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学校的职能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演变到今日已拥有三大职能,其中,社会服务职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社会实力。2008年8月奥运会已在北京召开,首都体育学院做为北京唯一一所市属体育院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了体育院校特有师资与场馆等作用。在服务北京、服务奥运中充分实现了体育专门院校社会服务这一重要职能。

关键词:科学发展 服务社会 服务奥运

一、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与时俱进,逐步演变。从诞生初期,单纯培养人才的教学职能,逐步扩展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举,再进一步扩展到高等学校拥有第三职能——社会服务,高校社会职能演变的整个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趋于多样化。

早期,纽曼(Cardindl Newman)在其《大学的理想》中说:“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弗莱克斯纳(Abrabam Flexner)认为大学成了“有意识地献身于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机构,是批判性估价成就和真正高水平地培养人的机构。”他们概括出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学术探索的场所。19世纪初,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教学、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逐步得到公认。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的“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开创了高等学校为社会生产服务的先河,社会服务由此发展为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教育法》第31条也十分清楚地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在中国得到法律承认与保护并进一步获得了广泛的理论认可。

二、首都体育学院服务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市属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能。

2008年8月,北京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首都体育学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第三职能——社会服务,以服务北京、服务奥运作为学院重点工作。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在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学工作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对传播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起到了整合作用。

(一)学生服务奥运,争作奥运会志愿者

现代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志愿者服务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奥运会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与否。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对奥运会志愿者做出过这样的论断:“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

首都体育学院千余名师生本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精神,报名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学院协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等部门成立了奥运团队。为更好的开展落实奥运志愿者工作,学院还制定了《奥运志愿者工作实施计划》,部署了学院奥运志愿者报名、培训、主题实践活动等重点工作。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首都体育学院共有1059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承担着北京奥运会19个竞赛项目、17个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测试赛积累的许多实战经验在奥运会正式比赛期间发挥了更大作用。

(二)场馆服务社会,积极承办国际赛事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场馆齐全,其中大学生体育馆在北京亚运会的召开贡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体育场馆除保证日常教学和训练任务外,常年对社会开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每年接待健身锻炼者100多万人次。同时,从上世纪九十代起,我院还承办了第七届全运会(部分项目)、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世界华人篮球赛、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众汽车2004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2005年大师杯国际羽毛球锦标赛、国际斯诺克台球中国公开赛、中国跆拳道邀请赛、第18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参与了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赛。

借北京将举办奥运会的东风,首都体育学院通过积极申请和论证,在进一步满足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促成了北京市奥组委决定将2008年奥运会跆拳道、柔道、水球、体操等项目的训练馆定在首都体育学院校内。为此,首都体育学院在原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对场馆进行修缮与改造,以满足奥运会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为服务奥运做出应有贡献。奥运会赛后,首都体育学院内的各类场馆都将一如既往的供社会群众使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三)机制服务奥运,深入研究奥运知识

首都体育学院坚持走改革与发展的道路,结合奥运会在我国的召开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了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广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

1.制定首都体育学院奥运行动计划

2002年,首都体育学院制定“首都体育学院奥运行动计划”,从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具体任务、具体措施及条件保障等方面对服务北京、服务奥运做出了明确规划。首都体育学院希望能发挥北京市唯一一所高等专业体育院校的应有作用,为北京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成立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为适应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首都体育学院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对奥林匹克学术研究,成立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展开了对奥林匹克为教育创造的契机的研究,研究和编写了适用于大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教材、多媒体教材,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体系。

3.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悉尼合作办学

首都体育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先后成立了“北京-悉尼高级体育人才培训中心”和体育赛事管理硕士班,旨在为北京培养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赛事管理人才。从2002年至2007年首都体育学院与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培养了近150名体育赛事高级管理人才。

(四)教师服务群众,广泛传播奥运文化

首都体育学院是专业体育院校,具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教师除了培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新闻等专门人才,还对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如何辐射社区以及在社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奥林匹克教育走进社区提供了实践思路,使我院奥林匹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奥林匹克教育进社区

学校积极组织“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进社区”活动,多次召开奥林匹克教育进社区研讨会,并组织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学者深入北京市中小学校和社区,举办各类奥林匹克巡回展、奥林匹克讲座等活动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活动。通过开展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与社区居民共享了奥林匹克精神,提高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质量,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落实了“人文奥运”理念。

2.奥运宣讲团走入农村、走入山区

为了让全国人民共享奥运,为了传承奥运文明、宣传奥运理念,首都体育学院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团市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奥运宣讲”工作。在城区成功开展60余场宣讲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参与、组织了“携手西部,共享奥运”首都大学生暑期志愿奥运宣讲实践活动,奔赴西部15个地区开展奥运宣讲,使奥运知识洒入农村、传入山区,这在北京甚至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

首都体育学院深入研究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承办了2007年北京市奥运培训工作会。并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举办了“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办了十二期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班,受培训人员达2000人;今年上半年还将进行四期培训,总培训人员将达3000人,此项培训工作是目前世界奥运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奥林匹克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

基于学校对以及对北京奥运的积极贡献,北京奥组委将的召开地点设在了首都体育学院。

三、结束语

首都体育学院充分发挥建校50多年的历史积累,在一手抓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手抓深入探究教学科研的基础上,紧紧把握2008北京奥运会的契机,进一步实现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学校通过服务北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拓宽了的建设方向,为学校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探索 实践 社会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