个画面,就是一幅名贵的西洋油画。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则是一幅粗线条的简笔画。另外,“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们,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家屋顶上还笼着一层薄烟,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则是一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式的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素描画。绘画是一门表现艺术,它通过意境的构思,线条的搭配和色彩的调和等来形象客观的反映事物,表现其高度的造型能力,使观画人通过视觉感知物象的形状,通过内心的审美产生美的愉悦,而我们所谈的散文中的绘画美,除了散文作品中有着绘画一般的表现力,达到绘画艺术所能达到的美的境界外,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指散文的绘画美是用“虚”的语言文字,来表现“实”的画面,是一种文字上的造型艺术,是依靠作家精心的构思,巧妙的搭配。画面的准确性和形象性都有赖于文字的恰当运用,或勾勒白描,或泼墨渲染都不是一张张具体的画面,而是抽象的、间接的,靠读者用心灵去感悟的,没有线条的线条画,是在脑海中浮现的实物形象的画面。其间色彩的浓淡,线条的搭配都由读者调和,搭配。是画由心生、象从悟出。这也是作家将生活的真实通过语言文字造型后的艺术再现,朱自清散文中诸多绘画片段,正是源于熟练语言文字驾驭技法。作品《松堂游记》,作者按照游历的路线;小门—庭院—松堂—山—洞—堡—牌坊……将沿途的木石,殿堂的方位、格局、高矮大小、空间距离、比例,主次活脱脱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写松,则不仅画其形——亭亭直上,刚健婀娜;画其形——灵秀洁白,更重要的是画其神——多得好,疏得好,唯其多,才有一丝凉意,多则密,便失灵秀之姿、婀娜之态;所以,又用疏得好,在矛盾的统一中写尽了白皮松的神态。又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着力描写月色的片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作者将月光比作流水、用“泻”字表现月光的流动,用“薄薄青雾”,表现夏夜荷塘的朦胧,反衬荷花的柔美、润泽、而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设喻,则更能表现青光薄雾中荷叶、荷花朦胧得如诗如画,忽明忽暗、似有还无、随风飘曳的梦幻感,整个的就是一幅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式的美。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之所以如些绚丽多姿的成就,还源于他对绘画理论的精通和绘画艺术方面的素养。严格地说,他不仅是一位散文名家,而且还是一位绘画鉴赏家,这一点也是有据可考的。北宋书画名家苏轼有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朱自清则有题画的抒情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此文是作者为感谢苏孟容的赠画——鹦鹉海棠而写的。面对绘画,作者细细品味,浮想联翩,领悟到画中的意境,显示了他对绘画艺术精湛的鉴赏力。首先,作者抓住了抒情的主体“帘子”;其次是对画面浓淡疏密的间架结构的分析;再次对线条色彩的领悟能力。如:石青色的穗、淡青色的月光、红艳欲流的花,黄色的蕊、黑色的鹦鹉以及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的线条无不和谐生动。最后是对形态的感受,是由画面物象的“形”契入到“神”,如:写八哥“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依恋似的”,写海棠“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最后,作者由实到虚的写“帘下空空的……”,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寻找卷帘的侍人何在?进而用双栖而各梦的鸟表达闺中美人的寂寞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老不仅是散文名家,而且是书画鉴赏家,他作品中诸多的绘画美正是源于他对书画理论的精通和绘画素养。

六、朱自清散文中的含蓄美、音韵美和修辞美

李太白诗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坡的诗则是“关东大汉弹铁琵琶,唱大江东去”。显然,这是豪放派诗人直抒胸臆的粗犷美,而朱自清的散文中却不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通过对四周宁静的景物描写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在这一段中,既流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和对恬淡生活的寻求,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全文的字里行间还隐含了作者“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意识,而作品却将美写得那样委婉纤细。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或许都会感受到他的文章都透露着明快自然、舒缓委婉的情韵,这种情韵就是他散文的音韵美,而这种美来自于他对文字的驾轻就熟,善用拟声词,逼真的再现天籁的声响;善于用叠词对所写事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次用“汩——汩”表现桨动水响韵味与作者的心境相通,前一次“汩——汩”表现的是朱老出游悠然的心境寻奇探心情;后一次“汩——汩”则是在经历了与秦淮河歌妓一番周旋后跌宕起伏的心情。又如散文《绿》,作者用“哗哗哗哗”写水声,四个拟声词写足了水响、水大、水急,使读者闭了眼也能体味到梅雨堂的神韵。另外,有的作品虽然没有用拟声词,但音韵效果不减。如《春》中用“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在这里,作者通过“清脆的鸟音,嘹亮的笛声,风唱水和”不仅写出了耳中的乐音,是大自然的天籁响声与管乐的合奏曲,还写出了心中的乐音——对春回大地的愉悦。叠词的大量运用是朱清散文音韵美的又一显著特征。诸如:大大小小、高高下下、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曲曲折折、错错落落……不胜枚举,它们最终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舒缓委婉、亲切自然、和谐动听,朗朗上口音韵美。杨振声老先生在谈《朱自清与现代散文》中曾说:“他的许多语句都是活活生生的捉到纸上去的,使你感受到文章的生动、亲切与自然。”的确,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音乐,如观山泉,使人超凡脱俗,这种感受源于他散文中的修辞美。这里,我们仅借他散文中的比喻作简要的分析。朱老所用的比喻大多是匠心独运,新颖独特、另辟蹊径的。如《怀魏握青君》中的以酒喻人:“说到酒,莲花白太腻,白干太烈,一是北方佳人,一是关西大汉,都不宜于浅盏低酌,只有黄酒,如温旧书,如会故友。”作者把“莲花白”比作“北方佳人”,把“白干”比作“关西大汉”,把“黄酒”比作“旧书故友”,是以酒性写人性,想想自是别出心裁。另外,在他的散文中还出现了诸多的人、物互喻,妙趣横生的比喻。如:“太阳照着时,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是西方小姑娘的眼睛。”(——摘自《瑞士》),把水比作西方“小姑娘的眼睛”,就表现了水的轻盈灵活、蓝得令人忧郁。“水面好像镜子一般,风吹过时,微有皱痕,像少女皱着的眉头。(——摘自《阿河》),把水比作“少女皱着眉头”就表现出水的妩媚动人,风情万种。“……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裙。” ——摘自《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摘自《荷塘月色》写荷叶,用“舞女的裙”作比,就写出了荷叶荷花清新飘逸,摇曳多姿;用“美人出浴”写荷花,则表现出荷花玉树临风的娇姿倩影,欲出还羞的诱人情态。这是从比喻的角度对他散文中的修辞美作的一点浅析,至于朱老散文中其它辞格的运用,就不在一一论述了。

七、结语

此文主要从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美的教育因素展开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读者接受美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同时,告诉读者,对于朱老的散文以及中国各大家流派诸多散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学习中,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理解,用心品味,你就会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的享受,创造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荷塘月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2]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4.

[3]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J].文学杂志,1948,3(5).

[4]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完美的人格[J].三联书店,1987 .

[5]王国维.人间词话,摘自《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屈毓秀.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摘自《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推荐访问:美育 浅谈 散文 人格魅力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