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视域下的本科教学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面启动后,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并制定了具体的落实办法,而教学管理当前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强化质量管理战略、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执行力,实现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管理 执行力

[作者简介]刘伦钊(1963- ),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湖北 襄樊 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56-02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重心将全面转移到质量内涵建设这一战略目标上来。高校当前乃

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办出特色,这也是一所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生存和竞争的重要基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这一战略调整,教学管理改革也要适应时代与社会变化的新要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强化落实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措施,坚持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不断促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以质量管理战略促进教学发展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战略是现代大学组织着眼于发展高度,科学设定事业目标,精心谋划落实,并通过加强执行力的评价与监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模式。它既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导向性等特点,成为高校直面激烈竞争,应对内外挑战,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策略与手段。

高等学校制定质量管理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质量工程”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加快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层面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全局,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教育观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多样化质量观。二是质量管理战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靠最后的检查来断定优劣。因此,质量管理战略思想和手段与办学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过程管理密切关联,其管理体系能应对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做到事前严密组织准备,事中监控行为过程,事后把握整改结果。三是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时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自觉地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战略是保障实现“质量工程”,促进教学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实现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校能否在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办出水平上取得突破,主要取决于其办学地位能否大幅度提升。办学地位的提升,必须以高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支撑,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水平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取决于大学能否为教师提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见其效”的管理机制。高校通过抓好教学质量的战略管理,落实好实施、评估等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从操作管理向质量管理战略的转变,是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路径。质量管理战略将增强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经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我国高校不仅在全国高校方阵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在国际教育市场中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学竞争的压力。如何将这种学校层面的巨大压力以责任目标的任务逐级分解到学术基层组织和学科专业责任人,从而形成通畅的压力传递链;如何针对发展目标的定位,完善目标衔接、责任分担的操作体系,形成发展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通过质量管理战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质量管理战略是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在经历规模扩张后,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人数持续增长,院(系)数量增多,学生、学科和专业更加多样化的管理局面。为应对这种局面,尤其是在管理的理念、手段、模式、组织正处于转型期时,在宏观管理上推行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责任单位责权利相匹配,建立起监督机制,从而强化高校宏观调控能力,应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二、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进行准确而透彻地分析,统筹配置各类资源,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保障最佳效益的发挥。按照质量管理整体目标的要求,必须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入手,创新以系统环节为组织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切实解决好教学决策指挥、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信息采集、督察整改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教学决策指挥系统需要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打破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理性、保守的经验性方法。现代质量管理的职能,要求决策者以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都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具体而言,质量管理的组织系统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由院党政一把手、教学院长、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指挥系统”;二是以教学督导组为主体的“专家管理系统”,专家管理是学校教学决策的咨询机构。专家要以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服务于教学与教学管理为宗旨,广泛收集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而教学指挥系统是院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执行、监督与控制系统,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决策指挥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和高质量运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规定的指标。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系(院)教学管理机构、教研室等层次构成,它是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和教学计划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各系(院)要建立对教研室、专业、课程等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系级管理。

襄樊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襄樊学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襄樊学院系级工作责任目标》和《襄樊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使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使教学工作步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质量过程监测与教学信息采集系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观察哨”。只有建立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信息采集与质量过程监测系统,才能有效地监控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襄樊学院建立了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学校从各班级聘请的学生信息员及时向学校反馈课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二是教学督导员队伍,由学校从各学科聘请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开展经常性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查,为教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三是领导干部队伍,按照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领导干部应通过听课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及时掌握各种教学信息;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由教务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并定期下发和收集统计各种教学情况调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要将网络技术引入信息采集环节,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处长信箱和教务信息、网上论坛及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方式,获取信息,落实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全面监测和动态管理,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与反馈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院级督导组应督、导结合,以督为主,通过教学检查、随机听课及专项教学督察等活动,使学院有关领导及教务处及时了解掌握教学信息的第一手材料。系级督导组与专业更加贴近,要以导为主,结合本系教学工作实际和全校性工作安排,对本单位具体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和评估。总之,要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强化过程控制,培养质量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管理执行力,确保质量责任落到实处

高等学校的管理执行力是教学质量目标与人才培养结果之间的“核心环节”,也是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当前提升管理执行力,务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环境优于制度,服务大于领导,协调多于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地激发基层教学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活力,实现管理目标责任。

尽快形成激活教师、管理者创造热情和工作潜能的持久动力机制。管理执行力的主体是人,其最终落脚于每个行政和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及教师个体。过去,许多学校采取“课时制”的经济手段,一定时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学校部分质量目标的实现。我们深知,仅仅以经济手段作为管理执行力的动力不能也不应成为长久之计,因为经济的刺激是极其有限的,不能解决终极的问题。要弘扬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教师管理的目的,就要提高他们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能力,真正使教师成为影响学生人格、信念、价值观的人生导师。创造优良的办学环境,为提升管理执行力奠定更好的组织基础。一所大学能否保持长久的学术地位,必须按照大学内在规律办学。学校要着眼于未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引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必须保证管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管理组织应有的独立性。一方面强调管理的执行力,可以避免干扰因素支配学术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削弱管理上的执行力,可能会以失去效率和效益为代价,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正在探索既保持较快发展所需要的快速响应体系又保持学术应有的独立组织方式。通过提升管理执行力建立宽松和谐的事业环境,舒缓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大学面对的管理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的高知识群体。在提高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中,怎样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心理愿望;怎样让教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祖国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怎样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从顶层迁移到教师个体身上;始终坚持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支撑,构建和谐校园等,这些都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大学管理执行力中对教师管理的问题是大学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层面。综观国外大学发展史,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和区域环境中,成功的大学往往是做了大家知道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些现象说明,学校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还尤为深切地感受到,当前不仅要关注结果竞争而且还要重视过程竞争,即便有很好的发展规划,但如果缺乏教学管理执行力,忽视教师这个核心群体,美好的愿望未必一定带来灿烂的结果。通过聚焦内涵发展,提高大学管理执行力,我们一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定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思.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视域 教学管理 本科 对策研究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