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无字的词

摘 要:汉语在近代时期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当时老百姓的口语方言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就是“有声无字”的词在文献资料中曾大量出现。例如《儿女英雄传》的“代服”,用现代汉语记为“大夫”,意思为“医生”。又如《醒世姻缘传》中“呵”,在《石头记》里“盍欠”字,用现代汉语记为“喝”,本来都是有声无字。把老百姓的口语写起来,作者、编者借用同音词或近音词,这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此番讨论的所谓有声无字的词,如:落、拾、使、桶、学、着、坐、作等等。本文将对这两种词汇进行解读,进一步阐明这些词虽然在外表上都与文言书面语汉字相同,但其涵义却大不相同。

关键词:单音节词;有声无字的词; 记音词; 方言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67-04

本文曾在2013年6月8日于日本关西大学举行的第28届中国近古汉语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还在同年6月28日于青海民族大学主办的第1届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会后作了修改。

收稿日期:2013-09-23

作者简介: (日本)植田均(1953-),男,日本奈良县人,(国立)熊本大学研究生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古汉语语法词汇史等研究。

Pre-modern Chinese Mass Language without Chinese Characters

UEDA hitoshi

Abstract: In the pre-modern Chinese period,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on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history. At that time, most of the common people’s language and dialect, as well as that of ethnic minorities, was only uttered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characters. An example of such mass language wa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Chinese literature such as Ernü yinxiong zhuan(儿女英雄传) is “daifu(代服)”which means “doctor”,spelt “大夫”in modern Chinese. Also,“he(呵)”in Xingshi yinyuan zhuan(醒世姻缘传) and “he(盍欠)”in Shitou ji(石头记) should be written as “he(喝)” now. These differences in spelling were caused by the feature of mass people’s language as mentioned above. Authors in those days used homophones or phonetically similar characters to express mass language. This paper deals with mass language without characters such as “lào(落),shí(拾),shǐ(使),tǒng(桶),xiáo(学),zháo(着),zuò(坐),zuò(作)”.

Key words: Pre-modern Chinese; Mass Language without Chinese Characters; Homophone;Dialect

一、前言

本文主要讲明清时代“汉语文言书面语和口语方言(包括少数民族的语言)的语言接触”情况。经过文言书面语汉语和口语方言以及少数民族等的语言接触,产生了很多白话作品,比如《水浒传》、《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石头记》、《儿女英雄传》等①。我们认为这些白话作品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晶。因此,今天把有声无字的词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来探讨。

有关“有声无字”的词,经过古代汉语,到了宋、元、明、清时代的汉语,普通老百姓所操的口语方言,很多都是“有声无字”的,通语(即当时的官话)吸收这些词,也算是“语言接触”的一个过程。今天探讨的,都是单音节动词②。

二、有声无字的词

古代汉语里面很少出现借音词(“有声无字”)。到了近代汉语时期,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需要,才开始出现了“有声无字”的问题。例如《儿女》的“那里去找会扎駱的代服去呢。(第3回)”的“代服”,用现代汉语标记的话,则是指“大夫”,意思为“医生”。又如《醒》中“呵了两碗热水(第19回)”的“呵”字就是有声无字词。同理,《石头》里用的“盍欠”字,也属有声无字词。如“乖乖儿的,在我手里盍欠一口。(第44回)”。

白话是普通老百姓说的口语,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多半不识字,也就是能说不能读。而当时,却出现了很多带有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的词汇,如口语、方言等的话本、白话小说,这样一来,近代汉语便一度出现了“有声无字”的时代,产生了“有声无字”的问题。当时的白话小说的作者、编者所采用的其中一个比较多见的办法是借用同音词或近音词,尽可能地把老百姓的口语原原本本地仿写下来,形成了近代汉语作品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语言使用现象。对于这些口语化的词,《说文》或《广韵》中一般没收录其释义。

以下,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对近代汉语中,出现的有声无字的词语进行分析整理。

着 zháo 释义:[动词]给;补足

明清时代多写为“找”字,“着”是其谐音字。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简称为《汉方大》,下同)中的释义,“找”为“补足;添补”的意思。现代多在吴语、湘语、赣语等方言中仍然使用。③“找”字的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中,有时写成“着”字,又有“找”字的例子④,如下:

