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战略管理探讨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办学呈现出性质、服务对象、地位和体制等多方面的过渡,同时也面临就业难、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等矛盾的困扰。文章在分析新时期高校战略管理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客观性和可调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准确定位、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强化特色办学和精心组织实施的战略管理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战略管理 发展 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几年来,高等教育在不断落实高等教育法的同时,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不断增大。随着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扩大,政府职能的转变,校长负责制在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确实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活力,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率;同时,这又使得许多以前由上级考虑的战略性问题摆到了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成为高等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巨大发展。

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阔步发展。至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5个。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变化显著。

从性质上,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从服务对象上,由面向不发达的农业经济、产品经济向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过渡;从地位上,由处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过渡;从体制上,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三)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突出矛盾。

1.大学生就业矛盾。进入新世纪,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由于受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的排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约束、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挤出等因素影响,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

2.大学教育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目前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而不是由社会第三方进行评价和监督。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举办资格、学生质量、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各类专业进修项目以及卫星校园的标准等等,都有待改革。

3.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目前教育不公平体现在: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

4.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技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四大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办学方式多元化。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第二,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第三,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第四,办学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在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二、新时期高校战略发展特点

高校发展战略是围绕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在现实状况与长远利益视野下所选择的根本发展路径。战略决定高校发展样态,我国大多高校长期处于无战略发展状态,导致发展模式失当。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校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走战略发展之路。高校发展战略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全局性,即以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总谋划。

战略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它与常规思维具有较大差异。它更着重宏观,要超越一般的、具体的层面而关注宏观问题。战略问题统筹全局,不只是强调学校某一方面或某个职能部门的重要性。

(二)长远性,即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

战略计划、部署、方针都带有长期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指导作用,只要没有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战略计划、部署、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不会修改或终止执行的。

(三)竞争性,即学校进行市场竞争的战略。

随着高校的扩招,同时由于生源的减少,一些高校近年己陷于生源困境,首当其冲的是高职院校。2010年,北京、湖南、河北、上海等省市高职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源萎缩现象。“抢生源”现象成为部分学校面临的难题,学校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把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才能使学校成为家长与学生的首选。

(四)客观性,既体现学校发展目标又现实可行。

高校发展战略应当从实际出发,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例如,有关学术发展战略,必须根据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状况、学术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资源及其配置状况来制定。

(五)可调性,既要保持其稳定性,又必须具备适度弹性。

战略二字其本身的含义是超前一段时间而指出目标,在时间上有一定超前性。实际管理生活中,战略需要有一个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使学校管理发生混乱,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损失。

三、新时期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路

作为“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战略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之中。实施战略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将战略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及时制定、调整学校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战略实施,已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一种趋势。

(一)准确定位是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出发点。

准确定位是一所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也是学校关于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水平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和众多著名高校的发展历史表明,学校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在研究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又称战略定位,它关系到大学的方向选择,关系到学校在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确立自己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横向上确立自己的类型位置,纵向上确立自己的层次位置。纵横坐标一旦确立,一所高校就确立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后,方能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和措施等,力争在同一坐标位置的高校中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这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定位——角色——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办学主体意识的每一所高校都要审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实力和水平,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系统中理性地思考与比较,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要清楚自己的使命,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层次中的佼佼者。

(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系统阐述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问题。理想的现代大学制度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教师群体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在管理中应体现民主、开放、包容的文化。好的大学制度应让教师群体发挥最大的作用,形成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整个管理制度取决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因素,尤其在决策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而执行时要尽量高效,监督中则要提高教师的参与度,管理过程中要“责权对应”。去行政化不能只强调取消行政级别,关键是依法治校、专家治教。

由于过去大学的专科性太强,专一的、集中的、行政管理主导的制度模式持续了很多年。随着新时期大学中学科、人员结构和科技本身的变化,目前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大学制度。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反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概括了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教育部要向地方放权;政府要向学校放权;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管理教学。

(三)强化特色办学是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点。

特色是高校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就国外的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300余年,始终坚持“求是崇真”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形成了形式上“产学研一体化”和内涵上“优异与广博相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等等。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世界各国的大学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

(四)精心组织实施是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成功保证。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学校组织结构的组织,一个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是学校发展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施的。组织就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同心协力地工作的人员的集合,组织结构则是规定各组织单位的界限,并使组织运行于其中的框架结构。

战略管理理论也表明,战略的变化往往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制定目标与政策的组织的结构方式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二是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变化引起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时,也必然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战略的执行和组织机构的建立完善同样重要。如果执行力缺失,再完美的策略也会随时崩溃。战略的执行必须注意资源的整合、制定政策和程序推动战略执行、采取最优策略努力获得持续改进和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等。

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总体反映,也是高校实现健康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但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的十年,将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学校的发展战略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0-8-3.

[2]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

[3]别敦荣,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4]刘又俭,张传翔,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2(4).

[5]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

[6]RUMELT R P,SCHENDEL D E,TEECE DJ.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a researchAgenda[M].Boston:Harbaxd Business SchoolPress.1994.

[7]FARJOUN M.Towards an organicperspective on strateg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2(23).

[8]宋有,高校领导和治理的五要素体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9]陆琦,孙琛辉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如何少走弯路[N].科学时报.2011—3—15.

[10]李其荣,美国哈佛大学的魅力与特色——我所了解的哈佛大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11]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2]小阿瑟.A.汤普森等,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M].蓝海宁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编辑/李文亮

推荐访问:新时期 战略管理 探讨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