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摘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任何物质资源都是人的智力创造的产品或人的智力的延伸,离开了人的创造,任何物质产品都不会具有智力特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成才。

关键词: 个性 个性化教学 兴趣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生存,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的生命的个性化教育,也是体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发展个性教学模式是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活动方式。其指导思想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这种体育教学思想是现代社会培养具有生动活泼个性的现代人需要的反映。

一、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正从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而后者更突出地表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然而,在部分地区和学校依然存在着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千人一面的“标准件”人才培育模式仍很突出,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反映在高等体育教育中。比如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一样,考核评价指标相同,很少能按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去因材施教,个别培养。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也保证不了学生能有一项体育活动陪伴终身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也对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 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2.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3.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二)个性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 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得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 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属于外向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向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因材施教

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在体育教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体育教学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体育教学时因材施教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为转移。所以,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当前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1. 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 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 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 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体育教学要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 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 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方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三)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在未来某方面有所成就的“先兆”,很难设想,一个人对某种事业毫无兴趣而会有所成就。兴趣,做为引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某种心理需要。应当看到,当一个人的兴趣升华为志趣时,他对所要实现的志向目标的投入量就会远远超出兴趣阶段。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尤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它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其次,要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及教学方法。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凡是优秀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法。第三,应搞好体育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四)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将技能学习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与程度上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要应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接受空间。如果教学中有些练习占用较多时间而使学习显得枯燥时,可将练习设计成活泼的、游戏性的练习,或者编成小组来练习,借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既可以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二要兼顾教学中不同练习形式的特点。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技能。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师将本次课学习的目的、内容预先该子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带入活动场地,教师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熟练地做起动作来,而另一些学生也会很快模仿别人的动作练习起来。教学中有时对操作性的学习活动采用这样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观察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通过自我练习有了一些体验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可以避免学生过分集中于某一器械而耽误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三要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学生体育知识 技能的个别差异性,并不决定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技能,也不决定全面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只要体育教师围绕其个性特点注重提高其一方面的能力,就会使学生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并认识到更高的学习目的。四要在自我评价中发掘个别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阶段性的学习结果评价,是外在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是内在的,能为长期学习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自我评价中发掘个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培养自我意识,进行主动的、阶段性的总结,有利于长远的学习。自我评价是直接的、内在的、有效的学习反馈系统,是一种内在的认识过程,是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总之,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类型,悉心研究体育教学在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很好地培养,以适应21世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蔓莉.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J]. 2002.10.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153-155.

[3]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3-84.

[4]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4.第2期:11-14.

[5]高凤华.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J].中国学校体育.2004.6:12.

[6]甘任泉.试谈大学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J].2002.10.

[7]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6:107,108.

[8]马永胜.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J].2002.10.

[9]张雷风.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 2002.10.

[10]张萍、田文林.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影响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6:85.

推荐访问:体育教学 大学生 个性 发展 大学