1)着上十两银子,我也同去走走。(《醒》68.8a.1)⑤

2)叫他照着众人本利找上银子,偺就合众人说着。(《醒》68.7b.2)

3)找上二两银子扁在腰里。(《醒》57.3a.8)

其他资料的例子多使用“找”字,少有“着”字。《金瓶》在用法上与《醒》相同,例如:

4)迟半年三个月找银子。若快时他就张致了。(《金瓶》16.4a.8)

5)到明日娶过门时,还找七十两银子?两疋段子?(《金瓶》7.4b.2)

类似“找”字的这种用法在《金瓶》与《醒》中,一般在形容金钱方面多见,其意思是“把不足的钱补上”。从形式上看,还没有形成复音节化。到了清代中、后期,在北方白话资料的《石头》、《儿女》中,已经看不到单独使用“找”这种用法了,而改用复音节动词“找补”、“找足”。用法极为严格,一般不管用于金钱,释义为“把不足的事情、行为、东西等补上”。这两点与《醒》、《金瓶》中的用法不同。例如:

6)已经完了,难道还找补不成。(《石头》47.4a.9)

7)这才找补着请了方才没得请的那个安。(《儿女》35.7b.4)

8)还找补了四碗半饭,。(《儿女》9.16a.2)

9)非这番找足前文,不成文章片段。(《儿女》12.22b.1)

在清代的中、后期,“找”字的单独用法越来越少,其主要的原因多半是为了避免产生误会。

学 xiáo(现在统读为[xué]) 释义:[动词]传话;转述;告诉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学习、学问等的“学”[xué],而是《汉语》中“学”[xiáo]项(p.636)的“学舌”(其释义为:传达人言,常含挑拨或泄漏秘密之性质)⑥、“学说”(释义为:照述他人之言)。《汉语》的学[xué]项(p.693)中没有[xiáo]项(“传话;转述;告诉”)的释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学”字,但是,[xué]和[xiáo]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又如《山东》中“把听到或看到的事告诉别人”的“学”读为[xiáo]。后经过审音委员会的审音,[xiáo]音被淘汰,因此,现在的“学”字,均读作[xué]。

而另一方面,释义为“传话”的“学”字,在现代方言里,从北至南使用得极为广泛,据《汉方大》中所说,目前仍在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晋语、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粤语、闽语中使用。

让我们一同看看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中的例子:

10)一五一十向着珍哥、晁大舍学个不了。(《醒》8.5b.1)

11)只是不好对着奶奶学那话?(《醒》43.8a.10)

那么,在其他的文献资料中,有没有“学”的例子呢?以下,我给大家举一个《金瓶》中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既有单音节的“学”,又有复音节的“学舌”和“学说”。

12)到家学了,又是一场。(《金瓶》86.1b.5)

13)昨日俺平安哥接五娘轿子,再路上好不学舌。(《金瓶》35.2a.9)

14)丫头学说:两个说了一夜话,说他爹怎的跑着上房的。(《金瓶》21.4b.3)

在《石头》、《儿女》中只见复音节化了的“学舌”、“学说”。例如:

15)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石头》19.14a.2)

16)褚一官道:这个官名儿,我学说不上来。(《儿女》40.2a.8)

到了清代中期,在北方话资料《石头》、《红楼》(后40回)中,单独的“学”字已开始少用,相比之下,多使用“学舌”、“学说”。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学”字的用法其范围已经在缩小。到了清代后期的《儿女》,除了上面例子“学说”以外,“学”、“学舌”等几乎已被“告诉”等词所取代⑦。又如,《现汉》“学”字义项中,只收录了“学舌”,而没有收录“学说”、“学嘴”等用法。从此便可以判定,“学”的这种用法已经开始慢慢地被淘汰。

桶tǒng 下面的1)和2)的释义中,“桶”字原本应写作同音字“捅”。近代汉语中,这种经常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的用法较为普遍。

释义1):[动词]挪动;移动

《现汉》、《古今》、《汉语》均无此义项。据《汉方大》说,“捅”字(释义:挪动;移动)多见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昆明方言词典》中,有这种“捅”字的用法。总而言之,均提到了“捅”字,唯独没有言及“桶”字。而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中的例子,却用了“桶”字。

17)别把话桶得紧了,收不进去?(《醒》8.14a.9)

