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而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轴线,结合“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详细探讨了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与“质量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质量工程”建设也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实践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9-03

长期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全球范围的竞争,高等学校的研究专家一直在不懈地探求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此相应的,各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1998年,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研究型大学应对其课程和主流教学形式进行重大反思,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我国在1998年开展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大学教学进行改革,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已经展开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并取得初步的实践成果[1-2]。“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探讨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和“质量工程”建设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实际研究具体实践方案,对于促进“质量工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3]。

一、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广义上,它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很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各类型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狭义上,它指的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教学相长,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可以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两方面来实现,即开展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围绕一些专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科研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4]。因而,可以将研究性教学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系总结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两者的核心内容都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根源于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创造价值的认识。这两种研究性活动的灵魂都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而研究性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质量工程”建设也为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实践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主要包括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这些项目都带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引导性,对于提高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适应现代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是研究型大学深化教学质量工程的必然需求。而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研究性教学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特色性很强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应明显优于其它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同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享有较高的声誉。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引导各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的个性发展目标,并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由此可见,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通过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来明确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性原则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保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2.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性教学。所谓“精品”,就课程本身来说,主要在于它包含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要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精品课程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5]。精品课程的精品意识内涵之一是实践意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科研的作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到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渗透并贯穿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当中,以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型实践环节的教育,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讲座和研究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等途径,为学生传授科研方法,活跃学术氛围,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精品课程都必须具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通过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被多数学生所接受。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精品课程建设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符合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

3.教师队伍建设与研究性教学。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是“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是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而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是相应采取的具体办法。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可见,教师是教育的首要资源,创办高水平大学和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都必须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这同时也是培养数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根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生长点,必须真正认同课堂教学是质量工程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创新型人的才培养,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开展创新型教育,这就特别需要发展创新型教师队伍。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师应当能够娴熟地驾驭知识和精选教学内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只有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算是真正地将科研与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所以,高等学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是科技进步和教学发展的共同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本专业和相近学科方向教学所需要的科研能力,并不断地把相关的科研成果及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实践和完善研究型的教学模式[6]。现阶段,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带来的考验。在高校,学生对各类知识学习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类教学平台上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日益增多,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传递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而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则是实现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同样,对于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团队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确保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有效实施,适应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需求,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而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可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研究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进行完善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要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借助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将教育教学思想或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主要是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重点是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求[7]。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另一方面,该项建设倡导以研究性教学为核心,通过对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实验区建设的核心目标,而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现状与几点思考

创办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内很多高校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对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二者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为适应实现这一目标的需求。各个高校在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如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发明并申请专利;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等。然而,当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时,我们不难发现以应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说明的是,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并非只能在研究型大学中开展。研究型大学有良好的研究氛围,可以对研究性教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十分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研究性教学只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在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性活动,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为目的,是一种“个体标准”,是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所以,我们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学生的研究过程完全符合严格的科学研究模式。

因而,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高校具体情况,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考虑到受各种因素制约,同步实现这种转型可能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采取小范围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办法是应该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2]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1).

[3]刘质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

[4]郑家茂.深化教学质量工程?摇着力推进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5]李孟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29(4).

[6]张德良,李德才,关立军.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7]朱景林.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作者简介:童宝宏(1978-),男,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领域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浅谈 研究性 质量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