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籍的封面设计艺术初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认识了解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复杂特质、转型历程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民国书籍;封面设计;艺术手法

[作者单位] 李笑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南方建筑》编辑部。

词典中对“封面”一词的解释是:(1)线装书指书皮里面印着书名和刻书者名称等的一页;(2)新式装订的书刊指最外面的一层,用厚纸、布、皮等做成;(3)特指新式装订的书刊印着书刊名称的第一面,也叫封一[1]。封面是书籍形式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书籍形态有不同的封面形式。

我国在20世纪初,书籍形态从传统装帧设计走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阶段,书刊整体设计的意识明显得到加强。尤其是封面设计,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和购买的作用。闻一多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他曾为徐志摩、梁实秋等人的书籍设计过封面,也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封面设计对书籍装帧的重要性。他于1920年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的《出版物底封面》一文,总结了出版物封面设计的价值有两方面: “(甲)主体的:1.美的封面可以引起买书者的注意;2.美的封面可以使存书者因爱惜封面而加倍保存书本;3.美的封面可以使读者心怡气平,容易消化吸收本书的内容。(乙)客体的:1.美的封面可以辅助教育;2.美的封面可以传播美术。”[2]由此可知,民国时期书籍的封面设计日益被重视,以下从四个方面探析民国时期书籍的封面设计艺术特点。

一、封面图像多样化

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以前,彩色印刷封面最多的是畅销的普及读物,以“新鸳鸯蝴蝶派”和“星期六派”的通俗杂志为主,代表杂志有《小说月报》《礼拜六》《小说丛刊》等。这些通俗类杂志的封面图片多用美丽的摩登女郎,既有绘画图片,也有摄影图片,主要是消遣类、趣味性的风格(图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科学和民主成为社会提倡的主流,尤其是新文化思想非常活跃。这个时期的书籍封面更趋向多元化:既有绘画作品,也有版画、摄影、抽象的图案等。当时许多文学家、美术家和出版家都很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艺术,许多知名文化人士甚至直接参与书籍的封面设计,使当时的书籍封面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中国近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陶元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大胆采用新颖的图案装饰作为新文艺书籍的封面设计。最具代表性的装帧封面,是他为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设计的“大红袍”,此画为他有感于舞台艺术形象而作,整幅画面色彩纯美、构图奇巧、深刻生动,用于书籍封面令人过目不忘[3].。陶元庆的另一幅封面画代表作《彷徨》(鲁迅著,短篇小说集)也非常有艺术性,画面以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和黑色的太阳,人物的线条抽象奇特,上下两段横线则限定了画面压抑的空间,而人物的动作似坐非坐、似行非行,整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彷徨》和《故乡》两书的封面均被后来的书籍设计界当作早期平装书封面的经典之作(图2)。

陶元庆在创作鲁迅的另一部作品《坟》的封面时,画面使用灰绿色调,冷感凄凉,把棺与坟相排列构图,准确传达出鲁迅作品的寓意(图2)。

二、 积极吸收西方美术的风格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形式对当时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影响颇大。以国际化现代大城市——上海为例,由于其得西方风气之先,当时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化生活中,都有一种国际化风格。加之上海当时集中了全国几大出版公司,出版文化可以说是全国的风向标,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现代出版设计事业。

鲁迅平装书籍封面有很大部分来自国外的木刻版画或黑白装饰。如鲁迅为自己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在灰绿的底色衬托下,深蓝色的书名上是一幅外国版画,增加了书本的异域色彩(图3)。

钱君匋先生作为我国设计界公认的代表人物,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曾为茅盾的《蚀》、巴金的《家》《春》,以及《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刊物设计封面。在30年代,他曾经积极吸收西方美术的风格,用立体主义手法画成《夜曲》的封面,用未来派手法画成《济南惨案》的封面。

三、对中国传统图案文化的运用

在民国书籍的封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的图案文化运用广泛,传统的图案具有典雅古朴的民族特色。特别是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因其优美流畅的线条而深受喜爱,当时被较多地转化到书籍的封面设计上。在这方面,鲁迅的书籍封面是很好的示范例子。

鲁迅从小热爱美术,后来他在从事文学工作的同时,花了很多时间收集和研究汉石画像,尤其喜欢木刻版画。例如他的《心的探索》一书的封面,以六朝人墓门上的画像构成图案,形象生动的杂耍人正在表演:群鬼飞舞、奇趣横生、神秘悠远的风格跃然纸上(图4)。

又如鲁迅译的《桃色的云》一书封面,他参考汉代石刻图案,素雅的底色上的石刻图案显得独特古朴,令人赏心悦目(图4)。

四、封面汉字的处理艺术

书名是封面最重要文字,其字体设计是整个封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封面设计中将西方现代风格的图案与中国传统汉字有机融合,在民国是很好的设计思想。在将汉字设计应用于封面画的实践方面,闻一多先生持这样的观点:封面的文字要清楚、合乎艺术的“法义”,提倡使用“美术的书法”,反对名人题字和直接使用铅字。”他的这个观点即使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实用而有意义的。钱君匋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书名要与画面协调,不应简单生硬地配以书法家或名人所写的字[4]。

对汉字进行现代字体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封面设计的实践创作,民国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鲁迅和钱君匋。鲁迅在自己设计的书籍封面上,凭着自身在字体和构图方面的深厚修养,在字体设计方面做出大胆尝试,其设计的北京大学标志至今仍在使用。他为自己的书籍《呐喊》做的封面字体设计也是经典之 作。在封面上,鲁迅只用了“呐喊”二字,没有其他图案,两个 “口”的汉字有传统隶书的风格,方正严肃,在红色衬底上的黑色字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鲁迅的其他书籍封面也常常用字体设计来完成,并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如《萌芽月刊》《奔流》《而已集》《木刻纪程》等书籍。鲁迅的封面字体设计中既有传统线装书的气息,又有现代新书的多样化,透着中国式的雅致与质朴(图5)。

另一代表人物——钱君匋的封面字体设计则另具特色。他常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来设计封面汉字。如1930年出版的《艺术论》《音乐初步》《自杀日记》等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采用变形的美术字,有构成主义的风格。但有着深厚书法功底的钱先生的设计风格并不止于此,他也尝试把传统俊秀的宋体字转变成有现代雕塑感的标题字。如1937年创刊的《文丛》杂志,其封面的刊名字体就是钱先生的设计,当时深受读者的喜爱(图6)。

民国期间的上海时代图书公司设计的《万象》画报,其刊名字体“万象”二字既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又极具现代感,既稳重又新颖,搭配具有版画效果的图案,整个封面设计令人过目不忘(图7)。其设计者为张光宇先生,后来他还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刊《装饰》杂志设计刊名字体“装饰”,两者有着相同的风格,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上承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特质,吸收西方生产技术和艺术手法,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时期,此阶段中国书籍设计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了解认识中国早期现代书籍设计的复杂特质、转型历程和历史价值。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赵健. 范式革命[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唐弢.谈封面画[A]. 孙艳,董翠萍.书衣翩翩[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

[4]钱君匋.装饰琐谈[A]. 钱君匋.书衣集[C].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

推荐访问:初探 民国 封面 设计艺术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