据《明清吴语词典》所说,释义为“搬动;挪找”,可用“桶”、“捅”、“统”三个同音词字表示。

释义2):[动词]<贬>弄:生

《现汉》、《古今》、《汉语》均无此义项。黄肃秋把木字旁的“捅下”释义为旧时妇女生产用木桶,“捅下”,即是出生之意。隋(1988)针对黄肃秋的释义一文中说道:“‘桶’是‘戳’,意为‘ ’[rì]”⑧。白维国(2011)则解析“捅”为性交讳语。从以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桶”字在当时的用法极为粗鲁、厌恶。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都出现“桶下”两字,例如:

18)不是薛振桶下来的闺女。(《醒》52.6a.1)

19)桶下孩子来,我看怎么认。(《醒》56.9a.6)

20)待桶下孩子来再辨也不迟。(《醒》56.9a.2)

下面“桶答”的“答”是个词尾,轻声,无义。因而,“桶答”的释义与“桶”是相同的。

21)你要是自己桶答下来的,拿着你就当个儿,拿着我就当个媳妇儿?(《醒》56.12b.4)

在《醒》以及现代山东方言里,“动词+答”这样的形式较为多见⑨。

除了《金瓶》,在《石头》、《儿女》等其他作品中,尚未发现类似用法。例如:

22)平白又桶出个孩儿来。(《金瓶》67.20b.6)

23)一时桶出个孩子,当谁的。(《金瓶》72.5a.7)

使 shǐ 释义:[动词]累

关于“使”字,据《汉方常》、《汉方大》出现的用法来看,是山东、河南等地的方言。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大半都以“使的慌”的形式出现,黃肃秋语注里也把“使的慌”三个字一并看作是一个词,释义为“累”或者“累极了”⑩。第25)的例子,之前一行有下面26)的“使”字释义为“累”的用法,例如:

24)我使的慌了,你且拿下去想想待我还惺再教。(《醒》33.11a.5)

25)使的慌,不使的慌,你别要管我(《醒》54.2b.3)

26)只是说没人服事,怕做活使着我。(《醒》54.2b.2)

单独用“使”字的用法,在《醒》中属少数。其他资料中,有关“使”的例子,目前只发现在《金瓶》里出现,《石头》、《儿女》等作品中尚无看到这种用法。例如:

27)你黑夜做夜作使乏了也怎的。(《金瓶》91.11b.2)

到了《醒》时期,其使用大多只限于“使的慌”的形式,“使”字的单独使用鲜有出现,可见“使”字的使用范围已逐渐在缩小了。清代后期的《儿女》中,表示“劳累;疲乏;累”时,更多地使用“乏”,而不用“使”11。

拾 shí 释义1):[动词]买(烧饼、馒头等)

《说文》说:“拾,掇也。从手,合声。”《广韵》入声二十六缉中,“韵:拾,收拾,又掇也,敛也。”可见,其本义是“收拾、掇。”而“买”的用法,文言里没有,是近代汉语时代的用法,到了现代,这种用法仍在以山东为主的方言中出现,被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现代山东方言中至今仍有“拾药”(释义为“买药;抓药”)的说法12。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如下:

28)下了两碗凉粉,拾了十个烧饼,悄悄的端到下处。(《醒》37.9a.2)

29)晁夫人叫晁凤媳妇拾了一大盒馍馍,一大盒杂样的果子。(《醒》43.4b9)

在《金瓶》、《石头》、《儿女》等资料中尚未看到“拾”的这种用法。

释义2):[动词]扑;撞;碰;跌

今天在北京和徐州等地方仍然还保留这种用法。李申(1985:190)用同音字“实”,如“一头实到南墙上”。我们认为这是与“有声无字”有关。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如下:

30)望着晁思才心坎上一头拾将去,把个晁思才拾了个仰百叉。(《醒》20.10a.4)

31)被素姐照着胸前一头拾来碰了个仰拍叉。(《醒》95.3b.8)

“一头+拾+补语”和“拾头打滚”的例子较多。从这一点上,可看出“拾”字在用法上是有某些限制的。

其他资料中“拾”的例子,《金瓶》、《石头》、《儿女》等都有此种用法,例如:

32)从桥底下钻出来,向西门庆拾。(《金瓶》79.8a.3)

33)便大撒泼性,拾头打滚,寻死觅活。(《石头》80.7b.5)

34)把太太的腰胯抱住,果然一头拾在怀里。(《儿女》26.31b.8)

35)说了半日,女儿只是拾头撞脑要寻死。(《儿女》7.12b.10)

清代中、后期的作品,如《石头》、《儿女》中,没有出现“拾见”、“拾得发昏”的例子,却出现了“撞见”、“撞得发昏”的例子。可见释义为“扑;撞;碰;钻”的“拾”字,其用法也仅限于此,并没有什么引申的用法。多以“一头+拾+补语”和“拾头打滚、撞脑”的形式使用。现代的徐州方言也是将“实”作为借音词。用法有“一头实+补语”,如惯用语“一头实到南墙上”。

落 lào;luò 释义:[动词]暗中侵吞财物

“落”的使用范围极广,据《汉方大》说,涉及北京、冀鲁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湘语、客话、粤语等。北京方言里把“落”字读为[lào],在《现代北京口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暗中获取非法所得”。此用法也与有声无字有关。白维国(2011)“落”[lào]项收录此释义,而[luò]项没有收录此释义13。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如下:

36)银匠打些生活,明白落你两钱还好。(《醒》26.11a.5)

37)裁缝做件衣服,如今的尺头已是窄短了,他又落你二尺?(《醒》26.11a.6)

除了《金瓶》,“落”的相关例子,在《石头》、《儿女》等其他资料中尚未出现。例如:

38)使了三两金子满纂,绑着鬼还落他二三两金子。(《金瓶》20.5b.1)

39)总然他背地落,也落不多儿。(《金瓶》58.18b.10)

与“落”同义的复音节词“剋落”[kèluò]在《醒》、《金瓶》里能看到,而《石头》、《儿女》等没能看到,例如:

40)预先剋落的腊肉、海参、燕窝、鱼翅、虾米之类、累累许多。(《醒》54.11a.5)

41)这两个道婆于十分之中也还只可剋落得六七分,还有三四分安在裡面?(《醒》68.2a.6)

42)经济反说陈定染布剋落去了钱,把陈定两口儿撵出来。(《金瓶》92.1b.8)

43)又说陈定在外边打发人剋落了钱,把陈定也撵去了。(《金瓶》93.1a.10)

坐 zuò 释义1):扣

在方言(方音)里的同音词为“绝”、“戳”(以上见于《山东方言词典》)、“矬”、“遳”、“竹坐辶”(以上见于《北京方言词典》),同时,还包括有声无字的“□”[ts’u?55](见于《徐州方言志》)。这些词虽然在调值和声母上有些不同,但在北京、桓台、新泰、泰安、牟平、菏泽、阳谷、平邑、济宁、曲阜至徐州等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用法14。把现代方言的方言点作成表格如下:

白维国(2011)“坐”项中也收录此种释义(折抵;抵偿)。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如下:

44)要是骑自己的头口,坐八钱银子给他。(《醒》68.7a.8)

45)还坐那出殡买材的七两银子补还晁夫人原数。(《醒》57.12a.8)

46)要不将银子去,员外坐我的工食哩。(《醒》67.9a.1)

其他资料,如《金瓶》、《石头》、《儿女》等都没能看到这种“坐”的用法。

“坐”字在《醒》中另有如下释义,

释义2):伸 近代汉语白话资料《醒》的例子,如下:

47)你把这墙拆了坐出东边一步去,盖一座深大的东房。(《醒》35.6b.2)

关于这种用法,其例子目前在其他资料中尚未发现。白维国(2011)中也没言及此项释义。

作 zuò 释义:规定(价格);算计(了多少钱);作价

这种“作”,据《汉方大》说,是山东方言。董绍克、张家芝作品(1977:318)中有“作”[tsu?33](=折算),是此种用法(例句:这辆车子作多少钱?)。最后的例50)是同音、同义词“做”的,白维国作品(2011)中只有“作”项,而没有收录“做”的此项释义。

48)作了六两八钱银卖到他汤锅上去。(《醒》79.2a.9)

49)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石头》48.5b.1)

50)做张做智的员成着,做了五十两银子,卖了。(《醒》6.10a.5)

三、结语

词汇的演变历经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乍看似乎没有变化的词汇,经仔细考察后,其变化的痕迹还是有据可循的。“有声无字”的词,其形成当初就带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是当地老百姓的口语,因此,以山东方言为基础的《金瓶》、《醒》,与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石头》、《儿女》,两者之间在字词的使用及释义方面,便有了显著的不同。

注释:

①小稿中出现的这些书,简称为《水浒》、《金瓶》、《醒》、《石头》、《儿女》,下同。

②小稿本来是博士学位论文(植田,2007)[《醒世姻缘传》方言词汇研究]的第2章单音节词。

③2013年6月8日在日本近代汉语研讨会上由孟子敏教授对“找”字赐教,普通话[zhǎo]在山东方言变为[zhǎng]。我们找到了董绍克、张家芝(1997:389)作品中有“掌”(意为“加、放”)。

④同上研讨会上由佐藤睛彦教授对例1)赐教,在《元曲》里有“爪”字(是同音字),是意为“补足”的较早期的用法。

⑤虽然小稿中写的都是简体字,但用的资料都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影印本)。

⑥1937《汉语词典》。

⑦《儿女》中,下面的例子都有“把方才的话”,表示“把听到或看到的事告诉别人”;按照《金瓶》或者《醒》的用法,肯定用“学”或者“学与”,例如:

51)又把方纔的话告诉一遍。(《儿女》12.15a.4)

52)便把方纔的话告诉明白张老。(《儿女》12.10a.9)

⑧隋文昭,《〈醒世姻缘传〉语注商》,第2届全国近代汉语研讨会宣读论文,陕西师范大学,1988年。

⑨现代山东方言中“V+[da]”形式的词,如下:摆搭,崩答,搐搭(鼻子),呲打,蹴搭,倒搭,蹬打,滴答,颠打,礅打,掇搭,花搭,撅打,等等。因为[da]是轻声,可以用各种汉字。

⑩据山东省泰安以及河南省洛阳出身的人(学生)说,“使的慌”这个说法现在仍然用,但他们想不出汉字来。

11在《儿女》里表示“劳累”的用法中最多的表达方法,如下:

53)公子也着实的乏了。(《儿女》3.13b.1)

54)纔走了几步儿你就乏了。(《儿女》4.4b.7)

《儿女》中也有“~的慌”的例句,但没有“使的慌”,却有“累的慌”,例如:

55)你老人家要怕累的慌,…。(24.5b.2)

12据湖北省荆州出身的人(学生)说,这个说法他们现在还用着。

13同上研讨会上孟子敏教授对“落”字赐教,山东方言也有这种“落”,只是念为[luò]。据董绍克、张家之(1997:203.317)说读为[lu?21],意为“私吞”。

14据山东省泰安出身的人(学生)说,这个说法现在仍然用,但他们想不出汉字来。

参考文献:

[1]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全五册,袁世硕前言)[M]//古本小说集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略称《醒》.

[2]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万历本)[Z].东京:大安影印本,1963.略称《金瓶》.

[3]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Z].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略称《石头》.

[4]曹雪芹,高鶚.程甲本原本红樓夢[Z].北京:書目文玥出版社,1992(影印本).

[5]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M]//古本小说集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略称《水浒》.

[6]文康.儿女英雄传[M]//古本小说集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略称《儿女》.

[7]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Z].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

[8]陈彭年等重修.校正宋本广韵[Z].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

[9]董绍克,张家芝主编.山东方言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略称《山东》.

[10]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11]陈刚.北京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现代北京口语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3]闵家骥,晁继周,刘介明.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略称《汉方常》.

[14]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略称《汉方大》.

[16]张华文,毛玉玲.昆明方言词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7]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略称《古今》.

[18]汉语词典[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局,1977.略称《汉语》.

[19]闵家骥等.简明吴方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略称《吴》.

[20]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2]隋文昭.《醒世姻缘传》语注商[R].第2届全国近代汉语研讨会宣读论文,陕西师范大学,1988.

[23]植田均.《醒世姻缘传》方言词汇研究[D].大阪市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植田均.纵和横的语言研究——《醒世姻缘传》方言词汇研究[J].奈良产业大学《产业与经济》,2008,(22卷5号).

[25]植田均.《醒世姻缘传》方言词汇研究---词汇整理的一个方法[J].中国学志(大阪市立大学中国学会),2009,(复号).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任编辑 马 伟]

[责任校对 马 伟]

推荐访问:有声 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